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經,
有一個人——
率領龐大船隊
兩萬七千餘名將士
七下西洋
與大海結下不解之緣
他就是
明代三寶太監鄭和
偉大傑出的航海家
茫茫大海,書寫傳奇
(圖來源:《上新了·故宮》)
公元1405至1433年
鄭和帶領大明船隊
從南京出發
在江蘇太倉的劉家港集結
至福州閩江口五虎門內
長樂太平港啟航
二十八年
從身強力壯的中年
變成臉上寫滿風霜的老者
涉滄溟十萬餘里
到達三十餘國
完成
中國乃至世界
航海史上的壯舉
對此,我們長樂
也有做出突出貢獻哦!
作為重要基地
計程起點
鄭和舟師在
長樂太平港駐泊停留
等待東北季風來臨
開洋出海
(圖來源:百度百科)
一艘艘造型雄偉的海船
整齊威嚴地泊於太平港
數萬人各司其職、穿梭期間
這場面何其壯觀!
(圖來源:百度百科)
太平港原名吳航頭
亦稱河陽港、下港、馬江、下洞江
水深港闊,交通便利
(圖來源:蔣濱建工作室)
不過
面對浩渺大海
前路未知的風險
鄭和也曾茫然忐忑
為祈盼往返航行太平安順
永樂七年(1409年)
第三次下西洋時
鄭和上奏朝廷
將港口正式更名“太平港”
在太平港旁邊的山上
有一座石塔
鄭和時常登上這裡
俯瞰港口和整個船隊
(姜亮攝)
其船隊進出太平港
也均以此塔為航標
它就是聖壽寶塔
聖壽寶塔,建成於北宋政和七年(公元1117年),明永樂十一年(1413年),鄭和修繕“聖壽寶塔”後,正式改題塔名為“三峰寺塔”。三峰寺塔,塔身有八角七層,石構,高27.4米,塔壁浮雕及壁龕內的圓雕,造型生動,是研究宋代建築石雕藝術的珍貴實物。2007年,被定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石構仿木樓閣式塔
各層塔壁雕刻有工藝精湛的
飛天伎樂和佛教故事等浮雕
(陳勳攝)
塔身中空
內設曲尺形石階
可盤旋登至塔頂
二至六層各開二門
逐層錯位
第七層四面開門
供登塔之人遠眺八方
(陳勳攝)
此塔造型雄偉
雕鏤精緻
兼具實用和藝術的特點
成為遊人閒暇之時的樂地
(陳勳攝)
關於塔名的由來
也有一些傳說呢!
鄭和登塔察看太平港
得知該塔為宋徽宗祝壽而建
愛國的他頗為不悅
認為趙佶乃昏君
被金人所俘喪身北國
應題改塔名
明永樂十年(1412年)
鄭和第四次出使西洋前在太平港候風
這次他在長樂停留十個月之久
第二年冬
為酬謝“海神天妃保佑”
他奏請明成祖恩准
在“三峰寺塔”之東
建造一座雄偉壯觀的“天妃宮”
為船隊官員祈報、謝神之用
永樂十一年(1413年)
鄭和修繕“聖壽寶塔”後
正式改題塔名為“三峰寺塔”
並在塔旁建寺院
寺名“三峰塔寺”
(陳勳攝)
然而,由於年深日久
加上戰亂
“三峰塔寺”和“天妃宮”
現已蹤跡全無
1985年
長樂縣政府為紀念
鄭和下西洋開航580週年
撥款在“天妃宮”
“三峰塔寺”舊址上興建了
鄭和史蹟陳列館
(龔小雪攝)
這座仿古建築
與三峰塔相互輝映
(段玲攝)
走進鄭和史蹟陳列館
鄭和銅像首先映入眼簾
威嚴挺拔地立於院中
猶見當年人物風采
(段玲攝)
站在院中
對著銅像
抬眼便看見
身後的“三峰寺塔”
(段玲攝)
掩映在
一片蒼翠之中
只露出最上面的兩三層
(陳勳攝)
院子的角落裡
躺著幾塊曾經的磚石
歷經幾百年的歲月
如今依然完好
(龔小雪攝)
(陳燕攝)
陳列館裡的各種古物
便是當年
鄭和下西洋的見證
其中
最引人注目的便是
《天妃靈應之記》石碑
“觀夫海洋,洪濤接天,巨浪如山;視諸夷域,迥隔於煙霞縹緲之間。而我之雲帆高張,晝夜星馳;涉彼狂瀾,若履通衢……”
此碑為
明宣德六年(1431年)
鄭和第七次出使西洋前
在長樂駐泊候風時所立
(段玲攝)
此時他已年過六旬
或許他已預知
這將是他最後一次下西洋
於是他親自撰文鐫立
此碑全文共計1177字
歷述前六次下西洋經過、成果
第七次下西洋任務
以及在長樂
修建寺、宮、殿刻碑等情況
《天妃靈應之記》碑於1930年
在天妃宮遺址出土
是研究鄭和下西洋
最珍貴的實物史料
是我們祖先開闢“海上絲綢之路”的
歷史見證
幾百年間
滄海桑田
曾經的太平港已蹤跡全無
取而代之的是整齊的街道
聳立的高樓
(陳勳攝)
鄭和曾經修建的寺廟、宮殿
均湮沒在時光裡
不復存在
唯獨他修繕
並改名的“三峰寺塔”
仍屹立不倒
向人們訴說著那段
向海洋奮進的激盪歲月
(陳勳攝)
鄭和
二十八年
的海上探險中
在長樂駐泊時間
長達四年之久
他給長樂留下了寶貴的精神財富
他勇於開拓、敢於冒險
他向海洋進發
開展海外貿易
海外文化交流
深深地影響了一代又一代長樂人
(李育航攝)
記者 龔小雪 陳勳 陳燕
新媒體編輯 家琳
轉自:最美長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