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前216年,古迦太基統帥漢尼拔在第二次布匿戰爭的坎尼之戰中,用先兩側打擊,然後迂迴合圍的戰術,擊潰了由羅馬執政官保盧斯與瓦羅二人統領的大軍。此戰雖然並沒有令迦太基徹底擊潰羅馬,但此戰因漢尼拔戰術運用之高妙,被譽為軍事史上最偉大的戰役之一。
在漢尼拔的坎尼之戰491年前,周桓王對鄭莊公發動的繻葛之戰中,鄭子元首創了“先完成兩側打擊,然後實現迂迴合圍”的全新戰術,以“”之陣擊敗周聯軍。從此周天子顏面掃地,“禮樂征伐自天子出”的周禮傳統也走向消亡。鄭莊公在繙葛之戰勝利後,稱霸中原,揭開了春秋爭霸的序幕。
一、高明的政治家鄭莊公
鄭莊公是春秋時期鄭國第三代國君,當時正值周室衰弱,諸侯國逐漸強大,鄭莊公在大力整頓內政的基礎上,先後擊敗周、虢、衛、蔡、陳聯軍及宋、陳、蔡、衛、魯等國聯軍,使得鄭國空前強盛。他是一位有戰略眼光的政治家,毛澤東對鄭莊公的評價是:“此人很厲害。"
鄭莊公
鄭莊公極具謀略智慧。他的母親武姜不喜歡他,而喜歡他的弟弟叔段。莊公元年,武姜請求將地勢險要的制邑封給叔段,莊公沒有答應;而是將京邑封給了弟弟。叔段仗著母親的支援,從不把鄭莊公放在心上,整日盤剝百姓,訓練士卒,反叛奪權之心昭然若揭。
鄭莊公對姜氏與叔段企圖奪權的陰謀知道得一清二楚,但他卻不動聲色。有人把叔段在京城的舉動向他彙報,莊公只用“多行不義必自斃“來應付。叔段以為莊公軟弱無能,一再挑戰莊公的權威,鄭莊公卻一次次忍讓。
直到弟弟囤積糧草,訓練甲兵,準備與母親武姜裡應外合,襲鄭篡權時,鄭莊公這才迅速派公子呂率軍討伐。由於叔段平日不仁,叛亂很快被平息。在這場未遂的叛亂中,鄭莊公做到了“有理,有利,有節”,既維護了鄭國的政局穩定,鞏固了國內團結,又體現了”孝“這一傳統道德,贏得了鄭國人民的尊敬和愛戴,不愧為一名高明的政治家。
二、周王室與鄭國的摩擦
西周滅亡後,周平王東遷洛邑,建立了東周。此時的周天子雖然名義上仍然保留著天下共主的地位,但統治日漸式微,實力一落千丈,根本無法號令諸侯。
春秋初期,周王室依靠晉、鄭兩國的支援,仍然維持了六十多年相對穩定的政治局面。公元前771年,犬戎攻破鎬京時,是鄭桓公率軍反擊,戰死沙場。接下來的鄭武公積極參與周王室收復鎬京、護送周平王東遷,維護了周王的統治秩序。
鄭國的逐漸強大,打破了周、鄭的均衡關係。公元前720年,周平王打算削弱鄭國的地位,任命虢公林父為卿士,與鄭莊公共同治理國政,想對鄭莊公的權力加以限制。鄭莊公由此對周平王產生了怨恨,雙方的政治互信出現了裂痕。
周平王死後,周桓王即位,對鄭國更加強硬,雙方關係更加惡化。公元前712年,周桓王強行奪取鄭國的耶、劉之田,徹底激怒了鄭莊公,雙方矛盾進一步加劇。
鄭莊公是位老練的政治家,為了爭取政治上的主動,積蓄力量,他採取了忍讓的方針。他先是伏擊北戎,加強鄭國北面防禦;又聯合齊、魯,全殲周天子的爪牙宋、衛、蔡三國軍隊,鞏固了鄭國南疆,在中原地區建立起了實際的霸權。但周桓王認為鄭國軟弱可欺,竟主以鄭莊公與魯國擅自交換許田為藉口,親自統率周、陳、蔡、衛四國聯軍,貿然發動了對鄭國的戰爭。雙方在繻葛地區展開了一場規模不大、但具有深遠歷史意義的戰爭。
三、“魚麗陣”的威力
周王聯軍分為右、左、中三軍。虢公林父指揮右軍,周公黑肩指揮左軍,桓王親自指揮中軍。
戰前,鄭國大夫公子元向鄭莊公建言:陳國軍隊戰鬥力最差,如果首先對陳軍所在的左軍實施打擊,陳軍一定會迅速崩潰,周師右翼也必將隨之潰敗。公子元建議鄭軍首先打擊周軍相對薄弱的左軍、右軍,然後再集中兵力攻擊周桓王親自指揮的周室聯軍主力中軍。這種戰法,就是著名的“魚麗之陣”。
“魚麗陣”是一種密集陣形,前大而後長,如游魚密叢集行進,是古代將步卒隊形環繞戰車進行疏散配置的一種陣法。這種陣法最突出的特點是在車戰中儘量發揮步兵的作用,即先以戰車衝陣,步兵環繞戰車疏散,可以彌補戰車的縫隙,有效地殺傷敵人。
雙方交戰開始後,鄭軍按照既定作戰部署向周王室聯軍發起猛烈的進攻,迅速攻擊周室聯軍左翼軍陣中的陳軍。陳軍果然一觸即潰,聯軍左翼軍陣即刻解體。與此同時,右翼的蔡、衛兩國軍隊也受到鄭軍的打擊,紛紛敗退。周桓王的中軍由於兩翼潰敗,其側翼完全暴露在鄭軍面前,陣勢頓時大亂。
鄭莊公親自搖旗指揮鄭軍向周桓王的中軍發動猛烈攻擊。鄭軍左、右兩軍乘勢合擊,失去左右兩翼掩護的周軍顯然無法抵擋鄭軍的合擊,大敗後撤,周桓王本人也身負箭傷,逃出戰場。
“魚麗之陣”的優勢在於兩軍“矩陣”對沖、迴旋、“錯轂而戰”的過程中,透過“先偏後伍”的隊形變化和“伍承彌縫”的兵力集結,加大己方方陣縱深,減少本軍迴旋次數,在確保己方的戰鬥力的前提下,疲憊敵軍,增加對敵方的持續打擊力,以“佚而勞之”而實現“攻其無備,出其不意”的目的。
這一陣法雖然簡單,卻是對形式簡單的春秋車戰的一次重大改進,體現出不拘墨守、因戰而變、有效提升戰鬥力的思路方略,對後世具有重大的啟迪作用。
四、葛之戰的戰術分析及影響
鄭軍取得繙葛之戰的勝利與鄭國長期以來的戰略經營密切相關。鄭國佔據天下形勝之地,鄭莊公又是一位雄才大略的諸侯。鄭國採取的是“遠交近攻“的戰略,聯合齊、魯,打擊和削弱身邊的宋、衛、陳、蔡等國。
鄭莊公極擅長韜光養晦,在周桓王步步緊逼時,鄭莊公不動聲色地用政治資源,將依附周天子的軍事力量進行各個擊破。他充分利用當下的政治資源和優勢,不斷對周邊國家發動進攻,打擊對手,解除威脅。因此,在周桓王悍然發動戰爭時,陳、蔡、衛的軍隊戰鬥力並不強。
繙葛之戰,鄭軍的勝利有著多方面的因素。首先,鄭軍對周軍知己知彼,根據聯軍左翼陳軍力量單薄的情況,制定了針鋒相對的陣法,正確選擇了攻擊順序,打擊敵人的薄弱環節。
鄭軍在戰鬥中,採用“魚麗”之陣,使戰車和步卒能夠較好地配合,提高了戰鬥力,。在戰鬥取得勝利的情況下,又及時停戰,將戰爭的性質侷限在自衛反擊上,政治上的主動,贏得了諸侯的同情和支援,並將勝利的影響擴大到最大。
繙葛之戰使周天子威信掃地,從此以後再也不敢於與稱霸的諸侯進行較量,“禮樂征伐自天子出”的傳統從此消亡,周天子已經形同虛設,鄭國的威望進一步提升。
“魚麗之陣”是在周代軍陣原有基礎上的革新,取消了原配置在戰車前面的第一線步兵橫隊,把戰車放在前列,提高了方陣的運動速度,將步兵疏散配置在戰車的兩側和後方,密切了步車協同作戰。這種革新增強了車兵和步兵合作的密切程度,使戰車、步兵的戰鬥力得到充分發揮,戰車、步兵也能互相保護、相互照應。這一新的陣法,有力推動了古代戰術的革新和演進。
鄭國並不是一個大國,之所以能稱霸中原,在很大程度上是因為鄭莊公的深謀遠慮。鄭莊公在擊敗王師後,周桓王準備傳檄四方,共討莊公之罪,虢國林父勸諫說:“諸侯自陳、衛、蔡三國而外,莫非鄭黨。徵兵不至,徒為鄭笑。”從當時其他諸侯國不肯棄鄭從周來看,可見鄭莊公已形成了霸主地位,開啟了春秋時期諸侯爭霸的歷史序幕。
參考資料:《左傳》桓公五年
《史記·鄭桓公世家》
《資治通鑑》卷第九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