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應試教育下,家長對於孩子成績的越來越重視,畢竟只有考個好分數,才能上個好大學,接受更好的教育,畢業才能有更好的選擇。
很多家長只關注孩子的考試結果,一看到孩子沒考好,就歸咎於孩子不努力,孩子又貪玩了,或者是孩子的“智商”。
孩子考不出高分,無緣重點學校,清華教授說:基本都是這4種孩子。
那麼哪些孩子很難考出高分呢?
隨著越來越多的考試是電子閱卷,在給老師提供了方便的同時,也帶來了新的困擾,長時間對著電腦螢幕,眼睛、大腦都很累,如果這個時候在碰到一份“字跡潦草”的試卷,每份試卷還有時間限制,老師的心情可想而知。
“電子閱卷”對書寫的要求比紙質卷更加嚴格。如果孩子從小就寫字不規範、下筆力道也沒練好, 那他的答題卡透過掃描器掃進電腦時,幾乎就是一團模糊。閱卷老師看不清,還趕時間,你說他會不會給你分?
現如今已不再是“得數學者得天下”的時候了,“得語文”也同樣可以“得天下”。
就比如說寫一篇關於“雪”的文章。
人家寫“應是天仙狂醉,亂把白雲揉碎”來開題。
而你卻只會寫“下雪了,雪從天空中飄落下來,洋洋灑灑的染白了大地”。
寫一個城市的別人去過,我也到這來了
人家寫“我去過你曾去過的城市,這算不算是另一種相遇”。
你卻只會寫“哪哪哪個城市,我也來了”
你自己說哪個更加的吸引人。
在學習上花的時間越多,成績就越好嗎?
還真不是這樣,有些孩子的努力,只是在“感動”自己。
早到晚退,課間都在學習,但是成績就是上不去,其實多數的時間,都是“無效”時間。沒有計劃,想到什麼幹什麼,才什麼都學不好。
有的孩子從來不熬夜,該玩的時間也該玩,但他們在學習的時候,能安排好先做什麼後做什麼。
決定成績的並不是你在學習上花了多長時間,而是這些時間是否"有效",是否都能集中注意力。
情緒波動是孩子當中一個極為普遍的問題。中小學階段的孩子心智發育還不成熟,對自己的情緒比較難以做到收放自如的平衡和控制。
所以,一旦在學習上遭遇挫折,或者某一階段心情低潮,學習成績也就因此起伏不定。
這類孩子大多數平時學習不錯,做練習也答的不錯,但是心理承受能力不強,其實就是不能很好的而管理好自己的情緒,才會一到考試就出狀況。
孩子的興趣和情緒容易變換,考了高分後,驕傲自滿;考了低分後,焦慮不安、自卑、迷茫自怨自艾,沉浸在學習失敗中不能自拔。
始終被情緒帶著走,不能做情緒的主人。
家長所要做的就是在日常的生活中,幫助孩子,不僅僅是嘴上的督促,更需要的是父母身體力行的帶領,既要言傳,更要身教。
只有孩子知道更多的情緒,才能準確的表達出自己的情緒。能表達,才能溝通;能溝通,才能更好的解決問題。
歸根結底,這4種孩子都是習慣不好,如果發現孩子有不好的習慣,家長一定要幫助孩子改正。
3~6歲是大腦大於的黃金時期,也是習慣養成的黃金期。家長一定要抓住這個時期,從小就給孩子養成習慣。
我推薦大家給孩子看一些情緒類、行為習慣類的書,幫助孩子增長見識,知道哪些行為好,哪些行為不好,讓孩子主動摒棄那些不好的習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