觀古今看世界
在中亞五國中,每個國家都有自己的主體民族。除了塔吉克,其它的全以突厥人後裔自居。在外人看來,中亞五國同根同源,親如一家,理應是團結協作的好兄弟。
但是近三十年來,在烏茲別克人和吉爾吉斯坦人之間,所引發的流血衝突,已造成數千人死亡。兩國之間的邊界軍事衝突,也有數十起之多。
那麼,在烏茲別克和吉爾吉斯斯坦之間,究竟有著什麼樣的深仇大恨呢?
在歷史上,烏茲別克斯斯坦從1512年到1920年之間,一直屬於希瓦汗國的屬地。1920年蘇俄紅軍入侵後,最後的阿布德·阿拉汗君主統治被推翻,希瓦汗國從此滅亡。
蘇俄將希汗瓦國和同時佔領的布哈拉汗國領土合併後,成立了烏茲別克蘇維埃共和國,成為蘇聯的加盟國。
而吉爾吉斯斯坦,在1864年清朝和俄國簽訂《中俄勘分西北邊記》時,明確標註該地區屬於我國的領土。1876年,沙俄利用清朝疲於管理的時機,將其佔為已有。
到了1924年,蘇俄將其定名為卡拉-吉爾吉斯自治州,劃歸俄羅斯管轄。兩年之後,又改為吉爾吉斯蘇維埃共和國,也成為蘇聯下的加盟國。
兩國矛盾的根源,就始於兩國成為蘇聯加盟國時,對於國界的劃分。在中亞五國沒有出現之前,這塊地區上的遊牧民族,全都過著遷徙放牧的生活。各個民族之間並沒有嚴格的區域劃分,相互間處於“大雜居,小聚居,相互交叉而居”的交融局面,遊牧民族的特徵十分明顯。
蘇聯將這塊區域以共和國劃分而治後,各民族間領地邊界概念開始形成。
由於每個小國內,又存在著眾多的其它民族,尤其在各個國家民族雜居現象嚴重的邊界地區,很難將不同民族聚居區分割開。這樣,領土邊界爭端就開始產生了。
吉爾吉斯斯坦境內的奧什州和賈拉勒阿巴德州,就住著大量的烏茲別克人。,從蘇聯實施民族劃界以來,這裡的烏茲別克人和吉爾吉斯人之間,矛盾和衝突就持續不斷。
兩族的間的仇恨,在1990年開始爆發,當時蘇聯即將解體,政治管控處於癱瘓狀態。
吉爾吉斯斯坦奧十省的烏茲別克族人,成立了一個名為“烏茲別克人權組織”的社團,宣揚把奧十省分裂出吉爾吉斯斯坦,併入烏茲別克。還要把官方語言,改成烏茲別克語。
當地佔大多數的吉爾吉斯人,自然十分不滿。他們針鋒相對,也成立了名為“保護奧十領土”的組織,專門針對“烏茲別克人權組織”的活動,進行反宣傳和破壞。
雙方相互拆臺,嘴仗不斷,火藥味十足。矛盾從烏茲別克人的分裂企圖,慢慢延伸到對土地分配不公,和住房標準不一致的民族特權和權力不平等上。
當年整個蘇聯經濟低迷,債臺高築,中亞五國自然難以獨善其身。不斷攀升的物價,較高的失業率,生存資源的競爭危機,讓兩個民族間的緊張關係一觸即發。
終於,1990年6月,兩個民族開始兵戎相見,雙方發生暴力衝突,奧十騷亂爆發。此次事件共造成200多人死亡,數千人受傷。
“潘多拉”魔盒就此開啟。
2010年5月,烏茲別克在吉爾吉斯斯坦境內的索赫飛地居民,因為牧場的邊界問題,再次與吉爾吉斯族人發生大規模械鬥。整場衝突,造成傷亡人數高達數千人。
在深深的民族仇殺裡,雙方的仇視對立情緒十分嚴重,相互看不起。烏族人認為吉族人懶惰,好逸惡勞;而吉族人認為烏族人狡詐,唯利是圖。
即使是在費爾干納這樣的吉烏混居區,各族小聚居區之間,也界限分明,隔著一條小路從不往來。
其實,吉烏兩個民族之間的矛盾,早在蘇聯早期就埋下了伏筆。
當年推行民族融合,各族間相互交匯雜居。推行加盟共和國後,又沒有很好解決各國之間的邊界問題,以民族聚居區劃分的他國境內,飛地比比皆是。
雖然當初在統一強權統治下的民族矛盾萌而不發,但蘇聯的解體,讓這些民族情緒和矛盾,得以從潘多拉魔盒中逃逸,四處肆虐。
吉爾吉斯斯坦和烏茲別克之間的領土邊境線,長達1378公里,卻有230公里至今未定。這些民族雜居區的邊界問題,如果不能及時解決,那麼該地區的民族衝突,將來也很難以平息。
(參考史料:《吉爾吉斯騷亂》)
本文作者原創,圖片來源於網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