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過三國的朋友們,都對劉備有很深刻的印象,前期一直窮困潦倒,過著寄人籬下的日子,直到遇見了26歲的諸葛亮。
憑藉諸葛亮隆中對的方針,才站住了腳,赤壁之戰後,劉備更是四處征討,地盤急劇擴張,最後劉備佔據了天下三分之一的地盤,由此可見,《隆中對》是一份高水平的策略。
在《隆中對》中,有一個核心的觀點,就是佔有荊州和益州,荊州屬於兵家必爭之地,位置四通八達,交通便利,可以得到各種資源,只要能站住腳,就能只逼中原腹地。
而益州有天險可守,還是沃野千里的地方,經營好了就是國家的大後方,可提供足夠的戰略資源。
一旦擁有荊州和益州那就能從兩路出兵,一條從益州走秦川,再從陝西到中原。還有一條從荊州直逼洛陽,在這樣的兩路夾擊下,曹操腹背受敵,一定非常難受。
雖然 《隆中對》的軍事路線非常清晰,但是實現它的政治方法卻沒有給劉備指明,導致劉備雖然一度佔領部分荊州和整個益州,卻採取了錯誤的手段實現,導致惡果頻頻爆發。
諸葛亮曾經都劉備說過,荊州的太守劉表是一個守不住地盤的庸主,而益州的劉璋更是一點本事沒有,這就是老天給你的機會啊。
在這裡,諸葛亮雖然沒有明說什麼,但是他的暗示劉備肯定懂了,後來他也照做了,赤壁之戰後,劉備獲得了部分荊州地區,做了荊州的主人。
因為當時劉表和他的兒子劉琦都去世了,所以這一過程還算是合法的。
可是,他取益州的過程可就不是了,堪稱齷齪啊,當時劉璋受到張魯的威脅,請求劉備去幫忙。
這時的劉備卻覺得這是個奪取益州的好機會,於是非但不討伐張魯,卻和劉璋的下屬勾結,輕取了益州。
那麼他為什麼這麼著急取益州呢?因為他雖佔有荊州的一部分,但是這些都是以建立聯盟為前提,從孫權手裡換來的。
不能算是自己的地盤,只能西取益州,才有真正的立足之地。
可是他取益州的手段太齷齪,一點都不考慮政治影響,要知道,劉備一向以漢朝宗室自居,喊得口號也是匡扶漢室,恢復漢家天下。
而劉璋本身也是漢朝宗室,劉備卻攻擊同宗,就會被認為是與漢室為敵,把自己置入一個不利的位置。
劉備既然以恢復漢室為口號,那為什麼要冒天下之不韙攻擊同宗?那他的匡扶漢室的口號是不是站不住腳?
這就產生了一個嚴重的後果,讓孫劉反目成仇。因為曾經孫權就提議過,要和劉備一起討伐張魯,然後再襲擊劉璋,共同佔有荊州,益州,之後再一起對付曹操。
可是劉備卻假惺惺的說劉璋是自己的同宗,不能打,應該團結在一起討伐曹操,劉備剛義正言辭拒絕孫權,掉過頭就自己取了益州。
這就開始讓孫權懷疑:你到底是匡扶漢室,還是就為了搶地盤?從此孫權也對劉備失去了信任,孫劉聯盟徹底解散。
劉備在建立政權的過程中,還犯了三個嚴重的政治錯誤,這讓蜀漢失去了和吳、魏爭霸的資本。
一是取益州後沒有處理好善後問題,他一度縱容手下縱兵搶掠,和土匪沒區別,這還是經過趙雲的勸說才罷手。但是已經大失民心,他還把劉璋送到荊州軟禁起來,真的是一點宗室感情都沒有。
二是居然主動對曹操發動進攻,令關羽率軍進攻襄陽。劉備貿然進攻襄陽,卻沒想到孫權此時的態度有了變化,因為劉備已經遠走益州。
避開了曹操的鋒芒,把軍事壓力都給了距離曹操更近的孫權,而且在赤壁之戰中,出力最大的是孫權,但是孫權卻只得到荊州的一個郡。
相當於於好處都讓劉備佔了,壓力全讓孫權承擔了,這使孫權做了一個決定,和曹操緩和,重點打擊劉備。
因為相比起曹操,劉備此時才是對孫權最大的威脅,雙方因荊、 益州兩州的矛盾終於爆發。
所以,在關羽攻擊襄陽時,呂蒙偷襲荊州得手, 關羽也兵敗被殺,劉備也徹底失去了荊州。
三是在關羽被殺的同一年,劉備居然稱帝!這是他犯的最大錯誤!劉備對人們宣稱漢獻帝遇害了,天下無主,所以自己不得不當皇帝。
其實漢獻帝只是被曹丕供養起來,所以劉備此舉就給人落下口實:天子還沒死呢,你就急著當皇帝了,比復興漢室還著急。
而且他的正統性也遭到懷疑,因為他稱帝喊出了:“代天子討伐曹魏。”,稱帝后,卻攻打東吳,一直到死也沒有攻打過曹魏。
而且,劉璋原來的下屬,本來就對劉備奪取益州的手段心存不滿,他稱帝的舉動更讓這些人非議,導致他們趁著蜀漢伐吳失敗,國家疲憊的時候,在後方叛亂。
叛亂雖然被鎮壓了,蜀漢卻失去了問鼎中原的實力,在這種內憂外患的局勢下,蜀漢的政權岌岌可危!
三國,乃至許多政權的歷史命運,雖然是透過軍事勝負來顯示結果,但是真正決定成敗的,是政治,它包含了道德考量,利益評估,社會心理等等諸多因素。
所謂的成王敗寇,不是命,也不是運,而是經由一番嚴苛的政治考驗後,由歷史篩選出來的結果。
最後,大家對於劉備的政治錯誤有什麼不同的看法呢?
對於小編文章的觀點如果有異議,歡迎在下方評論區留言。
咱們友好文明的討論,關注我,每日和您暢談歷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