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視劇中的康有為
戊戌變法被慈禧太后叫停之後,康有為並沒有像“戊戌六君子”一樣留在國內被殺害,而是與梁啟超一起趕赴國外繼續變革事業。遭到大清通緝的康有為,顯然無法回國,究竟如何進行下一步的計劃,成為他思考的首要問題。而要想擺脫清政府對他的通緝,就必然要尋求其他國家的庇護。就在此時,遠在歐亞大陸另一端的英國,向他伸出了橄欖枝。
一、日不落帝國與康有為
1898年9月21日,持續近100天的戊戌變法在慈禧太后的強力干預下宣告失敗,變法的主導者康有為成為大清的最高通緝犯。
英國聽聞大清政變之後,開始著手製定營救康有為的計劃。9月29日,康有為在英國駐華使館的幫助下乘軍艦前往香港。次年4月,康有為順利抵達英屬領土加拿大,並開始創辦保皇會,繼續其未竟之事業。
清末的香港
你可能會疑惑,英國為什麼在變法失敗後沒有選擇站清政府,而是選擇幫助康有為出逃呢?
這就得說說當時的中英關係。
1895年《馬關條約》的簽署,打破了英國對中國市場的絕對佔有權,英國在華利益受到諸多國家的挑戰,而此後的中俄條約與借款,又使俄國在清朝廷的影響力大幅度上漲。在這種情況之下,英俄兩國圍繞中國的土地、鐵路、借款等多方面展開了激烈的競爭。在戊戌之前,英、日、德三國就瓜分中國利益方面達成共識,以對抗強大的俄國。
中俄簽署的《中俄密約》
巧合的是,在戊戌變法期間,一向被認為“親俄”的李鴻章被光緒免去總理衙門相關職務,這在英國看來是其對華戰略的一次巨大的勝利,而光緒皇帝與變法也被英國政府認為是一次較好的、有利於英國的事。
影視劇中的光緒
英國駐香港代理總督勃來克,曾向殖民大臣張伯倫報告說,如果光緒的變法行動能夠更加大膽徹底一些,在慈禧未動手之前便集合忠誠軍隊以維護變法,那麼儘管變法內容有很多疏漏之處,其發展空間也還是十分巨大的。
也就是說,在變法失敗之後的一段時間裡,遠東的英俄之爭使得光緒、康有為及其主導的變法的確是英國政府所喜聞樂見的。
左起分別是:梁啟超、光緒、康有為
二、抵達加拿大
1899年4月,康有為抵達加拿大,這引起了加拿大諸多政要的關注,無論是維多利亞市長、不列顛省總督,還是加拿大總督、聯邦首相,都分別接見了康有為。康有為並沒有打算在加拿大長待,他隨後趕赴英國倫敦,希望能夠遊說英國政府對大清內政給予干預,使光緒皇帝重握權柄,繼續其變法事業。
加拿大維多利亞市
1899年5月31日,康有為抵達英國倫敦,並開始遊說對英國政要。6月,英國議院開始就中國問題展開討論。在議會上,與康有為結交甚好的議員柏麗輝斯發言稱,此時的中國依然有足夠的潛力進行變法運動,並很有可能成為第二個日本,為此英國必須對維新派與光緒皇帝給予支援,以防止其偏向俄國。
但是,當時慈禧已經叫停了變法,大清政局完全處於慈禧太后的強力控制之下,此次討論並沒有作出干預中國內政的決定,維持現狀,與當今的清政府保持良好聯絡成為議會達成的共識。
19世紀的英國上流社會
康有為的遊說可以說失敗了。儘管康有為並沒有取得理想的效果,但此時的英國政府依舊對康有為持良好的態度,決定給予康有為政治庇護。
7月,康有為返回加拿大並在此創辦了著名的“保皇會”。
三、由同情到驅逐
1903年,掌握大清核心權力的重臣榮祿去世,蟄伏數年的康有為再度活躍起來。1904年正月,康有為、梁啟超師徒二人在香港相聚,召開保皇會大會,標誌著保皇會工作進入到新的階段。
康有為和梁啟超
但此時的英國卻不再像之前那樣對康有為持政治庇護態度。
進入20世紀後,英國為應對俄國問題,在遠東地區選擇與日本結盟,也就是說,此時的英國已經透過加強與日本的聯盟來穩定遠東局面,他們對中國維新一事不再給予過多關注。
20世紀初的日本
也就在康有為趕赴香港的同時,時任香港總督梅含理髮現,康有為一派所主導的報紙上發表了很多對歐洲“不利”的言論,例如他們將歐洲視作“狂風暴雨”,並號召中國人向歐洲列強復仇,甚至出現了“摧毀”白種人的過激言論。香港當局認為康有為是秩序的破壞者,是號召反對西方國家的引領者,必須要對他進行反擊,為此,康有為以及相關報紙的主編、編輯等人被驅逐出香港。
離開香港後,康有為趕往澳大利亞,卻沒想到也被告知禁止在當地進行煽動華人反抗清政府的活動,這相當於斷絕了康有為在澳大利亞的事業。康有為在英國政府眼中的形象,已經從原先有理想、有抱負的變法者,變成破壞中英關係與英國利益的暴動者。
文史君說
英國對康有為的態度在變法之後的數年間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從一開始的支援到後來的驅逐,態度的轉變體現的是中英關係之間的變化,歸根到底無非也就兩個字:利益。當康有為及變法對英國保持遠東地區的利益有積極效果時,康有為就能受到英國庇護,反之就成為一顆棄子。
參考文獻
桑兵:《保皇會的宗旨歧變與組織離合》,《 近代史研究》2002 年第 3 期
李海蓉:《英國政府對康有為流亡態度之考釋——— 兼論保皇會的沒落》,《史林》2019年第1期。
(作者:浩然文史·劉越)
本文為文史科普自媒體浩然文史原創作品,未經授權禁止轉載!
本文所用圖片,除特別註明外均來自網路搜尋,如有侵權煩請聯絡作者刪除,謝謝!
我們會每天為大家奉上精彩的歷史文章,懇請各位讀者朋友關注我們的賬號!您的點贊、轉發、評論,這是對我們最好的支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