眾所周知,首都是一個國家的政治中心。政治首腦和政府機構都駐紮在首都,因此首都的存亡就成了一個國家存亡的標誌之一。那麼,首都的存亡有什麼標誌呢?那就是“國門”有沒有被守住。那麼,國門又指的是哪裡呢?
俗話說得好:“天子守國門,君王死社稷”。意思是說,作為一國之君,理應住在“國門”之內,並且在國家危亡的緊要關頭勇敢的站在國門後面守衛它。這句話不但有這樣的象徵意義,其背後還有具體的指向。也就是時候,所謂的“國門”真的是一個“門”。
具體到元明清三代,直到現在,我們的國家首都一直都在現在的北京市境內。“國門”則指的是現在我們稱呼的故宮的“中華門”。但是中華門以前並不叫中華門,因為它是國門,當然也是用當時的國號命名的。比如明朝就叫“大明門”,清朝就叫“大清門”,到了民國就改叫了“中華門”,一直沿用至今。
明朝最初的首都不在北京,而在南京。但是自從“靖難之役”之後,明成祖就把首都遷到了北京城。明朝的首都,是在元大都的基礎上繼承而來的,其國門也繼承了元朝的國門。我們知道,元明清三代的國號其實不是“元明清”這三個字,而是“大元”、“大明”和“大清”。於是國門的名字就叫“大明門”。
後來明朝後期宦官專權,搞得國家民不聊生。崇禎皇帝雖然是個很有能力的人,但是也無力挽救日益頹廢的國勢。然而在滿清入關以前,明朝其實已經被自己折騰的差不多了,而其中的關鍵人物就是號稱“闖王”的李自成。
1644年農曆3月15日,李自成攻入北京以後,就在北京開始分封諸侯,想要美美的坐天下了。然而,依靠農民軍力量的李自成卻忘記了農民軍勤儉節約的好傳統,大肆揮霍。另外,他認為自己“順應天時”,因此給國家取名“大順”。還計劃把“大明門”改成“大順門”,但是還沒來得及更改,他的“大順”就被滿清的“大清”取代了。
1644年農曆5月1日,滿清入關以後,看著國門上的“大明門”三字十分不悅,因此又將“大明門”改成了“大清門”。但是說來也怪,憑當時的生產力,更換那樣一個千斤重的石頭門匾至少需要一週,但是清朝一夜就換好了。
1912年1月1日中華民國建立以後,就想效仿清朝一樣把“大清門”的名字改了。但是國家才剛成立一年,內憂外患不斷,實在覺得勞師動眾的更換石頭門匾不值。於是這時候有個聰明人出主意說,不用更換門匾,只要把門匾反面刻上“中華門”三字就好。大家聽了都拍手叫絕。
然而當大家把故宮的“大清門”門匾摘下來一看背面,所有人都傻眼了。原來,門牌背面居然刻著“大明門”三個字。原來,我們想到的“聰明辦法”老祖先早就用過啦!其實也怪他們,怎麼就忘記了我們老祖先的智慧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