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佘宗明
這兩天,“考生將高考數學題拍照上傳搜題APP”事件引發輿論廣泛關注。6月9日,教育部對此通報稱,該考生將手機藏於手拿的薄衣內,高舉雙手避開了安檢,違規將手機帶入考場;考中將手機藏於草稿紙下拍題,於開考46分發至某培訓機構尋求答案(未獲)。
通報一出,很多網友的反應可歸結為兩個字:“就這?”不是不相信官方調查結論,而是驚愕於考生作弊過程與途徑的簡單:既沒有裡應外合式的結夥作案,也沒有踩好點布好局的精心設計,既沒有所謂的“高考舞弊利益鏈”,也沒有駭客騷操作式的高科技,整個過程簡單得讓人難以置信,涉事考生只是“雙手高舉”“手機藏草稿紙下”,就輕易躲避了考場內外應有的縝密防線。
不得不說,這跟網友腦補的“神通廣大,內外配合”等複雜劇情形成了鮮明對比,也跟“考生因褲子拉鍊過不了安檢儀器”等新聞釋放的嚴格管理訊號有著巨大落差。雖然官方以讓人“猜到了結論卻沒猜中開頭”的結論抽掉了漫天質疑聲對準的標靶,但考生作弊手段之低劣與高考紀律之嚴格間的對比,愈發顯示出個別地方高考舞弊防範的不嚴肅、不縝密。
問題來了:就算考生將手機帶入考場,為何訊號沒有被遮蔽,莫非真是因為“5G訊號遮蔽漏洞”?如果考生沒有把考題上傳,抑或是相關APP工作人員沒察覺那是高考題,作弊情況還能得到曝光嗎?倘若該生事先跟某些機構串聯,讓他們幫著答題,會不會就此得逞?
在公眾看來,高考防作弊機制幾乎是“武裝到牙齒”的,考點入場管理、考務工作人員遴選都秉持“嚴”字訣,多證核對、人機比對、技術檢測、訊號遮蔽、3人監考、影片監控等,織密織牢了高考防作弊網路。就算有個別環節失守,這套機制也能將舞弊行為及時發現與快速揪出。
現在看,再嚴密的機制設計,可能都難抵“人”的疏漏。當把關者變成了稻草人,當嚴格程式淪為了虛設,再加上技術監管的罅縫,鑽空子得逞的情形可能就會出現。
蟻穴之失,不容小覷。置於高考公平牽動著社會最敏感神經的背景下,諸如此類的疏漏,更應該扼於未萌之時、堵於未發之際。可以說,這次考生上傳考題事件,也是一次“測試”,檢出了高考防舞弊網路在末端執行環節的漏洞。
值得注意的是,今年高考除了這起頗顯“無厘頭”的舞弊事件,還有福建福州一高考考點語文考試提前打鈴事件。不少考生答題受影響,事發後多名家長在政務平臺投訴,此後福建省教育廳官網通報確認了此事,稱福建師範大學附中考點高考語文學科考試提前2分40秒打結束鈴,初步認定,是因工作失誤造成。
高考秩序維護,要確保“萬無一失”的確並不容易。但考慮到高考被視作跟千萬考生命運、無數家庭前途相關的關鍵節點,以“以防萬一”心態提前查缺補漏,確保“萬無一失”、避免“一失萬無”,真的很有必要——畢竟,高考稱得上是容錯度為零的測試場景。
拿打鈴問題來說,這涉及考試時長的公平,毫釐之差都不該被容許。在“1分都能刷掉一大批人”的情況下,一撥考生提前2分多鐘就得交卷,意味著他們跟其他考生的賽跑並不完全公平:發令槍雖同時響,終點線卻不一樣。在很多地方在司鈴上要實行雙控管理,由司鈴監督員與訊號組的廣播員、資訊員、司鈴員、時鐘校對員共同負責打鈴的情況下,此次故障是如何發生的,問題出在哪了,顯然需要嚴查。
說起來,無論是“沒發現考生帶手機入場”,還是“提前打鈴”,可能都只是簡單的疏漏。但高考公平面前,本不容這類輕忽閃失——高考的規範性與嚴肅性,不該被這樣的低階錯誤消耗。因此,高考本身對考試紀律維護與秩序保障也是一次“大考”,出現了不該出現的疏漏,就該以深刻反思去“填補”。(佘宗明)
[ 責編:王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