楠木軒

替崇禎裁撤驛站,在眾人唾罵中離世,劉懋的悲慘命運令人唏噓

由 希學英 釋出於 經典

一個國家最大的依靠是什麼?某人有一句名言:“槍桿子裡出政權。”如果國家的槍桿子出了問題,那這個國家的命運就岌岌可危。

為了避免槍桿子出問題,大明崇禎皇帝開始頻繁加稅,最後加到了天怒人怨的地步,卻依然無法解決槍桿子問題,軍隊欠薪問題日益嚴重。

拆東牆補西牆雖然是一種蠢得可笑的做法,但在關鍵時刻,也只能用這種方式苟延殘喘。可大明的問題是:拆了東牆,卻依然沒能補好西牆。

關於這個問題,我們可以從大明中央政府裁撤驛站一事中得出答案。


早在天啟年間,就有人提出精簡驛站的建議。因為驛站的開銷,比起明初增加了很多倍。

為什麼會發生這種事呢?官僚集團給不出一個令人信服的答案。實際上,這是由貪腐問題導致,在當時應該也是一個公開的秘密。

從表面上看,公車私用已是蔚然成風,官員及其親屬只要外出,無論是公事還是私事,都會拿著有關部門的相關票據,享受驛站的服務。不但交通費用減少甚至全面,還有食宿供應。

為什麼沒人敢管?因為公車私用不是某一人或某一黨的福利,而是整個官場的福利。無論是誰,都不會把這層窗戶紙捅破。

你別看在天啟初年和崇禎初年,東林黨上躥下跳非常得意,但對於這種官場痼疾,他們是絕對不敢管的。

東林黨不敢管,有人敢管。在國家生死存亡之際,總會出現那麼一些不顧個人身家性命的好漢。比如在崇禎初年,建議崇禎皇帝裁撤驛站的監察御史毛羽健,就是這樣一位好漢。

可在史書中,毛羽健卻是一位非常不堪的貪官。據說他私會小秘,被正房得知以後,立刻帶著人去捉姦。毛羽健本來有機會躲過這一劫,但正房利用驛站的便利,直接把毛羽健抓了個正著。懷恨在心的毛羽健拿正房沒辦法,於是就把怒火發洩在驛站上,立刻建議崇禎皇帝裁撤驛站。

兵部勘合有發出,無繳入。士紳遞相假,一紙洗補數四。差役之威如虎,小民之命如絲。——《明史》·毛羽健傳


這個故事的真實性高不高?很顯然不高。

與毛羽健一同進言的,還有兵科給事中劉懋[mào]。他在奏章中說道:“公車私用的現象已經非常嚴重,如果裁撤驛站,每年可以節省一大筆錢。”

縱然東事以來,差官絡絳,只佔驛遞十分之二,十分之八皆為私人所用,馳驛者已百倍於前。——劉懋·《驛遞裁扣事竣疏》

如果劉懋說謊,依朝堂上那幫噴子的秉性,還不把劉懋噴死?可事實是。那幫噴子只是一再強調:毛羽健本人是個大貪官,這回完全是公報私仇。

因為公車私用這種事情是經不起對質的,崇禎皇帝完全可以進行抽查。

比如說:今年有一百件事要去外地辦,就檢查相關部門開了多少票,再去驛站一一進行校對,每一次出行都有存根,根本無法徹底地毀屍滅跡。

毛羽健被捉姦在床的故事,應該是許多人為表達不滿而編造出來的,目的就是為了醜化他。

毛羽健只是監察御史,他不具備操辦某事的資格,所以重任全部落到了兵科給事中劉懋的肩上,劉懋很有擔當,立刻表示自己有決心幹好這件事。

單從結果來看,劉懋乾得很成功:經過一年多的裁撤,裁撤驛站為大明中央政府節約了六十八萬兩白銀。

崇禎皇帝非常高興,決定破格提拔劉懋,但就在這個關鍵時刻,劉懋卻以養病為由,辭官回鄉了。

為什麼會這樣?顯然是因為劉懋在裁撤驛站的過程中,得罪了太多的人。現在塵埃落定,面對即將到來的反撲,劉懋覺得自己頂不住,崇禎皇帝也罩不住自己,乾脆辭官保命。

公車私用本來就是官僚集團的隱性福利之一,劉懋裁撤驛站,就是一刀把這項隱性福利砍沒了,怎能不遭恨呢?

劉懋會被當時的既得利益者仇恨,我完全能夠理解。可在網路時代,依然有很多人看不起劉懋,覺得他是想升官想瘋了,才做出這種事來。


看不起劉懋的理由主要有兩點:

一、明朝官員的俸祿很低,難得有一點福利還要被剝奪,劉懋純屬上綱上線,要解決國家的財政危機,幹這種小事根本沒用。

二、公車私用能解決就業問題,劉懋一通亂砍亂殺,直接造成了大批失業人員,李自成就是其中之一,大明滅亡,劉懋難辭其咎。

先說第一點,這種說法非常可笑。我們把範圍縮小一點,單說明末官僚,這幫傢伙的俸祿的確低,但他們缺錢花嗎?肯定是不缺的。

在明末,中央政府窮得都快喝西北風了,老百姓窮得都快人吃人,說官僚集團窮,說官僚集團沒錢,誰信呢?

有一種廣為流傳的說法是:明末最有錢的,明明是那幫像蝗蟲一樣的朱明皇室,啥事不幹都能拿錢。

說這種話的人,大概忽略了一點:朱明皇室的確拿了不少錢,但朱明皇室有多少人?頂天也就一百萬吧。而且明朝自朱棣上位之後,對皇室一直採用圈養政策,他們的存在感非常低。

依官僚集團的貪婪本性,如果朱明皇室真是像蝗蟲一樣,把整個大明都吃空了,他們會無話可說?

明末經濟崩壞的最大問題就在於:稅收不上來。這個黑鍋該誰背?千萬不要說,這是朱明皇室的責任。

當我看到有人指責朱明皇室,藉以洗白官僚集團的時候,總會想起東漢末年,大宦官張讓所說的話。

張讓在殺何進的時候破口大罵:“你們總說宦官禍國殃民,難道你們這些傢伙就是好東西?”

世代兩千石的是誰?豪門士族。兩世三公、三世三公、四世三公的是誰?豪門士族。地方要務掌控在誰手裡?豪門士族。中央政府的高官厚祿被誰佔據?豪門士族。

如此強大的一股力量在社會上為所欲為,卻把東漢滅亡的黑鍋甩到宦官身上,要不要臉?

在明末,最大的一股勢力就是官僚集團和士紳集團,很多人卻把大明滅亡的黑鍋甩到朱明皇室身上,要不要臉?

在東漢滅亡的過程中,宦官的確有責任;在大明滅亡的過程中,朱明皇室的確也有責任。但他們都是次要責任,主要責任卻輪不到他們。


說得有點遠了,讓我們把話題拉回來說第二點,這種說法也是不對的。如果裁撤驛站的結果,只是導致大批失業人員出現,那麼問題其實並不算嚴重。

因為在明末那個惡劣環境中,除了不缺蛀蟲之外,幾乎什麼都缺。如果這些失業人員能被更好地安置,那麼裁撤驛站不但不是壞事,反而是一舉兩得的好事。

可壞就壞在:裁撤驛站這件事,不僅導致大批失業人員出現,還使得與驛站有穩定業務往來的人蒙受損失。

在驛站普遍被公車私用的年代裡,必然會有大批相關耗材產生;圍繞著相關耗材,必然會衍生出一條相關產業鏈。

劉懋裁撤驛站,就意味著這條產業鏈丟掉了一大筆固定收入,與這條產業鏈相關的既得利益者,能善罷甘休嗎?他們願意心甘情願地配合政府進行裁撤和安置工作嗎?

這樣的事情,發生過不止一次,我相信大家知道我說的是哪件事。

本來呢,國家在轉型階段,根本不存在人員浪費的問題,就算有部分不合格的人流失到社會中,在那個經濟轉型的大環境裡,想混口飯吃還是不難的。

可官僚集團上下勾結,大量資產流入他們的腰包,而大批失業人員卻沒有獲得他們贏得的補償,於是他們不得不幹一些齷齪的勾當,整個國家出現一片混亂,直到今時今日都有人罵。

再者,李自成的確造成了大明滅亡,可就明末那個情況,即使沒有李自成,也會有後來人。

事實上,李自成實在幹掉或收編了無數的競爭者之後,才最終成為了暫時的贏家。

如果沒有李自成會怎樣?那麼殺進北京城的也許就是張獻忠,也許就是其他被李自成幹掉或收編的人。

大明滅亡是大機率事件,認為如果沒有李自成,大明就不會亡,那未免也太高看李自成了。他只是客觀環境造就的梟雄之一,卻不是決定客觀環境的人。


裁撤驛站代表了大明中央政府的利益,崇禎皇帝因此收穫了六十八萬兩白銀。但除此之外,沒有人獲利。

也許有人說,沒有公車私用,至少各地的驛站獲利了,他們的日子不用過得這麼緊巴巴。

這種說法,是忘記了一個事實:驛站的相關管理人員,也是官僚集團之一。

別看他們整天抱怨公車私用,可實際上,他們同樣從中獲利不少。之所以要嘴上抱怨,不過是藉機多要點錢而已。

不管裁撤驛站這件事辦得怎麼樣,劉懋惹眾怒是一個不爭的事實,他雖然主動退出了官場,卻依然沒過上什麼好日子,無論他走到哪裡,其名聲都是迎風臭十里。

沒過多久,劉懋抑鬱而亡。

官僚集團討厭劉懋,這是必然的。可由於官僚集團拒不配合,使得失業人員沒有被合理安排,導致老百姓也討厭劉懋。

劉懋可以拍著胸口說:“我幹這些事,目的是為了大明,我給大明帶來了六十八萬兩白銀!”可無論是官僚集團還是老百姓,都會告訴他一個殘酷的事實:“你這樣一通胡折騰,讓大明遍佈不穩定因素,還好意思說是為了大明?”

另外,也別拿六十八萬兩白銀出來說事了,崇禎皇帝用這六十八萬兩白銀,幹出了什麼利國利民的事嗎?沒有。這筆錢被扔進了財政危機的無底洞裡,連個水泡都沒看見。

明明是一心為國,到頭來卻人人喊打,劉懋能不抑鬱嗎?


我不知道,讀者在讀到明末這段歷史的時候,內心深處是什麼感覺。對我這個作者而言,是越寫越絕望。

我們總認為:只要我一心一意為國做事,就能為國家帶來積極改變。可劉懋的故事告訴我們:少年,你太天真了!

再用大家耳熟能詳的岳飛來舉個例子,大家都說岳飛冤,岳飛的確很冤,死得憋屈。

但岳飛被殺之後,秦檜夫妻在嶽王廟前一跪千年,甚至有詩云:“人從宋後羞名檜。”

看看這待遇,就算岳飛死得再冤,至少咱們也用這種方式儘量彌補,讓他名垂青史。岳飛在九泉之下,也能瞑目了吧?

可類似於劉懋這樣的人呢?

活著的時候名不見經傳,就幹了一件露臉的事,卻被罵出抑鬱症,最後也因此而亡。在他死後,也沒人憐憫他。

如果劉懋是為了自己的私利,那冤枉也就冤枉了,畢竟你自己不乾淨。

可劉懋辦這事,自己一點好處沒撈到,卻落得這種下場,難道不值得我們反省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