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我國專業學位博士招生人數突破10000人,與此同時,依據國家統計局釋出的資料預計,我國高技術產業Ramp;D人員數量將由2018年66萬人增加至2025年136萬人,從產業高層次人才需求來看,現有工程博士存量難以滿足高技術產業研發需求。
工程博士是我國專業學位博士的主要型別,目前涉及電子資訊、機械、材料與化工、資源與環境、能源動力、土木水利、生物與醫藥、交通運輸等八個領域,可以說是前沿科學研究和科技創新的重要新生力量和戰略後備力量,對提高我國科技實力、綜合國力和全球競爭力具有重要意義。因此,工程博士培養被賦予了前所未有的高標準和新期待,亟須從新時代國家經濟社會發展和全球科技競爭的戰略高度予以重視。
培養的短板亟須破題
一是我國工程博士人才隊伍結構有待最佳化。首先,從總量規模來看,我國工程博士的招生人數和畢業人數均偏少。教育部統計資料顯示,我國近五年(2015—2019)專業學位博士年均招生人數為4860人、年均畢業人數僅為2200人,除去教育、臨床醫學、口腔等專業學位博士人數,工程博士的數量還要少,而美國近五年工程博士年均畢業人數突破11000人(美國ASEE網站資料)。其次,從結構佔比來看,我國專業學位博士招生佔比近五年平均值為5.2%,學術型博士平均佔比為94.8%,專業學位博士的比例明顯偏低。最後,從發展趨勢來看,雖然近五年我國專業學位博士招生人數呈顯著增加趨勢,但是,據國家統計局資料,預計我國高技術產業Ramp;D人員數量將由2018年66萬人增加至2025年136萬人,從產業高層次人才需求來看,現有工程博士存量難以滿足高技術產業研發需求。
二是企業參與工程博士人才培養的激勵政策不足。工程博士培養成本較大,案例研究訪談中有部分企業表示,工程博士一年培養成本10多萬元,三四年下來就是四五十萬元,對企業而言是不小的成本。另一方面,工程博士培養週期較長,畢業後會不會繼續留在本企業工作難有定論。因此,企業往往將參與工程博士培養視為間接的利益損失,參與意願不強。部分企業認為“國家重視高層次應用型人才的培養非常好,但目前還缺乏強有力的配套財政政策和相關制度設計,校企合作缺乏穩定性,企業動力不足”。因此,校企合作工程博士培養亟待在體制機制方面實現新突破。
三是高校工程博士培養過程中實踐性不足問題長期存在。工程博士是一種應用型學位,強調學生能夠利用前沿理論與方法解決企業工程實踐問題。儘管不少試點單位在工程博士培養的實踐性方面積極探索,但多數培養單位大體上依然沿襲傳統學術型博士的培養模式,實踐訓練體系建設依然薄弱。首先,“學科型”傳統教學方式導致工程博士和工學博士無明顯區別;其次,實踐訓練體系建設和運作滯後於產業發展和工程實踐,導致培養出來的工程博士眼高手低;最後,試點單位和聯合培養企業缺乏深度融合,導致高校和企業“兩張皮”的現象仍然沒有得到較好的解決。
四是面向產業需求的工程博士培養模式創新不足。戰略新興產業的迅速發展要求培養高層次應用型工程博士。當前,我國工程博士的工程實踐能力和原始創新能力距離國家戰略和產業需求還有一定距離。首先,在頂層設計上,當前工程博士在面向複雜問題的跨學科課程體系設計、校企深度融合方面培養不足;其次,在實踐環節上,亟待創新校企融合舉措,打破課程和師資的弱聯結,創新平臺資源整合新模式;最後,在平臺保障上,亟待探索新型研發機構、未來技術學院、企業大學等創新型人才培養平臺建設。
高質量培養如何成就
以國家戰略和新興產業需求為導向,前瞻性佈局工程博士培養方向,進一步最佳化工程博士的規模及專業結構。
一是面向戰略新興產業發展需要,前瞻性佈局工程博士人才培養方向。瞄準新興資訊產業、生物產業、新能源、新材料等一批以關鍵技術為基礎,對經濟社會全域性和長遠發展具有重大引領帶動作用的戰略新興產業,透過設立工程博士專項計劃等措施,前瞻性佈局工程博士人才培養。二是最佳化研究生招生結構,提升工程博士規模和比例。工程博士教育應適應工業4.0時代前沿產業發展的需求,在現有基礎上不斷提升工程博士在博士研究生中的比例。重點面向國家戰略需要的核心產業領域擴大招生規模,打造一批工程博士“國家隊”,重點突破行業“卡脖子”技術、前沿技術、關鍵共性技術難題。
以企業工程博士學位點建設試點為抓手,有效發揮各類龍頭企業在工程博士培養中的主陣地作用。
一是試點放開工程博士學位的企業授予權,推進企業自主辦學的體制機制改革。鼓勵符合條件、社會責任感強的高科技龍頭企業探索以企業為主、高校協同的工程博士人才培養機制,充分發揮企業在工程博士培養過程中的主陣地作用。二是賦予工程博士試點高校更加充分的辦學自主權,完善相關配套制度,建立產教深度融合的人才培養體系。改革以高校為主的工程博士培養機制,強化高校和企業在博士生培養方向、培養過程和實踐平臺建設方面的深度合作,充分發揮企業在應用研發和工程實踐等關鍵環節上的資源優勢,瞄準國家重大專案需求,在工程技術前沿領域取得突破性的成果。
以政策創新和激勵體系建設為突破點,充分激發企業參與工程博士人才培養積極性。
一是探索出臺相關稅收、財政政策,鼓勵有條件的企業主導或深度參與人才培養。探索設計以財政補助或企業培訓經費可減抵稅收制度,支援企業和高校設立聯合培養工程博士專案,激勵企業主導設計工程博士專案實踐情境,推動企業成為工程博士培養主體。二是充分尊重行業標準,鼓勵試點高校深入行業企業,解決企業重大實踐難題。鼓勵試點高校圍繞行業標準開展工程博士人才培養,深入企業生產製造環節,攻克行業“卡脖子”技術和共性技術問題,提升企業的技術創新水平和行業競爭力,激發企業參與工程博士培養的積極性。
以長效化和專業化實踐體系建設為核心,探索校企協同育人新體制。
一是鼓勵試點高校推進產教深度融合的培養載體建設。持續深化產教融合機制,聯合科研院所、行業企業、社會資本等打造一批產業化學院、未來技術學院、新興研發機構等新型載體,為工程博士培養提供“自由學習、前沿探索、實踐應用、成果轉化”四位一體的創新性實踐平臺。二是充分發揮企業育人主體作用,全面最佳化校企協同育人新體制。充分發揮龍頭企業在“技術前沿能力、市場需求預測、平臺資源提供”等方面的核心優勢,深化校企協同的工程博士培養共同體建設,以共同制定人才培養標準為紐帶,透過共建實訓基地、共建專業課程、共建師資隊伍、共同推進技術創新等方式加強與行業、企業合作的緊密度,形成人才共育、過程共管、成果共享、責任共擔的緊密型校企合作辦學新體制。
以提升原始創新能力和工程實踐能力為指引,探索工程博士培養新模式。
一是在培養目標上,明確人才培養的戰略高度、行業標準和高校特色。立足國家戰略必爭領域、新興產業發展需求和高校“雙一流”建設,鼓勵試點高校結合學科特色,進一步最佳化工程博士培養目標。二是在課程內容上,鼓勵高校推進交叉複合的跨學科課程體系建設。鼓勵試點高校面向前沿技術和重大工程實踐問題,強調自然科學、工程科學、人文社會科學的滲透融合,設定由通識基礎、工程基礎、專業選修、工程經濟與管理等模組組成的跨學科課程體系。三是在培養鏈條上,持續最佳化各培養環節的整合貫通和有效銜接。深化課程教學體系、實踐教學體系、學生海外研修體系和學生創新體系的複合銜接,積極探索集課程學習、實踐實訓、國際交流、技術研發、創新創業為一體的複合型工程博士培養新模式。四是在考核評價上,探索形成高校和企業協同考核模式,強調成果的前沿性、應用性。工程博士要以行業標準來考核,以解決行業領域卡脖子技術、關鍵共性技術和顛覆性技術問題為目標,強調工程應用和技術創新價值。
(作者:林成華系浙江大學國家制度研究院特約研究員、中國科教戰略研究院副研究員,施錦誠系浙江大學中國科教戰略研究院博士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