瓦崗軍李密慘敗,坐擁20萬大軍和秦瓊、徐茂公,為啥就是打不贏
哈嘍,終於等到您,還好我沒放棄!您終於來了!這裡有您最想知道的!這裡有您最想不到的!這裡有您在別的地方看不到的!總之,您來對地方了。願看文章的你,都能被這個世界溫柔以待!願你三冬暖,願你春不寒;願你天黑有燈,下雨有傘;願你一路上,有良人相伴!喜歡就點個贊吧,歡迎評論、吐槽。
縱觀中國歷史,舉凡朝代更迭、天下大亂之際,往往是英雄輩出、群雄爭霸的時代。
隋末大亂之際,一支名為瓦崗軍的農民武裝橫行天下,3年間瓦崗軍威震四方,“胡騎千群,長戟百萬。飲馬則河洛可竭,作氣則篙華 自飛”,大名鼎鼎的秦叔寶、程咬金便是瓦崗軍中的大將,乃至單雄信、徐世勣、魏徵等大人物都縱橫其中。
而正是這樣一支風光一時的起義軍,在公元618年突然潰敗。
是什麼原因導致瓦崗軍突然失敗?其中又有多少鮮為人知的歷史細節?瓦崗軍首領李密,以及徐世勣、秦叔寶、程知節、魏徵等人,都是隋末唐初大名鼎鼎的人物。
瓦崗軍轉戰四方,稱雄河南,摧毀了隋朝官軍主力,成為天下義軍推戴的盟主。然而也正是這樣一支風光一時的起義軍,在勢力達到頂峰後,突然之間風流雲散、無跡可尋。是什麼原因導致瓦崗軍突然失敗?其中又有多少鮮為人知的歷史細節?
一、李密的戰略失誤
眾所周知,瓦崗軍的發展壯大與其首領李密、翟讓是分不開的。而其中又以李密為首要人物。
在李密的領導下,瓦崗軍破金堤關,殺張須陀,據興洛倉,在一年左右的時間內由萬餘人發展到數十萬人。終於在大業十三年二月,由翟讓推舉,李密稱魏公,改元永平,正式建立起一個和隋王朝對抗的政權。
而瓦崗軍的失利,可以說也與李密的領導有著密不可分的關係。李密出身關隴貴族,家世將門,富有智計。楊玄感叛亂時,他曾加入楊玄感麾下,為其出謀劃策。可惜楊玄感剛愎自用,不聽李密之計,最後被隋軍擊殺。
李密逃亡後輾轉來到瓦崗軍中,在他建議和策劃下,瓦崗軍圍殺張須陀這個死敵,還接連攻城略地,取得隋朝的回洛倉、黎陽倉等幾大糧倉,勢力迅速擴大到二十萬人,成為北方義軍的盟主。
此時瓦崗軍逐漸取得河南、山東一帶的土地,實力最為強勁。然而就在此時,李密犯了一個重大的戰略失誤:強攻洛陽。
李密早年參加楊玄感叛亂時,建議楊玄感不要打堅固的洛陽,直接西進關中,佔領長安,而後號令天下。
長安是頭顱,洛陽是腹心。兩者相比,打長安顯然是更優選擇,佔據長安後將直接顛覆隋朝的統治,各地隋軍也會跟著土崩瓦解。但遺憾的是此計不售。
此時李密自己也面臨一樣的處境,洛陽近在咫尺,王世充率精兵據守,到底打還是不打?
許多人都建議李密撇下洛陽不打,以主力疾進關中。其中尤以原鞏縣縣令、後來投靠瓦崗軍的柴孝和建議最力。但李密認為,現今瓦崗軍諸將都是群盜出身,又都是山東人,讓他們去打長安,積極性肯定不高。如果把他們留在河南,又恐怕將來割地自守,於是拒絕了柴孝和之議,堅持先打洛陽。
這就鑄成了瓦崗軍最大的戰略失誤。
李密所慮固然有其正確的一面,人心自然是要照顧的。但是隻著眼於此,而棄大局於不顧,明顯地反映出,李密已經不是當初一無所有的李密,部下的數十萬雄兵、幾十州的地盤,他不想白白放棄。
弩馬戀棧,李密的性格中的弱點暴露了出來。
先打洛陽,對瓦崗軍的影響是致命的。
其一,洛陽位於四戰之地,瓦崗軍佔據的河南亦是四面受敵之地。瓦崗軍雖然兵力雄強,但四面受敵,終歸不利。北有竇建德,南有杜伏威,東有徐圓朗、孟海公等,河東還有李淵,瓦崗軍的實力根本同時應對群雄,當務之急是擺脫這一不利局面。李密自我感覺良好,這無疑是個大錯招。
其二,洛陽嚴重限制了瓦崗軍的機動性。瓦崗軍並沒有成熟的政權基礎,仍然處在流動作戰的狀態。李密堅持以精兵強攻洛陽,一旦交戰便無法迅速脫離戰事。何況洛陽城建設得極為堅固,內外兩重城垣十分高大,強攻很難奏效。瓦崗軍舍長就短,曠日持久地進行攻城作戰,無疑喪失了繼續發展壯大的時機。
二、瓦崗軍與宇文化及交戰糟糕後果
正當瓦崗軍在洛陽陷入與王世充的苦戰時,李密又遇到了一個關係命運的戰略選擇。
618年,宇文化及弒殺隋煬帝后,率驍果軍北上返回長安,由於洛陽是通往長安的必經之路。兩虎相遇,鬥還是不鬥?
李密的選擇是打宇文化及。
這一決定令人難以理解。
宇文化及揹負著弒君的惡名,而且又擅立秦王楊浩為帝,不論於隋朝官方還是於起義軍,都是過街老鼠人人喊打的份兒,放他入關,自然會有人收拾他。最現實的是,洛陽的王世充就不大可能與宇文化及和平相處。
瓦崗軍完全可以讓開道路,放宇文化及入長安,引誘其他力量與其相攻相殺,瓦崗軍躡其後,可以坐收漁翁之利。從這個意義上說,處理好宇文化及問題,反倒可以抵消進攻洛陽的戰略失誤。
但遺憾的是李密又一次作出了錯誤選擇。他自恃兵力強盛,率部在河南北部與宇文化及惡戰一場,將隋朝最後一支主力驍果軍打得潰不成軍。宇文化及向北逃竄,李密無力追擊,便又收兵回到洛陽,繼續進攻王世充。
只是此時的瓦崗軍已不復昔日之勇。驍果軍是隋軍精銳中的精銳,瓦崗軍殺敵一千自損八百,勁兵良馬在戰鬥中極大消耗,從力量對比上看,對王世充已沒有太大的優勢了。
就在這兩大戰略失誤之後,李密和瓦崗軍迎來了末日。
三、邙山之戰
王世充和李密在洛陽一帶已前後交戰百餘次,雙方各有損傷,李密的重要謀士柴孝和在與王世充的戰鬥中溺死於洛河,王世充的部將楊威、王辯、霍舉、劉長恭、梁德等也死於對瓦崗軍的戰鬥中。
在宇文化及事件之後,勝利的天平已悄悄倒向王世充。
李密雖知實力受損,卻沒有認真考慮怎麼作出改變。瓦崗軍沒有建立像樣的政權,沒有固定的府庫,也沒有補給系統,所有糧秣均來自於隋朝糧倉。吃到後來,儲糧浩大的回洛倉也逐漸告罄,李密只好壓縮開支,減少對將士的賞賜。瓦崗軍將士久戰疲勞,又得不到獎賞,軍心日漸離阻。
在此形勢下,王世充率其精銳主力五千人來決戰。李密強行迎戰,結果
公元618年九月,王世充率五千兵來決戰。在戰前李密採納了多數將領的正面迎敵主張,卻殊不知此時的瓦崗軍已經在數次大戰後傷及元氣,已不復當年之勇。結果與王世充一戰既敗;而在己部造成受重創後,李密又因初勝宇文化及,驕傲輕敵,不設壁壘,致使王世充部派一支200餘人的奇兵突襲成功,瓦崗軍又敗。
李密打算回到洛口倉城休養生息,就在即將入倉城的前夕,李密的右長史邴元真信心動搖,把瓦崗軍的動向告知了王世充。
李密雖已偵知邴元真的情況,卻假裝不知,將計就計,企圖等王世充軍過洛河時半渡而擊之。然而瓦崗軍屢敗之餘,已無復當初軍紀嚴明、令行禁止的氣象。李密派去偵察王世充進軍的候騎,竟然粗心大意沒有偵察到情況。王世充大眾已然涉洛,李密才倉皇出軍迎敵。結果力不能支,敗走虎牢關。
正是李密一次次的驕傲輕敵,不斷給王世充以喘息、補充的機會,使得原本各有勝算的情況下瓦崗軍戰敗。經此一役,瓦崗軍已再無翻身之可能。邙山之戰失敗後,李密不久便投降唐朝,之後又被殺。
邙山之戰雖然是瓦崗軍失敗的終點站,卻也是在之前多重因素的作用下的必然結果。李密的戰略失誤、部隊上下失和、常年征戰部隊元氣虧損等等等等,都致使在中原大地上風頭一時無兩的瓦崗軍,在短短一年之內迅速失敗,走向了滅亡。
感謝各位帥哥美女們,幸讀小編的文章,如果您喜歡,可以用您發財的小手,順便點個贊,為小編關注地揚一次鞭!也希望大家不吝賜教,對您不喜歡的文章,您大可大方的吐槽,討論。嘻嘻~~~小編會全盤虛心的接受的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