堪比“梁祝”的民國虐戀:生前未能相守,死後共葬荒丘

1928年9月30日,距離高君宇病逝3年後,石評梅抱著遺憾離開人世。

她死後,人們將她葬在高君宇墓旁。

完成了兩人“生前未能相依共處,死後得並葬荒丘”的遺願。

從此,世間又多了一個悽美的愛情故事。它,被人們稱為民國版“梁祝”。

1.

1902年,石評梅生於山西省平定縣的一個書香之家。

從小,她就是一個聰穎好學的孩子,父母也十分喜愛她。

堪比“梁祝”的民國虐戀:生前未能相守,死後共葬荒丘

她出生時,為給她取一個雅緻的好名,父親翻閱了各種字典,才將“汝壁”一名定了下來。

可長大後的她,覺得這個名字太過小家碧玉。

於是愛慕梅花的她,將“汝壁”改成了“評梅”。

石評梅三歲起,父親就堅持每晚教她識字,直到認熟才允許入睡。

後來進了小學,放學回家後,她也要跟著父親讀《四書》,《詩經》等書籍。

都說父母真實的行動,是孩子最好的老師。

有了父親的言傳身教,耳濡目染的石評梅,自然就養成了愛讀書學習的好習慣。

這也為她日後成為中國文學史上成就不菲的青年作家,打下堅實的基礎。

堪比“梁祝”的民國虐戀:生前未能相守,死後共葬荒丘

辛亥革命後不久,石父被調往省城的太原山西省立圖書館任職。

石評梅也跟隨父親來到太原,就讀於當地師範附屬小學。

因天資過人,成績突出,成了學校香餑餑的石評梅,很快就有了“才女”的稱號。

在學校,她的反抗思想和組織能力,也得到很好的發揮。

一次女師鬧的風潮中,成為組織者之一的她,還差點被學校開除。

後因校方惜才,她才得以恢復學籍。

與石評梅一樣,出生富商家庭的高君宇,也是妥妥的才子一枚。

16歲時,他便是享譽省城的小名人。

堪比“梁祝”的民國虐戀:生前未能相守,死後共葬荒丘

19歲開始,他便加入到組織遊行,街頭演講,散發傳單,撰寫文稿等傳播愛國運動的革命浪潮中。

他曾擔任過孫中山的秘書,也是山西省第一個共產黨人。

在一次工團軍與反動商團的激戰中,被子彈擊穿指揮車的他,負傷後依舊堅持出戰。

這樣一個德才兼備的男子,誰也沒料到,情感中卻是一個柔情到骨子裡的痴心漢。

2.

1919年,於太原女師畢業的石評梅,在父親的支援下走出山西。

前往北京女子高等師範學校求學的她,第一次離開父母獨自生活。

這在當時,是相當大膽的行為了。

在那個封建思想大行其道的動亂年代,沒有超人的膽識和勇氣,很難走出這一步。

堪比“梁祝”的民國虐戀:生前未能相守,死後共葬荒丘

到了北京以後,受新思潮影響的石評梅,一邊抓學業,一邊向各大報刊投稿。

這一時期,她的寫作才能被徹底激發。

其先後發表的詩歌《夜行》,長篇遊記《模糊的餘影》,小說《紅鬃馬》、《匹馬嘶風錄》等不同題材的著作,在當時引起不小轟動。

此外,她參與編輯的刊物《京報副刊.婦女週刊》,《世界日報副刊.薔藏週刊》,也成為當時激勵人民革命鬥志的利器。

石評梅的文學作品,有一種纏繞不清的哲學臆想和清冷的悲哀色彩,但又不妨礙其對女性命運和人生的思考與吶喊。

在那個時代,她絕對算得上是文學界的先鋒人物。

當然,拋開文學成就,她與高君宇的曠世絕戀,也曾打動很多人。

堪比“梁祝”的民國虐戀:生前未能相守,死後共葬荒丘

甚至有人把石高之戀比作“梁祝”,這一點,筆者不敢苟同。

梁山伯與祝英臺的愛情之所以動人,是因為他們敢於衝破世俗的禁錮,與不合理的封建思想作抗爭。

儘管結局悲慘,但那份勇氣卻足以感染每一代人。

反觀石高之戀,更多的是人性的怯懦帶來的遺憾。

1920年,石評梅與高君宇相識於北京山西會館的同鄉會上。

彼時,高君宇正激情澎湃地進行著反帝反封建的演講。

望著臺上侃侃而談的他,臺下的石評梅,頓時被吸引住了。

堪比“梁祝”的民國虐戀:生前未能相守,死後共葬荒丘

一番交談之後才發現,原來兩人父輩之間,早有交集。

他鄉遇故交,自是分外驚喜。

但誰也沒想到,初見時的好感,會成為日後的曠世絕唱。

3.

同鄉會相遇之後,兩人成了無話不談的朋友。

他們頻繁地進行書信往來,相互取暖打氣,閒時還會相約來到郊外的陶然亭湖畔散步。

他們一起談理想,談包袱,談家國情懷,探討當前時局... ...

漸漸,愛的種子在彼此心裡發芽。只是,誰也沒有邁開第一步。

直到1923年,從北京女高師範學校畢業的石評梅,再次收到高君宇的來信。

他們的友誼,才開始變得模糊不清。

開啟信紙,裡面夾著一片紅楓葉。

一句““滿山秋色關不住,一片紅葉寄相思”的句子映入眼簾。

石評梅當然知道,他這是在跟她表白。

她明明也愛他,可就是不願意接受他的愛。確切的說,應該是不敢接受。

早在高君宇之前,石評梅曾有過一個戀人,他叫吳天放。

當時,年少的評梅,架不住對方的瘋狂追求,很快淪陷其中。

相戀三年後,一次突然的造訪讓她吃驚不已。

原來對方早有妻室,為追求石評梅,才刻意做了隱瞞。

自古以來,美好的事物,多少都帶有危險。

想要靠近一個人,就要做好被拒絕的準備。

想要開始一段情,就要有遍體鱗傷的覺悟。

就好像誘人的玫瑰,它清雅魅惑,讓人迷醉。

堪比“梁祝”的民國虐戀:生前未能相守,死後共葬荒丘

然而枝幹上的刺,又讓愛它的人難以親近,這像極了愛情。

不同點在於,玫瑰的刺扎手,感情的刺扎心。

三年後才得知真相的石評梅灰心不已,從那以後,她決意做個獨身主義。

儘管高君宇的求愛,擾亂了她的心緒。但冷靜下來,她還是選擇了拒絕。

當然,這只是她拒絕的因素之一。

她知道,高君宇也有妻子,雖然那只是父母一手包辦的結果。

但婚姻的名頭畢竟擺在那裡,容不得忽視。

愛情中,向來被視為柔弱方的女性,常常比男子更有勇氣。

石評梅和高君宇,卻恰好相反。

4.

被拒絕後,高君宇並不打算放棄。相反,這讓他對石評梅的愛變得更加堅定。

1924年,北洋政府對北京城內的國共兩黨成員展開大搜捕。

扮成廚子僥倖脫險的高君宇,接到離開北京前往山西的指示。

臨走前,他最不放心的人,就是石評梅。

於是他匆匆趕到她的住所,親口告訴她:回到山西就立馬解除那場有名無實的婚姻。

1924年秋,在高君宇的力爭下,他終於結束了那場由父母包辦的延續了10年的婚姻。

雖然他知道,這並不意味著能與心愛之人從此相依相伴。但哪怕註定一生無緣,他也要一如既往地愛她,護她。

同年秋天,石評梅生日前夕,她再次收到高君宇的來信,裡面還夾著一枚象牙戒指。

堪比“梁祝”的民國虐戀:生前未能相守,死後共葬荒丘

她明白,那是象徵著他們純潔友誼的對戒。

他不想給她帶來壓力,如果她願意,他就做她一生的愛人。如果不願意,他就做她一生的朋友。

愛情裡最大的過錯,就是錯過那個與你兩情相悅的人。

1924年,像是石評梅和高君宇的絕唱。

這一年,他為她做了那麼多,為革命做了那麼多。最終,還是抵不過生命的脆弱。

多年的艱苦奔波和情感積鬱,讓這個不足30歲的青年,倒在了醫院。

他住院期間,她每天都來探視,陪他聊天。

他們戴著象牙戒指的手,總是緊握在一起,兩人似乎又回到了初見時的美好。

只是,這美好不過是生命盡頭的迴光返照。

堪比“梁祝”的民國虐戀:生前未能相守,死後共葬荒丘

1925年3月6日凌晨,他走了。

遵照他的遺願,人們將他埋在他們當年約會的地點——陶然亭畔。

高君宇走後,石評梅悔恨不已,每當來到他的墳前,都忍不住哭泣。

她恨自己情感脆弱,她後悔沒能答應他的求愛,她甚至覺得,是自己害死了他。

1928年9月30日,高君宇去世三年後,帶著遺憾與愧疚的石評梅也離開了。

後記:

世人為他們的愛情感到惋惜,他們唯一能做的,就是完成他們的遺願。

讓這對相愛卻沒能在一起的人,並葬荒丘。

歲月不會重來,人死不能復生。一切遺憾,總在錯失後,才變得極為珍貴。

這個道理,石評梅用畢生經歷為我們做了解讀。

希望正在讀這篇文章的你,能夠抓住眼前的幸福,忘記不堪的過往,開心多一點,遺憾少一點。

版權宣告:本文源自 網路, 於,由 楠木軒 整理釋出,共 2828 字。

轉載請註明: 堪比“梁祝”的民國虐戀:生前未能相守,死後共葬荒丘 - 楠木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