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起的時代是戰國後期的時代,其時秦國已經完成商鞅變法,秦國已經開始強大;秦國的軍士升遷制度已經執行,秦國提倡以軍功升爵,殺人的多少將會決定軍人的升遷速度。
根據這種制度,殺人,或者消滅別國有生力量可能就成為了當時秦國的一種風氣。
白起的時代是宣太后羋八子的時代,白起和當時的魏冉關係很好,魏冉是秦國四貴之一,是宣太后的弟弟。白起最初其實魏冉所推薦。開始推薦之時白起為秦官第九級。
白起在《資治通鑑》中出現是在公元前293年,距離秦統一六國還有80年的漫長時間。
第一戰:伊闕之戰,殺24萬人。
前294年,秦昭王派兵攻打韓國,秦國將領向壽奪取了武始(今河北省武安市南),左庶長白起奪取了新城(今河南省伊川縣西南)。韓國派出使臣,趕往魏國,請求增援。秦國是共同的敵人,韓、魏又有同盟關係,魏王並沒有作壁上觀。魏王立即下令,命大將公孫喜(又名犀武)點齊人馬,前去助戰。於是魏、韓國君起傾國之兵對秦國進行反攻,東周也派兵加入魏、韓聯軍。
戰爭中,秦將白起針對韓、魏兩軍互相觀望,不願率先出擊的弱點,以少量兵力鉗制聯軍的主力韓軍,以主力猛攻較弱的魏軍。魏軍無備,倉促應戰,迅即慘敗。韓軍震懾,且翼側暴露,遭秦軍夾擊,潰敗而逃。白起乘勝揮師追擊,全殲韓魏聯軍24萬人,攻佔伊闕,奪取魏城數座及韓國安邑以東大部分地區。魏、韓兩國割地求和。
戰後,韓國精銳損失殆盡。秦國則以不可抗拒之勢向東進擊。
這個就是白起的成名之戰,伊闕之戰,石窟開鑿前的洛陽龍門。由此,徹底掃平秦軍東進之路。
第二戰:攻陷楚國都城,沒有記錄殲滅人數
公元前279-278年,白起已經升遷到秦官第五級,大良造,白起帶領軍隊攻陷楚國都城郢都,焚燒楚國皇家墳墓,楚國的軍隊被摧毀。隨後前277年,掃蕩了楚國的殘餘部隊。楚軍潰不成軍,退卻到陳(今河南淮陽),楚頃襄王將陳作為都城,仍稱作郢。同年,秦又攻佔了楚國巫、黔中郡。
楚頃襄王遷都到陳後,聚集楚東地的武裝,僅得10餘萬人,向西雖奪回了被秦佔去的江旁15個邑,但已不能同秦抗衡。經過秦國一連串的打擊後,楚國一蹶不振,直到最後被秦滅亡。
第三戰:和三晉的戰爭,記錄殲滅20萬人
秦昭襄王三十四年(前273年),白起率軍攻打救援韓國的趙、魏聯軍,急行軍八天,即到戰場。就在華陽(河南省新鄭市北)大敗魏軍,擊敗芒卯,俘虜三員大將,殺十三萬人。白起繼續攻擊趙軍統帥賈偃所部,把趙軍二萬人驅入黃河。。
秦昭襄王四十三年(前264年),白起攻打韓國的陘城,攻陷五城,斬首五萬。
秦昭襄王四十四年(前263年),白起攻打韓國南陽太行道,斷絕韓國的太行道。
第四戰:長平之戰,坑殺40萬趙軍
上黨之地本為韓國所有,由於被白起斷絕了道路,韓國國君計劃把上黨郡獻給秦國,以求秦國息兵。上黨郡馮亭不願意,然後把上黨獻給了趙國,以求韓趙聯軍,打敗秦國。
趙孝成王聽從了平原君趙勝的計謀,封馮亭為華陽君,派平原君去上黨接收土地,同時派廉頗率軍駐守長平(今山西省高平市西北),以防備秦軍來攻。
趙國接受上黨,為秦趙兩國的長平之戰點燃了導火索。
長平之戰首先是廉頗和秦軍的戰爭,持續了三年,後趙王急於結束戰爭,更換了主將趙括,使 得,長平大戰趙軍大敗。
白起坑殺了40萬趙軍。
綜上,有記錄的白起殲滅的六國有生力量就84萬,加上一些沒有記錄的,白起應該殺死將近100萬六國軍人。
白起之死:
長平之戰後,白起欲一鼓作氣,殲滅趙國;韓國和趙國驚恐萬分,派蘇代用重金賄賂秦相應侯范雎,於是范雎以秦兵疲憊,急待休養為由,請求允許韓、趙割地求和。秦昭襄王應允。韓割垣雍,趙割六城以求和,正月皆休兵。白起聞知此事,從此與范雎結下仇怨。
當年九月,秦又攻趙邯鄲。白起有病。王陵攻邯鄲不大順利,王陵損失4萬秦軍。白起病癒,秦王欲以白起為將攻邯鄲,白起對秦昭襄王說:“邯鄲實非易攻,且諸侯若援救,發兵一日即到。諸侯怨秦已久,今秦雖破趙軍於長平,但傷亡者過半,國內空虛。我軍遠隔河山爭別人的國都,若趙國從內應戰,諸侯在外策應,必定能破秦軍。因此不可發兵攻趙。”
秦昭襄王改派王齕接替王陵,八、九月圍攻邯鄲,久攻不下。楚國派春申君同魏公子信陵君率兵數十萬攻秦軍,秦軍傷亡慘重。白起聽到後說:“當初秦王不聽我的計謀,結果如何?”秦昭襄王聽後大怒,強令白起出兵,白起自稱病重,經范雎請求,仍稱病不起。由於病體不便,白起並未立即啟程。三月後,秦軍戰敗訊息不斷從邯鄲傳來,昭王更遷怒於白起,命他即刻動身不得逗留。白起只得帶病上路,行至杜郵(今陝西省咸陽市任家咀村),秦昭襄王與范雎商議,以為白起遲遲不肯奉命,“其意怏怏不服,有餘言”,派使者賜劍命其自刎。
轉自微博,作者:歷史跡,侵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