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郵四電校長共話電子資訊人才教育痛點與出路

中青報·中青網見習記者 李瑞璇 記者 張茜 

近日,北京郵電大學、南京郵電大學、重慶郵電大學、西安郵電大學,電子科技大學、西安電子科技大學、杭州電子科技大學、桂林電子科技大學等8所高校校長共同出席首屆電子資訊特色高校發展大會,圍繞“聚焦國家戰略,加強電子資訊拔尖創新人才自主培養”獻計獻策,併發布“首屆電子資訊特色高校發展大會北京宣言”。

“北京宣言”主要包括四個主題:自信自立,勇擔強國建設重任;聚智聚力,服務國家戰略所需;共建共享,打造人才培養樣板、互聯互通;共謀改革創新之策。

痛點:工程教育沒有跟上技術變化的步伐

“工程教育沒有跟上技術變化的步伐。”在電子科技大學校長曾勇看來,這是工科教育改革中的重點。2018年美國工程教育協會《美國本科工程教育轉型調查報告》中提到,“教育內容、教育模式和大學文化都保持相對靜止不變,雖然發生了一些變化,但是最常見的工程教育課堂仍然是被動講座式”。他認為,一些十多年前必不可少的知識和方法,現代工程師幾乎不需要,而他們現在要求的技能和知識是以前沒有預料到的。

曾勇將“主動參與、挑戰性學習和內在動力驅動”作為改革重點。呼籲應以培養學生的好奇心與學習力為主,讓新生入校即接觸工程實踐,以產生學習內驅力。

同曾勇一樣,中國工程院院士張平也認為學生應先建立做工程的感覺,從實踐做起,再根據工程需求進行自主學習,提升自己的創新素質。張平指出,舊工程本體論應進行變革。他介紹道,舊工程本體論主要以“工程是科學的應用”為主要思想,而新工程本體論主要聚焦於“造物”。

北京郵電大學校長徐坤認為,當前高校課程內容建設與產業技術發展不相匹配的問題較為突出,導致學生對前沿知識的接觸面窄、對工程實踐的參與度低,往往最終呈現出人才培養供需結合不緊、產教融合不實的瓶頸與矛盾。

西安電子科技大學校長張新亮在大會上指出,《中國ICT人才生態白皮書》顯示,至2025年電子與資訊領域人才數量缺口將超2000萬且呈持續擴大的趨勢。張新亮表示,我們不能只關注傳統知識的傳授、知識的學習、知識的考核,要更加註重科學精神、思考能力、實踐能力、創新能力和批判性思維的培養。

出路:創新培養機制要關注“跨學科交叉複合”

為解決當前教育痛點,大會中,不少高校校長都提出了“跨學科交叉複合培養機制”這一教育改革舉措。

曾勇提出要關注“跨學科交叉複合培養機制”,以新工科和各個學科相加的形式來培養不同方向、不同領域的工程師。他嘗試讓學生自己定義專業方向、自己設計培養方案、自主掌握學業程序,為天才成長創造空間。

張平表示,學科交叉能力並非一蹴而就,需要持續練習,需要“事上磨”。他認為,以“造物”為主的新工程本體論勢必要突出實踐,但這並非不重視理論,而是要為各類課程知識和學習整合於實踐創新之中創造條件,讓學生理解和感受知識體系之間的銜接關係,理解交叉是如何實際發生的。

智慧互動設計專業是北京郵電大學打造的一系列新型交叉專業中的代表成果。徐坤介紹,北京郵電大學立足工程技術與設計學的交叉培養理念,面向智慧產業和文化數字化的國家戰略,透過將藝術設計與人工智慧、大資料等新興數字技術的有機結合,為培養藝術設計與科技多維度融合的拔尖創新人才提供有力支撐。

同時,幾位校長認為,實踐應該在教育改革中被放在重要位置。曾勇說,電子科技大學透過教育改革讓新生入校即接觸工程實踐、嘗試解決工程問題,後續三年學生將逐級進階完成高要求、挑戰性真實工程專案。

徐坤建議,要注重在真實的實踐環境中來培養“真人才”。為此,北京郵電大學舉辦了首屆中國研究生網路安全創新大賽,吸引了147所高校的755支隊伍報名參賽,讓學生在實網中得到充分實踐鍛鍊。此外,北郵還成立了卓越工程師學院、“北郵-華為學院”,著力打造拔尖創新人才產教融合、科教融匯“樣板間”。

值得注意的是,西安電子科技大學校長張新亮從資訊科技與教育教學融合的角度提出工科教育最佳化建議:建立大資料支撐下的教育教學“新評價”,透過設立移動端小程式,用物聯感知周圍各類場景,記錄學生成長全週期數據,最終輸出學生畫像和學生能力證書;推動人機結合、人技結合的能力“新培訓”,開展教師常態化培訓,提升教師人機結合、人技結合能力,面向全國高校開展智慧教育優質示範觀摩課,推廣智慧教育輻射發展;建設基於資料驅動的高校智治體系,透過“AI+教育中心”的方法,實現資料資訊的互聯互通、共享共用,用動態資料輔助學校進行決策。

來源:中國青年報客戶端

版權宣告:本文源自 網路, 於,由 楠木軒 整理釋出,共 1813 字。

轉載請註明: 四郵四電校長共話電子資訊人才教育痛點與出路 - 楠木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