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於今年9月即將踏入小學校門的一年級小學生和家長來說,邁入人生新階段的興奮一定伴隨著些許焦慮:孩子半年沒有去幼兒園了,直接進入小學能適應嗎?“雙減”背景下,孩子還需要提前學一些什麼嗎?疫情之下,老師還會來家訪嗎?孩子有機會能提前適應一下校園生活嗎?……
面對家長的擔憂,我想告訴大家:給學校多一些信任,請相信,學校會基於實際情況做好最充分的準備,給予這群有著特殊經歷的孩子適合他們的開始;請相信,老師會用最大的耐心與關愛,支援、攙扶著他們走好求學道路的第一步;更請相信孩子們,他們小小的身軀裡藏著一顆勇敢的心,一定可以打敗成長路上的“小怪獸”!
同時,也請家長做孩子成長路上的同行者。
“零起點”
並不意味著面對入學毫無準備
面對“零起點”,學校經常會遇到截然不同做法的家長。一部分家長持懷疑態度,擔心孩子不先學一點進入小學後會跟不上,因此,暑假裡帶著孩子學拼音、抄生字、做算術,一家老小忙得不亦樂乎。也有一部分家長,認為既然“零起點”了,一切到學校再開始也來得及,家訪時,一看見老師就忙著告知:我們家孩子是一張白紙。
其實,作為一個有著獨立思想的生命體,孩子絕不可能是一張白紙。但我們也希望這張紙上不要有太多刻意的、人為設計的痕跡。“零起點”反對的是系統性的、超前的,以知識獲取為唯一目的的學習,但必要的入學準備是必不可少的,它將有助於孩子更好地適應小學生活,更快進入學習的狀態。
對於幼升小的孩子來說,老師不會在意孩子認識多少個字,但更希望,孩子認識字的途徑多種多樣,可以是每天經過的商店店名,也可以是家門前的路牌,在生活中透過自主觀察去獲取知識,這是一種可持續學習的能力。同樣孩子會做多難的數學題也不重要,重要的是他願意耐心傾聽他人發言,可以努力穩穩地坐上35分鐘,盡力聽懂老師的每一個要求,這些最基本的課堂學習規範是高質量學習的基石。
同樣,孩子參加過多少興趣班,有多少特長也不重要,重要的是:他熱愛閱讀,捧起書本能津津有味地閱讀;他熱愛運動,有健康的體魄和陽光的心態;他對世界充滿好奇,小腦袋裡有著無數的為什麼;他善良而有同理心,不畏懼融入新的集體中……求知伴隨人生的整個旅程,校園只是其中的一個驛站,在知識指數級增長的今天,在小學啟蒙階段,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擁有求知的渴望,遠比簡單地追求知識的數量更為重要。
當然,學校也會幫助孩子做好入學的各項準備工作。假期里老師都會家訪,線上或者線下和家長、孩子面對面聊一聊,瞭解孩子的家庭情況、性格特點、愛好特長、身體狀況等,也會提供個性化的入學建議。家長一定要把孩子最真實的情況告訴老師,當然有經驗的老師也會從交流中發現每個孩子的特點。家訪結束,對於老師提出的入學建議,家長可以和孩子共同梳理、準備。整理鉛筆盒和小書包、親手做一張姓名牌……每一項小任務,都可以讓入學充滿了期待和儀式感。
家長的“包辦”
可能是孩子成長路上的最大障礙
進入學校後,每一個家庭的孩子都又多了一個身份——學生,這意味著無論從生理還是心理上,他們都要開始成長、成熟,要獨自經歷風雨,面對必要的壓力和必定會有的挫折,最終成為一個獨立的、適應社會發展需求的人才。總是擔心孩子還小,不願意放手讓孩子自己去嘗試,這種過度的呵護與溺愛,是今天許多孩子成長、成才路上的障礙。
我們經常會遇到進入校園的孩子,不會自己倒水喝,不會繫鞋帶,甚至有些孩子吃飯、上廁所、走樓梯等最基本的生活技能還需要老師的幫助。在心疼孩子的長輩眼中,他們依舊還很小,幫助他們遮擋烈日的暴曬、狂風的侵襲就是對孩子愛的表達。其實,疼痛是成長的必須,唯有伴隨著疼痛的成長才是確實可靠的。我們怎麼能想象,孩子沒有經歷過一次又一次的摔倒,居然可以堅實有力地走路?我們又怎麼能去要求一個沒有基本生活能力的孩子,在面對學習的挑戰時,要耐心、細緻、百折不撓?
孩子跨入校門,邁入了人生新的階段,我們的家庭教育也要與時俱進,與孩子共同成長。家長在暑假裡,不妨和孩子一起做一點力所能及的家務勞動,鼓勵孩子學習幾項生活的小技能,如掃地、抹桌子、使用鉛筆和卷筆刀,掌握穿衣、繫鞋帶、整理書包等,這些都將有利於孩子儘快適應小學的學習生活。假期裡,家長也可以和孩子一起踢踢球、跳跳繩,去享受運動後的酣暢淋漓,即使摔倒了、磨破了皮,也要鼓勵孩子擦乾眼淚站起來。經過磨礪的孩子,更加堅毅勇敢,內心也更加強大,面對新的學習、生活環境,一定能最快地融入其中。
無論何時何地,孩子永遠是老師、家長心中的寶貝,但是理性的愛讓孩子不再是長不大的小寶寶。父母之愛子,則為之計深遠,我們終將無法替孩子遮住所有的風雨,培養孩子獨立、自信地面對這個世界,是為人師、為人父母者帶給孩子最好的愛和禮物。
面對不可避免的比較
要和孩子一起學會應對“不完美”
進入小學以後,學校的範圍更大了,活動更多了,有時紀律約束相應也更多了。原先無憂無慮地玩,會轉變為有責任、有要求地學。學習是一件在意志和行動上都需要付出努力的事,每個孩子都有自己的長處與短處,在集體的環境中,“比較”不可避免。當孩子在群體中處於劣勢,對別人充滿羨慕,自卑感悄悄滋生或者準備放棄的時候,作為家長,你會怎麼做?是如朋友一樣詢問“孩子,你怎麼了”,然後一同想辦法,還是一味責備“你今天怎麼沒拿五角星,為什麼老師沒有表揚你”,抑或是無所謂地說“隨便你學得怎麼樣,只要你快樂就好”?
其實,沒有一個人是完美的,我們要學著和孩子們一起面對:學習優秀的“他”在交友能力上的不足,語文不錯的“他”在體育上的些許落後,朋友眾多的“他”在學業上還需要加把勁……每個孩子在成長中或多或少都會遇到失敗。對於孩子入學以後會遇到的困難和挫折,作為家長要有足夠的心理準備,並隨時準備提供堅實的肩膀與之共同承擔,敞開溫暖的懷抱給予心靈的慰藉,一味地批評指責,或者聽上去是對孩子的尊重實際上是放任自流的做法,都是不負責任的表現。
孩子的成長是有規律可循的,沒有最好的教育,只有最適合的教育。剛邁入小學的一年級孩子,生理、心理都處在生長髮育期,還很不穩定,受年齡、情緒及學前教育諸多因素的影響很大。
為了幫助孩子們更好地適應小學生活,學校會安排學習準備期,開設好各類幼小銜接的課程,幫助每個孩子順利過渡到小學生活。在這個過程中,孩子們需要家長的理解與幫助,既不能拔苗助長,也不應聽之任之。在“內卷”的時代,家長在教育孩子上要有靜待花開的定力,不要被周圍的紛繁複雜擾亂了自己的初心,凌寒獨自開的臘梅與奼紫嫣紅的牡丹各美其美。孩子的學習,要以尊重其興趣為前提,但是我們也應該清醒地看到,大部分由興趣引發的事情,經過一段時期之後,也會遇到瓶頸。學習從來就不是一件輕鬆的事,它不僅需要孩子勤奮刻苦,也需要父母的耐心陪伴與大力的支援。這種陪伴不僅需要付出持續的時間、精力,更需要心靈的共通,和孩子間的同頻共振。每個孩子都值得被期待,每個孩子都值得被等待!
作者:陳菊(海華小學校長)
編輯:顧軍
責任編輯:姜澎
*文匯獨家稿件,轉載請註明出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