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適用”“好用”“常用”,資訊化技術如何更好賦能教育?

  雙減政策是推動教育公平、提升教育質量的重要途徑。大力推進教育資訊化,用好我國數字基礎設施,是數字化時代推動基礎教育高質量發展的必由之路,同時也為雙減政策的有效落地實施提供技術支撐。

  從重視網際網路在教育領域基礎性運用的教育資訊化1.0時代,到以人為本、重視大資料應用的教育資訊化2.0時代,再到如今提倡的教育新型基礎設施建設,教育資訊化正逐步向縱深發展。

  新形勢下,如何讓數字技術真正融入教育領域、實現常態化應用,怎樣夯實教育新基建的“數字底座”,是擺在各方面前的一道重要命題;作為教育主體的學校,對教育資訊化發展又有何見解和需求?

  記者採訪了北京市廣渠門中學教育集團總校校長李志偉、山西太原清徐縣實驗小學校長馬建平和河北張家口懷來縣官廳鎮中心校校長趙建兵。對此,校長們有話說——

  雙減之後,學校發生新變化

  2021年7月雙減政策出臺實施以來,對校內教育“做加法”,推動教育減負、提質、增效成為每個學校面臨的新挑戰。提升教學質量,向課堂要效率,是基本手段。多位校長表示,數字技術和人工智慧在課堂教學中廣泛應用和不斷完善,正為搭建智慧課堂、實現因材施教提供更多可能,也讓雙減政策的有效落地變得更為便利。

  

“適用”“好用”“常用”,資訊化技術如何更好賦能教育?

  河北官廳鎮中心校透過AI輔助批改幫助老師減負提效

  負擔輕了,教學時間更多了。對於河北張家口懷來縣官廳鎮中心校來說,在日常教學中使用資訊化系統,讓這個教師人數短缺、課時壓力繁重的學校鬆了口氣。

  校長趙建兵介紹,官廳鎮中心校是一所鎮級半寄宿制小學,師資力量相對不足。教師們在完成繁重的上課任務、批改作業之餘,還要應付各種非教學任務,平日裡難有時間進行學情分析和進一步的精準教學。現有條件下,怎樣才能儘可能減輕教師負擔、提升教學質量、落實雙減政策?

  去年10月,官廳鎮中心校引入了雲思智學高質量作業系統來幫助教師彙編組題、批改作業,減負成果令人欣喜。在資訊化技術幫助下,教師不必再花費時間手動批改作業,只要把學生答題紙放入掃描器,以系統智慧輔助批閱,學生作業情況在系統後臺就可資料化呈現、一目瞭然,整個過程簡單、精準、高效。

  “批改作業的時間節省下來,教師就能有更多精力對學生學習的痛難點進行精準教學,助力高質量教育。”趙建兵說。

  效率高了,教學更有針對性。作為北京市重點學校之一,北京廣渠門中學教育集團也一直在思考,在已有資訊化水平較高的情況下,如何選擇和利用相關技術裝置為雙減服務。

  針對佈置分層、彈性和個性化作業等要求,廣渠門中學在初中數學和物理學科引入雲思智學高質量作業系統,透過將練習冊習題錄入校本資源,再輔以系統自帶的題庫資源,對每課時習題進行彙編,從而為不同學情的學生布置分層作業,讓學生練習更有針對性。同時,教師們也能透過系統隨時隨地批改作業,大幅節省時間、提高效率,把精力放到學情分析上來。

  校長李志偉介紹,這套系統在學校已經實現常態化應用,也收穫了老師和學生的一致好評。“能切實解決我們教育教學中的實際困難,減輕教師負擔,提高教學效能,這才是雙減背景下教育資訊化的目的所在。”李志偉說。

  

“適用”“好用”“常用”,資訊化技術如何更好賦能教育?

  大資料驅動精準教學是教育資訊化2.0的主線

  “適用”“好用”“常用”

  資訊化技術如何真正賦能教育?

  在雙減背景及其他教育需求推動下,許多學校都嘗試了多種教育資訊化產品,這些產品也都不同程度為學校提供了一定的解決方案。但良莠不齊的產品質量,也讓學校使用體驗各不相同。

  隨著教育資訊化邁入2.0時代,教育對資訊化的要求已不僅僅滿足於數字化技術的覆蓋和應用,而必須從人的體驗出發,適應教育主體的需要,從而最大化發揮其效能。

  作為教育主體的學校、教師和學生需要怎樣的資訊化技術?什麼樣的資訊化技術才能真正賦能教育?校長們認為,“適用”“好用”和“常用”是教育資訊化產品的三個關鍵詞。

  教育資訊化產品必須“適用”於學校教學。山西太原清徐縣實驗小學校長馬建平認為,教育資訊化要邁向深入,就必須很好地服務於教育教學,“適用性”是第一原則。

  教育資訊化產品需要充分考慮學校的具體情況,沒有放之四海皆準的方案,但核心必須是立足教學需求、充分適應教育場景、有效解決實際問題。雙減背景下,就是要切實為教師和學生減負,解放教師生產力,提高學生學習效率。“資訊化產品應遵循需求導向,站在學校角度去考慮問題,與學校需求達到高度‘融合’而非簡單‘結合’。”李志偉說。

  

“適用”“好用”“常用”,資訊化技術如何更好賦能教育?

  山西清徐縣實驗小學應用高質量作業系統不改變學生紙筆作答習慣

  無論何種產品,“好用”才是王道。在滿足學校教學需求的前提下,好的資訊化產品應簡便易操作,不給教師學生添負擔。河北張家口懷來縣官廳鎮中心校校長趙建兵認為,教育資訊化產品在工作方式、操作流程和資料量標上應與實際教學一致,才能讓師生容易上手。

  涉及到軟體層面應做到介面友好、流程高度自動化,不能讓師生因技術而生畏。“產品的邏輯、互動和相容等細節方面需層層把關。過去資訊化產品偏向於管理,更關注效率而不是體驗,要做到‘好用’,讓教師學生們願意用,就必須重視細節設計方面的處理。”馬建平說。

  實現教育資訊化,產品最終要歸結到“常用”。在“適用”“好用”的基礎上,要做到常態化應用,需著眼長遠,重視對教育資訊基礎設施的不斷最佳化和後續運營維護。

  李志偉認為,教育資訊化產品應針對學校需求的不斷變化,及時更新迭代和自我完善,讓技術與人的融合更加緊密。“讓其在工作和學習中成為必需品,而不是可有可無,它才能更有價值,也才能最終實現常態化應用。”

  多方協力

  夯實教育新基建“數字底座”

  多位校長表示,新時代提升教育質量,必須夯實教育新基建的“數字底座”。為此,不僅要讓資訊化技術和產品在教育中實現“適用”“好用”和“常用”,還需要多方協力、系統化推進,使資訊科技真正賦能學校教育,最終實現雙減目標。

  

“適用”“好用”“常用”,資訊化技術如何更好賦能教育?

  北京廣渠門中學附屬花市小學老師集體批改作業

  進一步提升師生資訊化素養和數字應用技能。要推進資訊化應用在人的層面得到根本支撐,重點是提升教師的資訊化素養。

  李志偉和馬建平認為,應將資訊科技使用作為新時期教師的基本功。學校可透過評選活動推進資訊化應用成果展示和應用能手篩選,在推動師生資訊化素養提升的同時,不斷探索數字化條件下的新型教與學模式,實現對學生個性化培養和評價,助力教育高質量發展。

  重視教育資訊化基礎設施的升級改造,提升數字裝備配置水平。網路硬軟體裝置是資訊化建設和應用的基礎,相關部門應加快學校教學、管理與服務設施的數字化升級,打造良好的新型課堂教學環境,從而放大數字技術在教育領域的應用效能,推動教育教學減負提質增效。

  彙集優質教育資源,為滿足雙減及其他教育需求提供強大後盾。教育資訊化產品供給平臺應充分深入瞭解學校需求,從全場景出發,儘可能為學校教學、管理和服務提供一站式解決方案。有效彙集優質教育資源,為廣大師生提供高質量教育服務,才能為落實雙減提供有力支撐。

  “我們希望能有一個大的整合各種優質資源的平臺,讓學校對教學資源的選擇能夠更加便捷和放心,讓優質資源真正發揮作用。”李志偉說。

版權宣告:本文源自 網路, 於,由 楠木軒 整理釋出,共 2925 字。

轉載請註明: “適用”“好用”“常用”,資訊化技術如何更好賦能教育? - 楠木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