楠木軒

覓畫記·閻立本:朝廷號為丹青神化(下)韋力撰

由 無英 釋出於 經典

閻立本是否適合做宰相,這是見仁見智的事情,但他的繪畫才能從未有人質疑,後世關於他的質疑,乃是他留傳後世畫作的真偽問題。比如藏於美國波士頓美術館的《歷代帝王圖》,直到今日仍然在爭論是否為閻立本所繪。

閻立本的《歷代帝王圖》最早著錄於米芾的《畫史》中:

王球,字夔玉,有兩漢而下至隋古帝王像,雲形狀有怪甚者,恨未見之,此可訪為秘閣物也。

王球夔玉家古帝王像,後一年,餘於畢相孫仲荀處見白麻紙不裝像,雲楊褒嘗摹去,乃夔玉所購,上有“之美”印記。

嘉佑中,三人收畫,楊褒、邵必、石揚休,皆酷好,竭力收。後餘閱三家畫,石氏差優;楊以四世三公字印號之,無一軸佳者;邵印多巧,篆字其旁。大略標位高,略似江南畫,即題曰徐熙;蜀畫星神,便題曰閣立本、王維、韓滉,皆可絕倒。

講解中的潘先生

文保牌

介紹牌

以上三段文字分別寫在了《歷代帝王圖》的拖尾上,而在南宋紹興七年,李光又寫了段跋語:“右閻立本《列帝圖》,王贄家物,後歸吳珏儀仲。予守永嘉日,其子祖忠出以相示。偶建安僧靈機善畫人物,尤工傳神,因使摹得之。後有富公序跋,距今才七、八十年,而縑素斷爛,乃甚於前畫。或疑其非真,然富公親筆眷眷如此,斯人豈欺世者哉!紹興丁巳前十月,會稽李某謹題。”

看來,到李光時,閻立本所繪《歷代帝王圖》就已破爛不堪,可能正因為如此,周必大得到此圖後花巨資將其裝裱一新:“右閻立本畫《列帝圖》凡十三人,嘉祐名勝楊之美褒藏之,後入吳開內翰家。吳氏子孫今寓贛,貧質諸市,過期不能贖。予兄子中為守,用錢二十萬,鬻以相示。初展視,斷爛不可觸,亟以四萬錢付工李謹葺治,乃可觀。十三人中.惟陳宣帝侍臣兩人,從者並執扇各兩人,挈輿者四人,筆勢尤奇,絹亦特敝,是閻真跡無疑。餘似經摹傳,故稍完好。”(周必大《周益國文忠公集》卷十五)

匾額是左寫

廢棄在地上的石構件

此後元代的王惲、清初的孫承澤對此畫都有記載,而對於該畫的情況,吳修在《清霞館論畫絕句》中寫道:“馳譽丹青傳右相,猶存歷代帝王圖,只今誰見僧繇筆,名下無虛會得無。閻立本《歷代帝王圖》,自漢至隋,僅十三帝,絹本淡色,用筆渾穆,冕服之古,所不待言,覽之使人心容俱肅。立本官拜右相時,姜恪以戰功擢左相,時人有‘左相宣威沙漠,右相馳譽丹青’之嘲。董逌《廣川畫跋》言立本嘗至荊州,得張僧繇畫,初猶未解,曰:定虛得名耳。明日又往,曰:猶是近代佳手。明日又往,曰:名下定無虛士。十日不去,寢臥其下。圖載孫退谷《庚子銷夏記》,藏金陵人家。乾隆間為宦遊者購去。”

再後來,還有許多名家對此畫都有著錄,而對於該畫近代狀況,弘毅在《(傳)閻立本〈歷代帝王圖〉研究》中寫道:“1931年,美國人Denman Waldo Ross購得《歷代帝王圖》,隨後捐贈給波士頓美術館,該館東方藝術部部長富田幸次郎在1932年發表了專門的研究文章,對此畫的著錄文獻作了全面的梳理,並對原畫卷的內容和時代屬性作了判斷。”

還有一座迷你型寶塔

窄長的墓園

關於《歷代帝王圖》的真偽問題,楊仁愷先生在1981年和1985年兩次前往波士頓美術館目驗此畫,他在《國寶沉浮錄:故宮散佚書畫見聞考略》中寫道:

《歷代帝王像》圖卷確是傳世初唐時代的赫赫名跡,與敦煌唐代壁畫人物比較,氣息相通,時代風格極為顯明,為今日傳世卷軸畫稀有之品,可與《女史箴圖》同珍。儘管今天有一種論點以為是宋人摹本,而且原作者不可能是閻立本,應屬同時代畫家郎餘令其人,此固為新說。原作者究竟為誰暫不管它,說畫卷為宋人摹本,則值得一議。

閻立本墓全景

墓園用石塊砌起

因為我曾兩度在波士頓美術博物館展觀原卷,第一次的印象是有一種古樸厚重的感覺,面目和衣紋的刻畫生動之極,吸住了我的注意力,因此我對它的創作時代並未有所懷疑。第二次展看之前,已知流傳有宋摹之說,故對之尤為認真觀察,發現卷中陳宣帝以前與後面描繪多少有點出入。當是原畫流傳年久,前段已損,經過臨摹,從題中文字,有避‘貞’諱的,鈐有‘中書省印’,時間遲到北宋。惟以下諸帝像則屬原畫,衣紋和複線,絕非臨摹補筆,不見方筆頭,中晚唐以後則反是。總之,不應因前面有補臨部分而斷定全非原作,未免有倒汙水連同小孩丟擲之嫌,不可不慎之又慎!

由此可知,《歷代帝王圖》可分為前後兩段,大多數專家傾向於該畫中所繪的十三位帝王中,前六帝部分為北宋摹本,後七帝部分為唐代繪畫。但所說的唐代繪畫是否就是出自閻立本之手呢?吳同在《波士頓博物館藏中國古畫精品圖錄》中稱:“在所有傳為閻立本的繪畫中,若以人物的造型立體、風格宏偉、筆法高古論,實以波士頓此卷為最接近閻立本。”

墓碑背面用鋼筋支撐

長滿荒草的墓丘

吳同的這句話說得很客觀,僅稱《歷代帝王圖》從各個角度來說,最接近閻立本的畫風。楊仁愷在其專著中也使用了這種嚴謹的定義:“閻立本是初唐偉大的人物畫家,雖說他的傳世作品有好幾件,真正說得上接近閻氏之作的,當首推《歷代帝王像》圖卷。”

閻立本的另一幅傳世名作為《步輦圖》,對於此畫,有著更多的爭論。從內容而言,《步輦圖》涉及到了一段唐代重要的歷史。

唐貞觀八年,吐蕃第三十二世贊普松贊干布派使者向唐朝進貢,並且“奉表求婚”,但唐王朝沒有答應此事。《舊唐書》載:“使者既還,言於贊普曰,初至大國,待我甚厚,許嫁公主。會吐谷渾王入朝,有相離間,由是禮薄遂不許嫁。”松贊干布聞言大怒,於是在唐貞觀十一年攻佔吐谷渾,並將吐谷渾趕到了青海以北,後來又戰勝了党項及白蘭羌。再之後,松贊干布又率兵二十萬攻打唐朝的松州,同時給唐太宗寫信說:“若不許嫁公主,當親提五萬兵,奪爾唐國,殺爾,奪取公主。”(薩迦·索南堅贊《王統世系明鑑》)

側牆上閻立本的介紹牌

普寧寺院景

面對松贊干布的威脅,唐太宗派侯君集等人領兵五萬與吐蕃作戰,松贊干布敗走,之後又派使者向唐王朝請罪,同時依然提出求婚。在貞觀十四年冬,松贊干布派大相祿東贊“獻黃金五千兩”以及其他珍寶做為聘禮前來求婚,而閻立本的《步輦圖》所畫內容就是求婚過程。影象中的唐太宗李世民身穿紅色便裝,似乎正在詢問吐蕃使者,對面三個站立者,中間一人為祿東贊,拱手垂立,顯得畢恭畢敬,而祿東贊前面穿紅袍的長髯者可能是翻譯,李世民的步輦周圍還分立著幾位嬌小的宮女,所有人物都各具特徵,逼真傳神,整個畫面極富寫實性。

對於《步輦圖》的價值,華田子在《步輦圖研究》一文中評價說:“《步葷圖》正是閻立本的代表作品之一,也是現藏故宮博物院中國十大傳世名畫之一。太宗命閻立本作畫來記錄文成公主與松贊干布和親這一重大事件,畫家採用獨特又巧妙的視角,並未選取文成公主入藏或是太宗舉行隆重的歡迎儀式等宏大場面,而是透過描繪太宗乘坐步輦來迎接使者祿東贊這一特定場面來記錄這一重大的歷史事件。這充分體現了中國畫以點代面、以小見大的藝術特色,反映了畫家對這一歷史事件理解之深刻,分析之精闢以及選材之得當。”

香爐上的寺名

普寧寺正殿

左晨在《〈步輦圖〉考辨》一文中也認為這幅畫:“因其畫作中反映的是唐太宗將文成公主嫁給吐蕃王松贊干布這一重大的歷史外交事件,使得它不僅在美術史上佔據重要的藝術地位,更具有重要的歷史意義和深遠的現實意義。”他還對該圖從技術角度作出了分析,而後指出此圖的四點問題:“其一,輦轎通體無朱漆,無花紋,無裝飾;其二,輦轎有臂擱,但極其簡陋,臂擱與木樁連線處竟是隨意擱放,沒有用金鍊相扣;其三,輦轎部件缺失,輦轎四足竟然無橫檔木固定,感覺輦足會隨時脫落;其四,輦柄過於纖細,與輦轎整體比例失調。”

由此,左晨認為《步輦圖》不可能出自閻立本之手:“《步輦圖》中之步輦,繪製粗糙不堪,且有結構性的錯誤,細節處理得也不夠精道,並非為帝王之家所乘坐的輿轎。人坐在上面感覺稍不留神就會摔下來。但閻立本身為丞相,他曾任主爵郎中、刑部侍郎、將作大將、工部尚書、右相,十分熟悉宮中的陳設,怎麼會犯這種錯誤?”

壁畫

普寧寺歷代介紹牌

左晨文中還引用了沈從文在《中國古代服飾研究》一書中對《歷代帝王圖》的評價:“和傳世閻立本《步輦圖》及《職貢圖》等比較,給人的印象大不相同。從《帝王圖》中帝王面貌衣著來看,多下筆肯定而又十分準確,點畫間毫無疑滯處。至於《步輦圖》卷,圍繞李世民腰輿近旁一簇女子,面目用筆缺少肯定感,也缺少性格和生命。”

對於《步輦圖》在繪畫上的省略手法,鄒國強在《唐代閻立本〈步輦圖〉賞析》一文中則稱:“《步輦圖》捨去一切背景,用極其簡潔的手法描繪了唐太宗乘坐步輦接見吐蕃使者祿東讚的場面。這種藝術手法和相傳為顧愷之的《女史箴圖》《列女仁智圖》《斫琴圖》是一脈相承的,以上提到的三幅畫也是省略了不必要的情景,只選用了與主題密切相關的一些道具,從而簡明扼要地來表達主題。《步輦圖》的這種構圖形式,對中、晚唐的人物畫也產生了顯而易見的影響。”

陳列館歡迎牌

指示牌

無論《步輦圖》是否出自閻立本之手,既然能夠引起這麼大的爭論,就足以說明閻立本在中國繪畫史上重要地位,這正如張彥遠在《歷代名畫記》中對閻立本的誇讚之語:“有應務之才,兼能書畫,朝廷號為丹青神化。”而何樂之在《閻立德與閻立本》一文中引用了歷代著述對於二閻的誇讚之語,同時也講述到了《歷代名畫記》中所談到的二閻的師法問題,之後何樂之給出瞭如下總結:

根據這些評論,首先,我們可以知道,二閻的成就,絕不是憑空創造出來,而是從廣泛承繼了唐以前的優良繪畫遺產的基礎上,經過吸收融化,再加以發展的。所謂“學宗張鄭”,所謂“閻本祖師張公”,所謂“立本雖師於鄭法士”,所謂“二閻師於鄭、張、楊、展,兼師於父毗”,不正是明白說明了二閻的畫,是從唐以前的一系列傑出畫家,如張僧繇、鄭法士、楊子華、展子虔、閻毗等人,特別是張僧繇、鄭法士那兒,承繼了他們的衣缽,並加以吸收融化的嗎?

關於閻立本的墓,我本能的以為西安附近,因為他身為右丞相,應當陪葬於昭陵附近。然而李欣宇先生帶我前往昭陵博物館,在那裡問了當地的工作人員,對方回答說,閻立本墓究竟在哪裡到如今還未發現,不過江南上饒地區倒有一座。

今人所繪閻立本

專案介紹

對於上饒的閻立本墓,我從網上查到過資訊,但一直疑惑於他為何葬到那麼遠的地方,而後從多個文獻也查得了一些記載。比如汪鳳剛主編的《玉山縣誌·文化編》中稱:“閻立本西安萬年人,宮中書令。卜居武安山下讀書,三山之左置南莊五都。自太宗死,高宗立,權移武后。立本舍宅為普寧寺,舍讀書處為智門寺,南莊為普園禪院。築墓於普寧寺後,委僧護守。”而後該文又引用了乾隆版《玉山縣誌》中的所載:“唐丞相閻立本墓在普寧寺後。丞相墨名重一時,總章年間,憤其子不肖,舍宅為僧廬。築墓其右。委以祭祀。”

看來,閻立本墓確實有在江西上饒地區玉山縣的說法。其具體位置為江西省玉山縣城南武安山東北面山坡上,普寧寺院內。2018年9月6日,在上饒市博物館潘旭輝先生的帶領下,我與南昌的毛靜先生共同乘車從上饒前往玉山。因為是文物工作者,所以潘先生對上饒地區的名人墓葬瞭如指掌,不費任何周折就開到了普寧寺的山門前。車從側門開入院內,停在了面積很大的停車場上。

展板

展廳內景

普寧寺的規模與我的想象有不小的差距,潘兄介紹說,此寺在歷史上多次被毀,今日所見乃是近些年恢復起來的。該寺處在武安山的腳下,前面是川流不息的國道,後方是安靜的群山。我們沿著該寺側旁的道路向山腳走去,在此寺後牆的外端看到一個獨立的院落,此院門有如江南園林般砌成了正圓形的月亮門,門楣上寫著“閻立本墓”。門的左右兩側各嵌一塊碑,左側為文保牌,右側則為閻立本墓簡介。由此可知,閻立本墓乃是省級文保單位。

閻立本墓園入口位置的右方有一口古井,井圈上刻著“乾隆四十年”的字樣。井口上焊著一根鋼筋,毛靜說這是擔心有人掉下去。裡面的水位距井口也就兩米左右,看來這裡水量充沛。井圈的後牆上也嵌著一塊碑,上面的字跡已經完全看不清。在閻立本墓的入口處還看到一些廢棄的石構件,潘旭輝用他的專業知識向我一一點明這些石塊的年代。我在這些廢棄堆中還看到了一個不足二十公分長的小寶塔,不知是何人遺棄於此者。

閻立本墓園呈長方狀,地面用石塊鋪就,未見其他刻石,而院落的後方就是閻立本墓,墓碑的形制有些簡陋,正中刻著“大唐相國本寺檀越立本閻公之墓”。這塊石碑太薄,與宰相身份頗不相符,墓碑前也無供桌,不知何人放了一個小木方凳,上面擺著幾個桔子。

《步輦圖》

閻立本墓丘不大,直徑不超過兩米,全部由不規則的石塊包裹了起來,墓頂上長滿了荒草,墓的後方則是空空的院落。一代大畫家身後的淒涼還是令我略有感慨,我不死心地問潘旭輝這裡是否還有與閻立本有關的遺蹟。潘兄告訴我,當地有位人士對閻立本特別崇拜,他在此建了一間展室,而後他帶領我們前往一看。

展室處在祖師殿的樓上,該殿實際上就是一座頗為簡潔的二層樓房,其門上掛著名牌,上寫“江西省科技支撐專案《閻立本繪畫藝術研究及其文化產業建立》陳列館”,名稱有些長,卻把性質講得清清楚楚。

祖師殿

拾階登上二樓,裡面以展板的形式介紹著閻立本的生平以及繪畫作品,其中一塊展板的落款為“玉山縣閻立本書畫院”。有這樣的書畫院存在,足見當地人對閻立本還是比較看重,有幾張照片展示的則是玉山縣閻立本書畫院舉辦首屆書畫作品展的盛況,可見當地仍然有閻立本的畫風延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