過去我們在看“鴻門宴”的時候,總將它理解成是項羽故意設下的局,目的就是要在宴會上除掉他的心腹大患——劉邦。但結果我們也都知道了,由於項羽的優柔寡斷,最終還是讓劉邦成功躲過了一劫。
但歷史的真相真是如此嗎?
其實當我們翻開司馬遷的《史記》,仔細研讀一下的話,會發現事實並非如此。歷史上的鴻門宴根本不是我們所想的那樣!這究竟是怎麼一回事呢?
首先,我們要清楚的一點是,項羽之所以沒有殺劉邦,並非是項羽優柔寡斷,更不是什麼婦人之仁。項羽畢竟是當世英雄,殺伐果斷,比如我們熟悉的鉅鹿之戰,在雙方實力如此懸殊的情況之下,項羽最終還是以少勝多,取得了戰爭的勝利。
試想一下,如果項羽真是一個優柔寡斷之人,他能取勝嗎?我想斷然是不會的。
此外,項羽也不是什麼大善人,在與秦國作戰時,他就坑殺了二十萬秦兵,連眼睛都不眨一下。在攻入咸陽城後,更是一把火燒了阿房宮。
凡此種種,你要說他是因為婦人之仁才放了劉邦的,這確實有點說不過去了。
當然了,也許你還會說是因為他跟劉邦之間的私人情誼很好,畢竟兩人曾一度結拜為兄弟,因此項羽才不忍殺他。
這種說法更是無稽之談,且不說在那個亂世之中利益為先,就拿項羽本人來說,他連自己的故舊和上司都敢殺,你認為他會因為情誼而放過劉邦?再者來說,此時的劉邦已然成為項羽最大的勁敵之一,項羽想要稱王稱霸,劉邦是非殺不可的。
那既然這樣,項羽為什麼還是沒有在鴻門宴上將劉邦除掉呢?
很簡單,因為項羽根本就沒有打算設宴除掉劉邦,如果真要這樣,直接率軍殺過去就好了。
這個“鴻門宴”壓根就不是項羽要設下的,而是劉邦找人撮合,來給項羽賠罪才設下的局。
關於這一點,在司馬遷的《史記》中說得很清楚:
行略定秦地。函谷關有兵守關,不得入。又聞沛公已破咸陽,項羽大怒,使當陽君等擊關。
項羽聽說劉邦已經攻破秦國都城咸陽,並且派兵把守函谷關,致使項羽大怒,要出兵攻打他。後來項羽還聽說劉邦要在關中稱王,並讓秦王子嬰做丞相,這更讓項羽火冒三丈,並聲稱要討伐劉邦。
當時的劉邦只有十萬人,而項羽有四十萬大軍,雙方力量懸殊,劉邦勢必不會貿然與項羽翻臉。因此劉邦在得知項羽要討伐他的時候,立馬就慌了,而這時正好碰上了項伯,也就是項羽的叔叔,就趕緊巴結他,與他結成兒女親家,並給予了他很多財物,目的就是讓項伯能幫幫忙,讓項羽相信自己並沒有背叛他!
項伯答應了劉邦,並說:
“旦日不可不蚤自來謝項王!
”也就是讓劉邦在第二天早晨親自去鴻門給項羽賠罪,因此這才是鴻門宴的由來!
而在宴會上,項羽之所以沒有殺劉邦,並非是項羽優柔寡斷,而是因為劉邦的戲演得很好,項羽被騙了。
比如劉邦一到鴻門宴上,就對項羽說明:自己佔領咸陽城,是為了獻給將軍,如果這樣你還殺我,那你就是不義了。
接著,劉邦又讓樊噲在宴會上鬧上一鬧,吹捧一下項羽是如何的英明神武,像我這樣的大老粗都知道不能殺有功的人,你項羽不會不知道吧!
不僅如此,為了這場戲演得足夠真實、動情,劉邦還拉上了項伯一起來給項羽戴高帽,然後也是同樣一番不能殺有功之臣的話。最後搞得項羽都不好動手了。
所以你看,我們以前理解的鴻門宴是項羽專門給劉邦設下的,但事實卻是劉邦給項羽設下的。
當然了,從另外一方面來看,項羽之所以沒有在宴會上除掉劉邦,也是出於對大局的考慮。雖說此時的項羽擁兵四十餘萬,而劉邦只有區區10萬人馬,但天下初定,要是兩家真打起來,肯定又是一次天下大亂。再者來說,項羽也沒有十足的把握能完勝劉邦的10萬大軍。就算有,也不過是兩敗俱傷罷了!
所以,作為一代豪傑的項羽自然要從大局出發,同時也給自己一個臺階下。既然劉邦已經將天下給讓了出來,那索性就做個順水人情,將劉邦給放了。畢竟此時和平之利要遠大於戰爭!
所以綜上所述,我們可以看到,鴻門宴其實不是項羽專門為了除掉劉邦才設下的,而是劉邦故意為項羽擺下的一個局,
目的就是要透過這個局來贏得項羽的信任,從而放鬆對自己的警惕,好讓自己有韜光養晦的時間。
而也正因如此,劉邦才有了日後統一天下的機會。
透過這個故事,也告訴我們一個道理:
那些我們原本確信不疑的歷史,其實當我們真正翻開史書仔細研讀一下的話,會發現,它竟然還有不一樣的答案。
所以,我們在看待歷史故事的時候,一定要從歷史本身出發,不能聽之任之。而在看歷史故事的時候,最好能去看一下像《史記》這樣的大部頭歷史鉅著,
它不僅能擴充你的認知,增加你的知識儲備,還能讓你避開一些錯誤的歷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