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朝是一個名將輩出的時代,一提起唐朝的名將,大家不是想到開國的李靖、秦叔寶等人,就是想到戰無不勝的薛仁貴等人,然而,唐朝其實還有一位堪稱文武雙全的名將,被譽為千古第一臣。
圖片來源網路
他就是在平定“安史之亂”中起到關鍵性作用的郭子儀。郭子儀祖上是官宦之家,但可惜到了他父親一代已經十分沒落,家庭條件非常一般,但郭子儀卻沒有因此自暴自棄,他自幼努力習武,最終,郭子儀在科舉裡的武舉考試中拔得頭籌,成為非常年輕的武狀元。
但是,成為武狀元的郭子儀仕途並不平坦,反而一度陷入坎坷之中。雖說郭子儀是實打實的科舉武狀元,但因為他沒有家族關係,所以他的官職不高,而且負責守衛西部邊疆,生活異常艱苦,但郭子儀並沒有因此不滿,他把這個苦差事當成自己的機遇。郭子儀積極爭取出戰機會,與敵軍作戰,鍛鍊自己的才能,並在戰場上立下許多戰功。
郭子儀也很快升至九原郡太守。然而就在郭子儀以為自己可以大展宏圖的時候,現實卻給了他當頭一棒。由於郭子儀表現太過優秀,他被自己的上司嫉恨,因此被排擠和打壓。這件事情對於郭子儀是一次重大的打擊,但郭子儀卻沒有因此一蹶不振,他就像沙漠裡的仙人掌一樣,堅韌不拔,等待著重生的機會。
劇照
而這個機會在公元755年終於出現了,這一年,“安史之亂”猛然爆發,像地震一樣橫掃了整個大唐。安祿山的叛軍一時間勢不可擋,唐朝岌岌可危。就在這時,朝廷想到了那個一直被雪藏的九原郡郡守,郭子儀。郭子儀等待了數年的機會終於到來,他帶著戰鬥力參差不齊的軍隊與安祿山死戰,最終重創叛軍,為平叛立下了汗馬功勞。
此時的郭子儀一戰成名,就連杜甫的詩中也經常出現他的名字,百姓口中也流傳著他的故事,郭子儀藉此名震天下。然而,名震天下這個詞在君主面前其實與功高蓋主別無二致,由於安祿山的叛變,唐朝皇帝肅宗惶惶不可終日,見到郭子儀的名望如此之高,他擔心有一天郭子儀也會謀反,因此他派遣大太監去郭子儀的軍隊中做監軍,以此來監督郭子儀。
太監當然不懂軍事,因此他們給郭子儀的軍事行動造成了巨大的干擾,但郭子儀卻沒有因此表現出自己的不滿,他費盡心機與太監周旋,並率領軍隊與叛軍作戰,最終成功平叛,替肅宗收回了大唐江山。
劇照
然而令郭子儀沒有想到的是,剛剛平叛完,他轉眼就被擺了一道,朝廷一紙詔書,將郭子儀升至中書令。乍一看,郭子儀升官了,但其實這不過是明升暗降,郭子儀的軍權被全被剝奪,成為一名沒有實權的文官。但經歷過許多磨難的郭子儀早已經處變不驚,面對朝廷的冷漠,郭子儀不僅沒有寒心,反而欣然上任,並在新的崗位上兢兢業業。
廣德三年,外敵再次侵犯唐朝邊疆,吐蕃與回紇聯手侵略唐朝西部。面對來勢洶洶的吐蕃與回紇,朝廷重新啟用郭子儀,命他率軍禦敵。郭子儀在到達前線後並沒有急於開戰,他冒著生命危險單槍匹馬進入回紇大營,與回紇促膝長談,表明利害關係。聽完郭子儀的話,回紇深以為然,加之看到威名遠揚的郭子儀,回紇便沒有了必勝的把握,因此他們同意撤軍。在看到回紇撤軍之後,吐蕃也無可奈何,只得撤退。就這樣,郭子儀雲淡風輕的解決掉了朝廷的心頭大患。
其實,不僅在領兵打仗方面郭子儀才能卓越,他的個人品德也非常令人稱道。因為郭子儀在朝野上下的名望都非常高,所以許多人都嫉恨郭子儀,經常對他進行排擠和打壓,對於這些排擠和打壓,郭子儀都表現出了極大的風度,從來不對其他人進行報復,以德報怨。
郭子儀劇照
因此,郭子儀也得到了七任皇帝和百姓的讚許,並被委以重任,他也為大唐作出了巨大的貢獻。中國古代歷史上常有因功高蓋主最後落得悽慘下場的事蹟,但郭子儀卻因為自己的隱忍和大度以及堅韌不拔,始終活躍在朝堂之上,並最終得以善終活了84歲。所以說他是千古良臣,國之棟樑,一點都不為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