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洪武二十五年四月,朱元璋先哭了一場,然後怒貶一位官員,因為這位官員敢在大殿上頂撞朱元璋,但他的思路卻讓朱元璋茅塞頓開。朱元璋本想將這位官員貶為庶人,但想到他已經80歲高齡,於是動了惻隱之心,僅僅將他降了一級,從翰林學士降到國子監博士。這位官員名叫劉三吾,7年前,他以73歲的高齡入朝為官,是洪武年間最大齡的新官。他之所以被貶,是因為他向朱元璋建議,立皇孫朱允炆為皇太孫,讓朱元璋十分難過。
元朝末年,湖南茶陵有兄弟三人,老大名叫劉耕孫、老二名叫劉燾孫、老三名叫劉如孫。這三人都博學多才,老大、老二在元朝為官,最後被農民起義軍殺死,只有老三劉如孫躲到了廣西,改名劉三吾,才得以活命。朱元璋建立明朝時,劉三吾已經56歲,小隱隱於野,在鄉下教書,到了洪武十八年,朱元璋命各地舉薦人才,湖廣的官員舉薦劉三吾為官,當時劉三吾已經73歲,垂垂老矣。在奏對過程中,朱元璋發現他有真才實學,便將破格錄用了這位大齡官員,逐漸升任翰林學士。
洪武二十五年,明朝發生了一件大事,皇太子朱標病逝。朱標是公認的歷史上最優秀的太子之一,他的離世,讓朱元璋有些猝不及防。但太子去世,就要面臨一個新的問題:誰來做新太子,朱標一死,諸王都紛紛覬覦太子之位,如果不早確立皇儲,於國本不利。於是,朱元璋在東角門召叢集臣,來商議太子人選。
實際上,朱元璋心中早有人選,那就是燕王朱棣。據《明史》記載,朱元璋當眾問眾人:
燕王英武似朕,立之何如?(燕王朱棣最像我,立他為太子怎樣?)要知道,這種時候,秦王、晉王、燕王雖然都不再京城,但對太子之位都虎視眈眈,大臣們都不想趟這趟渾水,因為一旦舉薦皇子,就會得罪其他皇子。所以大臣們都默不作聲。據《明史紀事本末》記載:
高祖年六十有五矣,御東角門,對群臣泣。翰林學士劉三吾進曰:“皇孫世適,富於春秋,正位儲極,四海繫心,皇上無過憂。”65歲朱元璋看到群臣都不說話,竟然哭了起來。這是,劉三吾佔了起來,他說“太子去世了,長房還有皇孫在,皇上不必憂慮。”這段話,點醒了朱元璋。朱元璋聽了劉三吾的話後,停止了哭泣,大殿安靜了下來。
按照古代宗法,家族繼承人的順位是:嫡長子——嫡長孫——嫡次子——庶子,太子朱標既然有兒子,應該優先從他的兒子中選擇繼承人,而不是考慮其他皇子。而朱元璋曾誇讚朱標的兒子朱允炆“而誠純孝”。劉三吾此時把朱允炆搬出來,恰好解決了皇儲的問題。實際上,朱允炆並非朱標嫡子,但如果立朱允炆為嗣,既避免諸王的覬覦,又保住了長房一脈,是個上佳選擇。
雖然劉三吾點醒了朱元璋,但朱元璋認為劉三吾“忤旨”,違背了朱元璋立燕王的意思,因此將劉三吾貶官。這就有了本文開頭時劉三吾被貶的情形。
有人認為,朱元璋之所以貶劉三吾,並非因為劉三吾“忤旨”,而是出於另一種考慮,因為劉三吾敢於直言立朱允炆為嗣,就得罪了秦、晉、燕王等人,朱元璋懲戒在先,對劉三吾是一種保護。
只可惜,劉三吾後來命途坎坷,朱元璋將他官復原職,讓他主持科舉考試,當年發生了“南北榜糊塗案”,劉三吾被一貶再貶。等到建文帝登基,劉三吾被建文帝重新召到皇宮,得到重用。但此時的劉三吾,已經85歲。
事實證明,劉三吾雖然幫朱元璋選擇了一位皇位繼承人,但他卻未能改變明朝的方向,建文二年,劉三吾病逝,朱棣的鐵騎已經踏過白溝河,一路向南而來,又過了兩年,朱棣稱帝,明朝帝位轉向了朱棣一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