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朝是中國歷史上一個影響深遠的朝代。在唐朝的所有皇帝當中開啟“貞觀之治”的唐太宗,締造“開元盛世”的李隆基在史上的名聲都很大,甚至連改旗易幟的女皇武則天也名揚後世。相比而言,唐太宗的兒子、武則天的丈夫唐高宗李治則被人們所忽略,人們總是因“女皇”武則天的光芒過於耀眼,而認為病懨懨的李治是一個懦弱無能的皇帝。然而歷史上的李治並非如此,甚至還可以說李治是一位很有作為的皇帝!
李治是唐太宗李世民的嫡三子,其母為長孫皇后。本來李治登基是沒有希望的,嫡長子李承乾才是皇位的繼承人。但由於唐太宗晚年寵愛第四子魏王李泰,太子李承乾感到威脅,於是兩人就儲位展開了你死我活的爭奪。這讓唐太宗灰心,於是就將目光轉向了善良寬厚的李治,李治因此而成為了太子。
貞觀二十三年(649年),唐太宗李世民駕崩,李治登基為新皇。李治一即位就啟用了大批賢良之臣,在他為政的34年間,國家的經濟得到了穩步的發展,唐朝的人口在這一時期從“貞觀之治”的300萬戶增加到了380萬戶,國力日益強盛,百姓安居樂業,後世史家稱其為“永徽之治”。
由於國內經濟發展,政治穩定,國家的綜合國力得到不斷提升,因此唐高宗李治在位期間,就開始對周邊不服從的政權進行征討,先後將西突厥、百濟、高句麗這三個昔日的勁敵徹底消滅。尤其是高句麗,盤踞於東北數百年,一直是中原王朝的一塊隱患,唐太宗李世民甚至還在它手下吃了敗仗,隋煬帝還因三徵高句麗而耗盡國力。而李治卻能完成對朝鮮半島的統治,僅憑這一點,就能看出李治的前無古人。
滅掉三國後,唐朝的疆域達到最大,東起朝鮮半島,西臨裡海,北包括貝加爾湖,南至越南橫山,面積約為1251萬平方公里,這也是漢族統治時期中國的最大版圖。因此唐朝也就成了天朝上國,周邊諸國盡皆臣服。所以在唐高宗去世後,在埋葬他的乾陵的朱雀門兩側,就豎立著61尊雕像,這些雕像大小與真人相近,雖然穿著各異,但都是典型的西域風格,這就是西域各諸國的領袖。
李治皇陵前採用這樣的形式,意在重現唐高宗去世時西域諸國國王弔唁的情況,這些石像的身份有西突厥的都護,吐谷渾族的首領等,都是曾經受到唐朝冊封的諸國領袖。相比而言,唐太宗一生厲兵秣馬,讓四海臣服,其陵墓也僅用昭陵六駿來裝飾,而唐高宗李治卻是把外國首領作為守墓人雕刻下來,這不能不說是一種很高的待遇了。
因此,在現在不少影視作品中,所塑造的唐高宗李治那種唯唯諾諾、瞻前顧後的形象,其實是與歷史上真實的李治大相徑庭的。“高宗李治,頗有太宗遺風,”這樣的評價,對於李治來說,也許才是最公平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