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文銀(央廣網發 受訪者供圖)
央廣網北京3月5日訊息(記者鄭柱子)積體電路作為資訊科技產業的核心,是支撐國家經濟社會發展和保障國家安全的戰略性、基礎性、先導性產業,在資訊、通訊、消費性電子、車用電子、工業用電子與國防用電子中扮演著極為重要的角色。但我國如今卻面臨核心技術不自主,被美國等西方國家“卡脖子”境況時有發生。
全國政協委員、正威國際集團董事局主席王文銀認為,歸根結底,是現有人才培養模式和力度不足,難以支撐我國實現現狀破局。
根據《中國積體電路產業人才白皮書(2019-2020年版)》統計,到2022年,全國設計業人才將達到27.04萬人,製造業26.43萬人,封裝測試20.98萬人,人才缺口近30萬。行業人才結構也正逐步向設計業和製造業“前中端重”、封裝測試業“後端輕”調整。這意味著一方面,我國高校人才供給無法滿足產業發展需求的矛盾在一段時間內仍將存在;另一方面,除高階人才尤其是領軍人才缺乏外,複合型人才、國際型創新人才和應用型人才也將繼續面臨較大缺口。
粵港澳大灣區作為國家戰略在南方的支撐點,是我國對標國際先進製造的引領區,具備國內領先的創新機制和政策環境、高水平大學、研究機構和科創企業聚集等顯著優勢,在廣泛深入探索可持續、高質量產業人才培養模式方面責無旁貸。
王文銀建議,建立粵港澳大灣區積體電路產業大學,推動積體電路產業自主可控、健康長遠發展。
他認為,創辦粵港澳大灣區積體電路產業大學,要以大學為基地,跨時域、跨地域、跨校企領域、跨專業領域,打造集“大學校區+科研機構+科技園區+居民社群”於一體的產業創新聚集區,構建以大學為中心的積體電路產研生態圈、職教生態圈和資源生態圈。鑑於資源要素較集中,建議落地廣州或深圳。
一、探索灣區積體電路產業一體化發展路徑,打造產研生態圈。探索基於產業大學的灣區三地“產學研用”一體化發展合作機制,全面打通產業科創鏈條,以多邊或雙邊合作方式,實施基礎研究與應用基礎聯合研究行動、重點技術領域聯合創新行動,聯合承接國家級等重要戰略專案,以新型舉國體制,凝心聚力,全力攻克積體電路產業“卡脖子”技術,在實踐中形成灣區產業研發鏈、資訊鏈、技術鏈、人才鏈、客戶鏈“五鏈融合”的產研生態圈。
二、完善人才育留政策和資金保障措施,打造職教生態圈。暢通特殊人才引進通道,引聘並舉,引入行業龍頭企業的工程技術類專家任專兼職教師,全程深度參與人才培養實踐實訓環節,從教學起點著手,破除從教材到課堂、從實驗到市場、從理論到實踐的落地屏障。面向學校優秀專家、在校學生,出臺涵蓋住房、教育、創業、稅收等方面的優惠政策,提升其從業獲得感、自豪感,堅定從業信心。資金方面,設立粵港澳積體電路產業大學科學基金,並劃撥教研獎勵專項資金,著力解決從教師到學生、從進校門到進企業的全流程科研獎勵,為行業人才“育得出、進得去、留得住”提供充足資金保障。
三、建立灣區“政―校―企”產業資源開放共享機制,打造資源生態圈。以大學為中樞,政府牽頭,建立符合規範的跨區域協調製度,一是制定產業大學與三地企業、高校科研合作相適應的物流通關便利政策,對科研裝置、實驗材料的跨境運輸及使用,給予特殊通關待遇;二是推動實現重大科技資源、科創資訊開放共享,最大限度減少資訊流動障礙;三是在產業大學內成立粵港澳產業發展基金,以大學為基地發揮三地在財政、科研、資金等方面的互補優勢,推動創新資源在大灣區三地之間便利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