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廣是西漢時期富於傳奇色彩的名將。他歷經漢文、 景、武三朝,長期守衛漢朝北方邊境,多次主動出擊匈奴。 縱橫沙場 40 年,與匈奴大小70餘戰,名聞天下,匈奴稱之為“漢之飛將 軍”。然而這位聲威赫赫的一代名將,不僅終生沒能封侯,還落得個“引刀自剄”的悲慘結局,引來無數文人志士為其扼腕嘆息。
司馬遷用“其身正,不令而行”、“桃李不言,下自成蹊”來稱頌他的人格魅力,王勃在《滕王閣序》中用“馮唐易老,李廣難封”來慨嘆他的不幸遭遇,其後的王昌齡更是以千古名句“但使龍城飛將 在,不教胡馬度陰山”塑造了李廣威武勇猛的形象。
盛名之下,其實難副。文人的生花妙筆並不能掩蓋一個事實:威武勇猛“飛將軍”李廣其實是個不合格的將軍。
李廣是不合格的將軍
軍事家孫子在《孫子兵法·計 篇》中,把為將之道的標準概括 為“五德”,即“將者,智、信、仁、 勇、嚴也。”北宋的梅堯臣注曰:“智慧發謀,信能賞罰,仁能附眾,勇能果斷,嚴能立威。”
1.勇
在為將的五個標準中,李廣做得最好的是“勇”。
李廣出身於將軍世家 ,天生手臂修長 ,擅長騎射。每次和匈奴交戰,都是一馬當先,衝鋒陷陣,非常勇猛。
元 狩二年(前121 年 ),李廣率四千騎兵被匈奴 四萬大軍 包圍。李廣臨危不懼, 激戰持續兩天 ,李廣還能 左衝右殺 ,無絲毫疲色 ,其體力和意志力令人歎為觀止 。據《史記 》描述 ,在這場惡戰 中,“吏士皆無人色,而廣意氣 自如 ,益治軍。軍中自是服其勇也”。
可惜的是,由於自恃武藝高強, 李廣常常逞匹夫之 勇,隻身犯險,多次將自己和軍隊置身絕地。用現在的話說就是個人英雄主義思想嚴重。
2.仁
“仁”即愛護士卒,《孫子兵法》中這樣說:“視卒如嬰兒,故可與之赴深溪;視卒如愛子,故可與之俱死。”在愛護士卒上,李廣做得也不錯。
廣廉,得賞賜輒分其麾下,飲食與士共之。廣之將兵,乏絕之處,見水,士卒不盡飲,廣不近水。士卒不盡食,廣不嘗食。寬緩不苛,士以此愛樂為用。——《史記.李將軍列傳》
李廣為人清廉,能和部下同甘共苦,遇到缺糧斷水的地方,總會先保證 將士的飲水吃飯問題,自己絕不搞特殊化。他對士兵寬厚不苛刻,士兵因此愛戴他,樂於為他所用。
3.信
“信”就是賞罰有信。史書中沒有具體記載李廣能否做到對將士賞罰有信,但卻記載了他違約“殺降”。李廣做隴西太守時誘降了八百羌兵,後來竟殘忍地把他們全部殺死。李廣的殺降行為,背信棄義,打破了漢朝戰場的規則,招致了群臣的反對,有人批評他:“禍莫大於殺已降”。
4.嚴
“嚴”即軍紀嚴明。軍紀嚴明是部隊取得勝利的保障,而李廣卻治軍不嚴,軍紀鬆弛。司馬遷在《史記.李將軍列傳》中曾把李廣和名將程不識在治軍上做了鮮明對比:
而廣行無部伍行陣,就善水草屯,舍止,人人自便,不擊刁斗以自衛。莫府省約文書籍事…
程不識正部曲行伍營陳,擊刁斗,士吏治軍簿至明,軍不得休息…
士卒亦多樂從李廣而苦程不識。
由此我們可以看出李廣行軍並沒有嚴格的佇列和陣勢,沒有章法。安營紮寨後,放任自流,晚上也不打更自衛。
李廣這種隨意性的帶兵風格,士兵平時輕鬆安逸,所以很受士卒的歡迎。但平時少流汗,戰鬥時就要多流血。軍紀渙散,缺乏嚴格的軍事訓練,勢必導致李廣軍隊戰鬥力低下。
天子使中貴人從廣勒習兵擊匈奴。中貴人將騎數十,縱見匈奴三人,與戰,三人還射,傷中貴人,殺其騎且盡。
李廣挑選的幾十名保護中貴人(宦官)的精兵,竟然叫三個匈奴人殺個精光,真是把漢軍的顏面丟失殆盡。
正是由於李廣軍隊戰鬥力低下,士兵上了戰場就驚慌失措,動不動就導致全軍覆沒。在《史記.李將軍列傳》中,“廣之百騎皆大恐”,“吏士皆無人色”,除了能反襯李廣的勇猛外,也是李廣手下戰鬥力和精神面貌的真實體現。
5.智
孫子把“智”放在“五德”的第一位,他認為作為一名軍事將領,首先要有智慧謀略,多謀善斷的能力。而李廣恰恰在這一方面有很大缺陷,從《史記.李將軍列傳》中,我們看不出李廣作為一個統兵將領的智慧謀略。他完全靠著敢打敢 拼,才打出了“飛將軍”的名號(皆以力戰為名)。而後期幾次大的戰役失利,固然有客觀原因,也和他有勇無謀,輕率冒進,戰略不當有莫大的關係。
綜上,我們可以看出李廣只達到了為將的“勇”和“仁”兩個標準,在其他方面都有很大的缺陷,因此我說李廣其實是個不合格的將軍。
對此,古人就有同感。司馬光說:“效程不識,雖無功,猶不敗;效李廣,鮮不覆亡哉!”
明末名將黃淳耀也曾評價他:“李廣非大將才也,行無部伍,人人自便,此以逐利乘便可也,遇大敵則覆矣。”
軍功不夠是李廣不能封侯的主因
前面我們總結了李廣並不是一個合格的將軍,但李廣“自負其能”,認識不到自身的不足。對於遲遲不能封侯,李廣也苦悶已久。李廣曾與相士王朔私下說:
自漢擊匈奴而 廣未嘗不在其中,而諸部校尉以下,才能不及中人,然以擊胡軍功取侯者數十人,而廣不為後人, 然無尺寸之功以得封邑者,何也?豈吾相不當侯邪?且固命也?
建功立業,封侯進爵,是古代每位將士的理想追求。漢高祖曾約定:“非有功不得侯”。要想封侯,就必須斬殺、俘獲一定數目的敵人,當時稱為“中 率”。
衛青首戰殲敵700人,被封關內侯;李廣的小兒子李敢以校尉的身份跟隨霍去病徵討匈奴,因奪左賢王鼓旗,且斬首多,也被封為關內侯。從這來看,漢朝封侯的標準也不算太高。那麼為什麼李廣戎馬一生,與匈奴大小70餘戰,“白首未封侯”呢?
事實並不是漢朝的幾個皇帝都對李廣刻薄寡恩,而是李廣的戰績太差,一生勝少負多,軍功達不到封侯的標準。
漢武帝時期,李廣參與五次與匈奴 大 規模交戰 ,戰績如下 :
元光元年 (前134年 ),擔任驍騎將軍 ,參與了馬邑誘敵行動 ,徒勞無功。
元光五年 (前130年 ),作為將軍 ,率萬騎門關攻打匈 奴 ,全軍覆沒,自己被俘 ,僥倖逃脫 。
元朔六年 (前123年 ),徵為郎 中令 ,之後率部隨大將軍衛 青出定襄 ,攻打匈奴 ,但無功而返 。
元狩二 年 (前121年),協 助張騫 西出右北平 ,傷亡四千餘 ,。
元狩四年 (前119年 ),作 為前將軍 ,隨大將軍衛青出征匈奴 ,臨陣被並於右將軍軍 ,而迷途失期自殺。
五次關鍵戰役,李廣三次無功而返,二次全軍覆沒。這樣的戰績實在難以讓人和傳說中的百戰百勝、讓人敬畏的“飛將軍”掛起鉤來。
所以說“李廣難封”,關鍵在於自身能力不足,軍功不夠標準是李廣不能封侯的主因。
至於李廣政治覺悟低、性格缺陷等次要因素這裡就不多談了。
對於李廣這位失敗的英雄,司馬遷出於自身命運的原因,為他立傳時充滿了悲憫,這些都可以理解。李廣固然有箭術高超、 作戰勇敢、仁愛士卒等優點,但他缺乏軍事謀略,也不善治軍,他只適合當一名敢死隊隊長,而不適合當一名將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