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江日報評論員楊於澤
武漢提出用高質量教育支撐高質量發展,但教育何為?在中國,長期以來教育被轉換成“讀書改變命運”,又被理解成“社會階層上升通道”。現在,教育正經歷一次價值迴歸,這就是教育由“教書”更多地轉向“育人”。
近日抖音邀請武漢大學素質教育中心主任李建中教授參與“抖音開學公開課”活動,李建中透過直播和公眾分享了他對“何為大學”的思考。他認為,大學追求的是“大人”“大用”和“大道”。武漢大學不是職業技術學院,不以培養單一技能的專業人才為目標,而是要育“國家脊樑”。這是對教育價值迴歸的呼喚,吸引了10萬網友線上聽課。
現在各地都在貫徹落實中央針對義務教育階段“雙減”部署,“雙減”之後,學校、孩子和家長幹什麼?有的報道稱,“雙減”之後“孩子們玩嗨了”,或者學校佈置的家庭作業大幅減少,而家長更多地在校外培訓機構給孩子報體育興趣班、藝術培訓課。這算不算義務教育的價值迴歸?
減少家庭作業,孩子從課程培優轉向藝術和體育,甚至“孩子們玩嗨了”,應該說是更符合義務教育階段孩子成長的需要與規律了,但恐怕還不能說是“義務教育的價值迴歸”。教育一要傳播知識,二要學習如何做人,其中育人、如何做人是教育之本。“雙減”之後,學校要給孩子們更多玩的時間安排,還要做一件事,即教育孩子們如何做人。育人才是學校教育的核心價值所在。
只重知識傳授和學習,把教育變成一場“知識競賽”,這種教育迎合的是市場社會功利價值觀。比如在抖音直播中,有位醫學生問李建中教授:“我畢業後做牙醫,我只要把病人的兩排牙齒搞清楚就行了,學通識教育課有什麼用?”把大學教育理解成職業教育的不僅是這位醫學生,很多教育機構其實也是這麼想、這麼做的。一些流行說法,比如把工科教育說成“培養工程師”,也包含著對教育的片面描述。
教育由“知識競賽”轉向“育人”,一方面涉及教育理念,另一方面也有方法問題,其中轉變觀念是根本的。現在我們將教育的核心價值定位為“立德樹人”,在用人導向上強調了人才的社會價值中道德操守、人格特質的重要性,“立德樹人”已經成為教育的一種價值指揮棒。
“立德樹人”價值導向確立之後,“育人”的方法其實不是問題,但是也需要完善必要的條件,教育工作者肯定也要付出一些心血。《論語》呈現的孔子的教育方法是言傳身教、循循善誘,這是需要耐心、需要自己正心誠意的。李建中教授在“抖音開學公開課”直播中提倡年輕人多讀經典、讀一些“無用之書”,體現的是人文、博雅教育理念。“雙減”之後,義務教育如何“立德樹人”,這是一個重大時代命題,已經擺在學校和家長面前,需要我們破題答題。
【編輯:張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