晏子逐高繚出自何處,晏子以什麼著稱?“晏子逐高繚”這則典故是出自於《晏子春秋》的一篇歷史故事,這裡主要講述的核心思想為“在其位,謀其政。”其中的故事提到高繚侍奉晏子三年,卻在期間沒做任何的貢獻,最後被晏子辭退了。這則故事主要從側面反映了晏子賞罰分明的作事風格。
晏子畫像
高繚曾是晏子手下的一名官員,可是一天,晏子卻把他辭退了。他身邊的隨從表示很不理解,於是規勸他說:“高繚在您手下當官已經三年之久了,您不但沒有提拔他,反而還將他辭退了,在道德的角度來看並不允許啊?”晏子則說:“我是一個卑微的人,需要透過各方面的支援才能夠穩定,才能更好的為國家效力,可是高繚雖服侍我三年之久了,但從來沒有指正過我的不足之處,也沒有糾正我辦事失誤的話,這大概就是我要辭退他的原因了吧。”
如今,細細回想晏子對高繚說的這些話在我們的工作中,絕大部分領導對那些踏實能幹,襟懷坦蕩的總是給予信任,並委以重任。就要像晏子那樣嚴格要求自己,多聽不同意見,這樣才能輔佐齊景公,使之國家成為強國。古今中外,用人的問題不是一般問題,是一個根本性問題。“晏子逐高繚”這一典延至今日仍具有現實意義,在現時生活中,有些人唯唯諾諾,雖按時到崗,卻不出謀劃策,毫不稱職。而晏子對高繚的“辭職處理”給今人敲響了一記警鐘:“為官之道,重在用人。”我們必須樹立正確的用人導向。
晏子的資料
晏子名嬰,字仲,諡平,習慣上多稱平仲,又稱晏子。他是山東夷維人,是春秋時期著名政治家、思想家、外交家。晏嬰還是齊國上大夫晏弱之子。在齊靈公二十六年,他的父親宴弱去世,就由晏嬰繼任為上大夫。
歷任齊靈公、莊公、景公三朝,輔政長達40餘年。以有政治遠見、外交才能和作風樸素聞名於諸侯界。晏嬰聰穎機智,能言善辯,內輔國政,屢諫齊王。對外他既富有靈活性,又堅持原則性,出使不受辱,捍衛了齊國的國格和國威。司馬遷非常推崇晏嬰,將其比為管仲。孔丘曾贊過他說:“救民百姓而不誇,行補三君而不有,晏子果君子也!”其中關於他的代表作品是著名的《晏子春秋》。
在朝政上面的成就主要有三個方面:1、治國之道。主要推崇“仁政愛民”作為施政的中心,還非常推崇管仲的“欲修改以平時於天”。2、勸諫藝術。晏嬰在勸諫君王時往往不是直接的強諫而是委婉的曲諫或誘諫,從中顯示了他在政治生活中所具有的高度智慧。並且他能夠根據不同的環境場合採取不同的勸諫方式,取得最佳的效果。3、就是個人修養。晏子生性樂觀,對生死淡然視之。他說人都是要死的,不論仁者、賢者、貪者、不肖者概莫例外,因此從來不“患死”、不“哀死”,把生老病死看作是自然規律。他始終保持樂觀大度的心情,身心健康延年益壽。
一朝齊國宰相,春秋時期著名的政治家,思想家,和外交家,他就是“晏子”,他的一生都奉獻給了齊國的朝政,雖位居宰相職位,但他的家境並不是那麼的富裕,歷史上的他是以生活節儉,謙恭下士著稱的。
他曾輔佐齊靈公、齊莊公、齊景公三朝,懇請治國,體恤農民,在齊國有很高的威望。雖然身居高官,但他的一生過的非常簡樸,不謀私利,廉潔奉公,在他的父親去世時,就大膽突破舊的禮節,從簡了事。即使做了相大夫,依舊過著清苦的生活。少食肉類事物,穿著簡樸,就連他的家人也是這樣。鄰居們對他的形容就是:“食不足,肉不給”。他還常常節省生活用品的開銷,把省下來的錢或者糧食拿出來救濟貧窮的人。他不僅吃飯節儉,在穿戴方面依舊不講究奢華。他一身布衣,就連一件禦寒的皮襖也足足穿了30餘年。在他的影響下,他的家人穿著也是樸素簡便,從來不穿絲帛材料製成的衣服。其次居住環境也是簡陋,居住的還是祖先留下里的房子,房子周邊僅靠市場,環境雜亂。當初景公想要給他換個房子住,也被拒絕了。
晏子曾在臨終前,叮囑他的家人辦喪事要一切從簡。後來他去世後人們根據他的遺願,將他安葬在他的故宅,後人稱那裡為“清節裡”。從晏子一生的簡樸和節儉的行為實際很好的給我們後人留下了一張明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