中央美術學院學術委員會主任徐冰宣讀2020年“千里行提名獎”獲獎名單
面向應屆畢業生的中央美術學院學術最高獎“千里行獎”評選揭曉,由學校學術委員會組織的專家評委會經過嚴格評審,2020屆10位畢業生獲得“千里行提名獎”,大獎“千里行獎”再度空缺。“千里行獎”自2016年設立以來,大獎已經連續三年出現空缺,這也體現了中央美院嚴謹的學術態度,2016年兩位畢業生同學分享大獎,2017年一位本科生同學獨攬大獎。
“千里行獎學金”是中央美術學院2016年開始面向優秀應屆畢業生設立的獎學金。這一獎項是由青島千里行集團有限公司為學校捐資1000萬元事業發展基金設立的,是面向全體應屆畢業生設立的學術最高獎,用於表彰在畢業創作和畢業論文中具有較高學術性、開拓性和創新性的優秀畢業生。獎項包括“千里行獎”和“千里行提名獎”,每年由學校學術委員會組織專門評審委員會評出。自設立以來,2016年頒出“千里行獎”2名和“千里行提名獎”6名;2017年頒出“千里行獎”1名和“千里行提名獎”6名;2018年頒出“千里行提名獎”10名,“千里行獎”空缺;2019年頒出“千里行提名獎”10名,“千里行獎”空缺。
今年“千里行獎”的評選,初期由各院系推薦,有85名同學入圍,最後經過學校學術委員會組織的專家評委會嚴格評選,本著嚴格的學術標準和嚴謹的學術態度,“千里行獎”再次出現空缺,10位同學獲得“千里行提名獎”,他們是:中國畫學院本科畢業生張皙晨,造型學院油畫系本科畢業生遊欽煌、造型學院版畫系碩士畢業生吳彥臻、造型學院版畫系本科畢業生李百舸、造型學院雕塑系本科畢業生汪加興,實驗藝術學院碩士畢業生王長城,設計學院本科畢業生梁文華、高寧研,建築學院本科畢業生盧柏澐,人文學院博士畢業生趙蓉。
2020年“千里行獎”評選現場
2020年“千里行提名獎”獲獎作品
姓名:張皙晨
《向量》系列,紙本 ,130cm x 57cm
《向量》系列,紙本 ,270 cm x 213cm
院系:中國畫學院本科畢業生
研究方向:寫意人物
指導教師:劉慶和 王曉輝
她盯著周身的空氣,看它們粘在身上,灌進大腦,最後浸入肺泡使她窒息......凌晨,城市裡死一般的寂靜,而旁邊一片荒草地上,從中心的帳篷裡衝出數以萬計的黑點,源源不斷直至覆蓋了整片荒地,數量遠超過那小帳篷的容量。《向量》是我心中的一個故事,看似瑣碎無章卻是記憶點的關聯而成。
姓名:遊欽煌
《監控世界》,布面油畫,120x80cm
《客廳》,布面油畫,80x120cm
《family之梳妝檯1》,布面油畫,60x80cm
《7颱風扇》,布面油畫,80x120cm
滑動檢視遊欽煌個人畢業作品展覽現場
院系:造型學院油畫系本科畢業生
指導教師:喻紅,劉小東,劉商英,陸亮
我選擇了一位十多年好友的家庭作為我的繪畫物件,十多年來,從我第一次踏進這座房子到如今基本沒有太大變化,許多老物件透著歲月的痕跡,這家人和這座房子給我一種別樣的溫馨和親切,好友一家待我就像自家人一般。在這裡也要特別感謝他們一直以來無條件的支援才促成這批作品的完成和展覽的舉辦。
這所房子購置於1993年,距今已27年。小樓一共4層,一樓是臨街店鋪,好友母親在自家店鋪經營加工定製床上用品的生意。二樓保留著90年代的裝修風格,前部分是廚房與餐廳,後面是客廳。廚房裡的老式油煙機,淡粉綠漆櫥櫃以及客廳裡的老式吊頂水晶燈,嵌入電視牆的山水瀑布湖景仙鶴圖壁畫,都顯得年代感十足。三樓是客房以及好友奶奶住的房間,四樓是父母房間和好友房間,除此之外還有一個頂樓天台,用來洗衣晾曬和儲物。
用繪畫的方式在隔離的時間去記錄生活本該擁有的質樸的真實。在疫情發生後才覺得最平凡,最質樸,最真實的日子才最可貴。也因為疫情,使得人能如此放慢時間,去反思最正常的生活是如此簡單卻沒有意識過。這段時間裡透過與這座房子和這家人的朝夕相處,對於房子區域性,各個陳設,家人的描繪,既是對人們所依賴的家庭的溫暖感受,也是對這段特殊的時間,對質樸的真實生活的體會。
因為這特殊的時期,有了特別的機會,能夠除了這個雲端畢業展覽,還在家舉辦了個人畢業展覽,這對我來說是一件奢侈的事情。這個奢侈並不是特別昂貴的費用或者專業的條件,而是指這個機會與時刻。作品被觀者親眼凝視是最尊重它們的方式。我深知所有畢業生那種無法讓自己的作品親自呈現在觀眾面前的遺憾,所以在家舉辦了個人畢業展覽,滿足了自我的儀式感。這種奢侈還體現在來參觀的觀眾都來自你身邊的人,家人、朋友、同學、師長以及因此結緣的新朋友,他們之中有些人並不一定都熱愛藝術喜歡繪畫,他們願意來看我的作品,其實是來看看這些年我個人的一個變化和成長,這對於我個人來說是十分難得和珍貴的。
姓名:吳彥臻
《風景》紙本丙烯,油畫,油畫棒 26cm x 37cm
《風景》組畫 紙本丙烯,油畫,油畫棒 42cm x 58cm
院系:造型學院版畫系碩士畢業生
研究方向:版畫語言研究
指導教師:蘇新平
《風景》來源於古希臘雕塑的區域性擷取,並將其改變成樹的造型,在其中保留了古希臘雕塑中衣紋的裝飾性描繪。
姓名:李百舸
《夢語系列·雲煙圖》,木口木刻,30cm x 40cm
《夢語系列·木石圖》,木口木刻,30cm x 40cm
《夢語系列·行馬圖》,木口木刻,30cm x 40cm
院系:造型學院版畫系本科畢業生
指導教師:馮夢波 劉麗萍
人的夢境本虛幻無實,但卻能反映人內心深處所思考之事。在複雜的社會生活中,我們早已習慣了隱藏自我。正如詩詞畫卷中的寄情于山水,夢中充滿著隱喻和通感。每個人都是一個矛盾的個體,是由不同的生活和情緒組成的。將看上去支離破碎且無邏輯的場景重新組合便成為了夢境,人物的面部及身份已經不再重要,而草木雲石也只是情緒所化。這也是我這一系列作品想要表達的。
姓名:汪加興
《兩塊石頭》系列,石頭、機械裝置
院系:造型學院雕塑系本科畢業生
指導教師:曹暉、呂品昌、孫璐、肖立、耿雪
我曾問過老師“我們這個年紀沒有經歷過什麼,能做出來好的作品嗎?”後來我也會根據生活中遇到的事情去思考,少了很多沒有用的問題。再後來我多想了一些人與人之間的關係問題:如果大家都走在同一條路上,那麼除了陌路就是同行。陌路自然沒有故事。兩塊被組裝到一起相互運動的時候基本可以表達出我的想法。我的作品包涵三件動態裝置,分別是兩塊石頭之間相互摩擦、兩塊石頭相互推動、兩塊石頭同時上升和下降。對於動態雕塑,我所要做的是準確的控制機械運動來順利實現語言的表達。
姓名:王長城
《π》,行為 錄影記錄,尺寸可變
院系:實驗藝術學院碩士畢業生
研究方向:總體藝術與跨界研究
指導教師:邱志傑
於寺院中邀請五位法師執行一次特殊的日課,完成了背誦圓周率、繞訊號塔、放生桌椅等一系列儀式。
姓名:梁文華
《植民-城市野地計劃/immiPlant——Urban wilderness project 》,影像,尺寸可變
院系:設計學院本科畢業生
研究方向:智慧科技與設計
指導教師:費俊、陳小文
城市中的野地是一種複合型的生態系統,其美學價值和生態價值一直被現代文明生活所忽視。與城市其他的生態系統不同,城市裡的野地是外來物種的天堂,城市特殊的生態環境使得這些物種可以忽視地理與氣候的差異,生長在離原產地數千公里以外的地方。自發性的城市植被是文明與自然的共同選擇,這些外來物種更適合且應該在這個城市的生態系統擔任更加重要的角色。
作者為城市野地中外來植物設計了三件裝置作品,分別是“植民者博物館”,“植民者販賣機”以及“植民者的凝視”。“植民者博物館”向觀眾展示了作者在城市野地中收集到的外來植物物種以及其相關資訊;“植民者販賣機”向觀眾販賣這些外來植物的種子,使得觀眾可以自行在城市裡創造更多的野地;“植民者的凝視”則一件實時視覺化野地生態資料的裝置。
姓名:高寧研
《法約爾二一二零》,圖片、影片
院系:設計學院本科畢業生
指導教師:張欣榮 何君 劉治治
在未來,物質匱乏可能已經退居次位,某些非物質商品的匱乏性逐漸暴露,比如名譽,尊敬,誠實等。名譽、尊敬等不能被一個簡單的點數衡量,但在理想中的後匱乏社會里,各種尊敬程度之間是獨立的,兩個身份的尊敬度是互不相干的。登記不會因為物質匱乏問題的解決而轟塌瓦解,這裡有很多等級,但沒有一種等級較另一種更優越。
姓名:盧柏澐
《月亮灣核心區規劃設計研究》,35公頃
院系:建築學院本科畢業生
研究方向:
指導教師:吳祥豔、丁圓、張茜
由保護角度出發,設計首先根據前期規劃得出的結論將場地根據暴擊級別分為三類區域,核心區、生態保育區、緩衝區,並且在核心區設定了多個鳥類監測點以實現線上實時監測,最大化方便對藍冠噪鶥及其棲息地的保護、研究和管理,同時也可作為科研和科普宣傳的重要資料資料來源。再按照場地具體需求和條件,在不同區安排各自功能,並根據不同人群需求,結合場地規劃了三類路徑,分別覆蓋人群需求的節點區域。
由前期規劃研究所得結論,我選擇了月亮灣區域作為我的設計區域。月亮灣區域位於婺源縣婺源至安徽休寧公路沿線上,距離縣城五公里左右。設計區域為月亮灣附近石門村與金盤村的藍冠噪鶥繁殖點區域,面積約35公頃。
規劃目標:
1、以藍冠噪鶥為最主要保護物件,嚴格保護其繁殖地,使石門—金盤節點生態環境和生物多樣性得到有效保護。使藍冠噪鶥的現有破碎化斑塊生境得到有效修復。
2、以石門—金盤節點作為婺源藍冠噪鶥網路化空間結構的重要節點,使其與其他保護區間能夠相互聯絡,實現保護區間物種交流。
3、充分發揮石門—金盤節點作為婺源整體生態網路中關鍵節點的作用。
4、建立婺源鳥類與植物科學研究基地。
5、平衡鳥—人—地間關係,在以保護為主的前提下合理開發。
規劃目標:
1、以藍冠噪鶥為主要保護物件,透過對藍冠噪鶥生態鏈和其所處及可能所處的繁殖地的保護,使這些地區生物多樣效能得到有效保護。
2、將現有散點狀保護區連線為網路化空間結構,使各保護區之間藍冠噪鶥種群能相互聯絡,並且實現保護地管理資訊共享。
3、樹立婺源生物多樣性保護生態社群的典範。
4、進行生態研究和科普、為鳥類及生態研究相關方面科學家提供充分且有價值的研究資料,提升普通公眾鳥類保護的意識,提升藍冠噪鶥等珍稀鳥類影響力。
姓名:趙蓉
請橫屏觀看
論文題目:《敦煌莫高窟“北涼三窟”研究》
院系:人文學院博士畢業生
研究方向:中國宗教美術研究
指導教師:羅世平
繼藏經洞文獻研究興起之後,敦煌石窟研究步其後塵、方興未艾。“北涼三窟”作為敦煌莫高窟現存最早的洞窟曾倍受關注,引發諸多相關研究和爭論。2011年出版的《敦煌石窟全集第一卷:莫高窟第266〜275窟考古報告》,完整呈現了“北涼三窟”各項考古資料,是“北涼三窟”研究得以推進的轉折點。
由於早期石窟影象的實現不存在經文與影象之間一一對應的轉換關係,利用與“北涼三窟”開鑿時間相近的歷史事件、遺存遺蹟、人物活動等有限資訊對當時社會、文化、宗教等觀念的還原和理解是討論和研究“北涼三窟”本體的基礎工作。
博士論文《敦煌莫高窟“北涼三窟”研究》,以石窟本體為研究物件,以觀察和梳理現象為要務,結合考古層位學與美術史風格分析方法,參考相應時期譯經與經典內涵,探討北涼三窟組合的發生和發展、北涼三窟中的重修重繪現象、石窟空間與塑繪之間的實現方式等。結合大量前人研究成果和少量歷史文獻記載,對北涼三窟部分影象的內容題材及功能進行有限探討;透過石窟各方面現象的捕捉分析,對三窟之間相對年代的確定有所推進;論文同時關照了“北涼三窟”中部分影象和圖式的特點及其繼承與延續。
對“北涼三窟”的瞭解和研究是揭開敦煌北朝石窟謎底的一把鑰匙。
歷屆“千里行獎”“千里行提名獎”
獲獎名單
丨2016年
“千里行獎”獲得者:
1
設計學院本科畢業生石韻媛 獲獎作品《66段書寫》
2
徐揚,《平定兩金川得勝圖》冊,第十三開,紙本設色,共十六開,每開縱55.5釐米,橫91.1釐米,故宮博物院藏
本文集中討論了乾隆皇帝與北京西山影象的關係。其所屬的學術史範圍為清代宮廷繪畫與實景畫。目前相關研究尚少也沒有引起足夠的重視,然而乾隆朝的確有不少重要的詞臣、宮廷畫家都參與了西山影象的繪製。
西山作為離紫禁城最近的一處自然山水,乾隆帝經常活動駐蹕於此。乾隆帝所能接觸到的表現北京西山的影象,一為內府收藏中明代文人繪製的;二為授命下當朝宮廷畫家繪製的。透過比對明、清“西山”的影象和文獻,體現出乾隆皇帝不同於明代的風水、審美、政治意識。
針對乾隆朝宮廷繪製的西山影象,第一,本文從西山影象所體現的功能角度分析了乾隆帝在西山之水享樂的背後對水德和乾旱現實的焦慮,也透過西山影象中諸多仿建自各地的景觀元素形象體現出西山容納八方的特點。對仿建自江南、塞外、滿藏元素和金川碉樓的景觀的繪製,充分體現了乾隆統治下滿清帝國所具有的多元豐富性。第二,乾隆朝西山影象所具有實景、全景式的圖式特點,同時期宮廷繪畫中也還有不少描繪其他地區景觀的繪畫也具有相同的特點,這與實景、全景圖自身傳統的延續性有關,也和輿地圖有關,同時也和時代背景下重實證、考據的學術思潮相輔相成。
“千里行提名獎”獲得者:
造型學院本科畢業生李垚、本科畢業生沙爽、設計學院碩士畢業生孫帥、建築學院本科畢業生高原、碩士畢業生申明、人文學院本科畢業生肖詩穎。
丨2017年
“千里行獎”獲得者:
1
設計學院本科畢業生蘇永健《蟲艙》
“千里行提名獎”獲得者:
中國畫學院張錦源、造型學院陳國寶、 造型學院蘇日娜、造型學院劉亞洲、設計學院吉文軍、人文學院吳天躍。
丨2018年
“千里行獎”空缺
“千里行提名獎”獲得者:
中國畫學院武一杉,造型學院丁鴻丹、倪想、陳揚、王雲鵬、付強,設計學院陳冠男,城市設計學院鄧偉,建築學院梁志豪,人文學院劉爽。
丨2019年
“千里行獎”空缺
“千里行提名獎”獲得者:
中國畫學院陳潔、鄧元初,造型學院葉江、楊山河、王希民、司康,實驗藝術學院高美琳,設計學院胡海濤,建築學院謝雨帆,人文學院潘桑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