韓愈說,業精於勤,荒於嬉,行成於思,毀於隨。
當年,他靠著一篇僅得6分的高考作文登上了人生巔峰,一時間成為了家喻戶曉的名人。
“甲骨文天才小子”黃蛉的傳說,想必很多人都有所瞭解,靠著一篇另類作文實現了“逆天改命”。
2009年高考結束後,網上出現了一篇帖子《高考閱卷花絮:四川驚現甲骨文作文》。
就是這麼一篇帖子文章,讓剛剛參加完第二次高考的高中畢業生黃蛉家喻戶曉,頓時成了很多家長、老師眼中的天才少年。
那年,按實際情況來看,復讀考生黃玲的高考成績並不理想。才四百二十多分,勉強只夠三本線。可他硬生生靠著一篇得分僅僅為6分的作文,實現了名校夢想!
這篇用甲骨文、金文等古文字寫成的作文,幫他成功敲開了985名校的大門。就在網上熱議“最牛作文”、“最牛天才”的同時,不少大學也都注意到了這位叫黃蛉的考生,紛紛向他拋來橄欖枝。
名校最注重人才的培養,因材施教古來有之。為了挖掘有天賦的人才,川大願意破格錄取黃蛉。
黃蛉優中選優,最終也選擇了川大。雙方意向一致,互相選擇。
為了培養這個好苗子,國內著名古文字、語言專家何崝教授求才若渴,退休返聘的他決定親自指點黃蛉,把他收為關門弟子,要把他培養成有用之人。
時年何教授已64歲,為什麼對一個學生如此用心良苦?
其實,學術到達一定水準的名師,做事風格已經慢慢貼近了自己的“道”,這是畢生所求。何教授考慮的是這個領域需要後繼有人,因而破格把他收為弟子,給了他985名校的入場券。
國內缺少這類人才,研究國學就需要這樣的人才。古文字、古語言想要深入研究,最需要的其實是天賦,普通人再怎麼學,也只能學個形式。
“甲骨文天才小子”的說法被人們奔走相告,成了當年現象級的事件。黃蛉劍走偏鋒的成功,成了人們茶餘飯後議論的焦點。
然而僅僅2年的時間,何靖教授就對這位“天才少年”失望透頂。他太浮誇、太張揚、不踏實,根本就不是那塊料。
更讓何教授失望的是,他只有臨摹的功夫,不僅根本就沒有所謂的古文字天賦,其在古文字方面的見解也不太突出,不可能有成就。
失望透頂的何教授提出辭呈,算是間接把這位“天才”逐出了師門。
這件事情已經過去了8年多,快9年了,至今看來依然很有討論的意義與價值。
眾所周知,實現人生理想的方式有很多種,“劍走偏鋒”也是其中的一種方式。只不過真正的成功需要勤奮、天賦缺一不可,劍走偏鋒的成功往往只是一時的成功。
我們這個時代本來就不缺少“天才”,只可惜很多所謂的天才到後來也只是曇花一現。到了最後,連沽名釣譽都算不上。
既然社會不缺天才,為何那些“天才”們會曇花一現呢?當然是因為,他們都是假天才。
時代的發展帶來了“隨眾”效應、“凸顯”效應,我們缺少的只是發現天才的那雙睿智的眼睛,以及培養天才正向成長的土壤。
在這個時代,天才最怕被髮掘出來。一旦發掘出來,即便真正的天才往往也會被捧殺,古來就是如此!在名與利面前,很多天才忘記了功課,很容易掉進名與利的漩渦中,再也爬不出來。
相信不少人中學時期學過一篇文章《傷仲永》,這篇文章是“唐宋八大家”之一的王安石所講的一個典故。
有一個叫方仲永的神童少年,與王安石同齡。他與王安石的舅舅是同鄉,自幼聰明,年僅5歲就會寫詩作詞,人稱神童,自然比王安石的名氣大。
寫詩作詞的天賦被人發現之後,小小年紀的方仲永就成了當地的“神童”。方父為了名與利,帶著年幼的兒子到處賺錢,幫人寫詩作詞,忽略了他的學習。
王安石聽說之後感覺很好奇,很想見見他,只是距離太遠,一直未見過這位同齡奇人。幾年後,王安石去舅舅家,終於見到了這位奇人,時年方仲永與王安石都已經十二三歲。
王安石讓方仲永寫詩給自己看,考察他的真實水平。方仲永現場作詩,王安石看後略有失望。他感覺這位神童的水平一般,遠遠配不上他小時候的名氣。
七年後,已是二十歲左右的王安石再次去舅舅家,向人打聽方仲永的訊息,得知方仲永的才華消失了,與尋常人無異。
王安石心生感慨,這個曾經比自己還有天賦的天才就這麼被荒廢了。後來王安石已是進士,想起來方仲永,寫下了《傷仲永》。
同樣身為“唐宋八大家”之一的韓愈,曾對成功與失敗的辯證關係發表過自己的看法。他在《進學解》中說:業精於勤,荒於嬉,行成於思,毀於隨。
有天賦的人尚且都能被懶惰、貪玩所荒廢,至於那沒有天賦的人,如果再不好好用功,內心又不夠踏實,怎麼可能出成績呢?
各行各業都需要一定的天賦,沒有太高的天賦也不算可怕,勤能補拙。可怕的是,若是連勤奮都沒有,即便再有天賦也不會長久。
靠著劍走偏鋒的花招,可以一時吃香,難以一直吃香。時間總會證明,苦心人天不負。同樣的水平,差距不大的人,誰用功誰的運氣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