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海外生活18年,讓家人代交黨費18年!邱夷平:援疆十年,帶學生一起傳播夢想!

在海外生活18年,讓家人代交黨費18年!邱夷平:援疆十年,帶學生一起傳播夢想!

“師者,所以傳道授業解惑也。”學習、就業、考研……只要學生找上門來請教,他總是有問必答,被學生譽為“寶藏教授”。

在大學當老師,育人戰場也要因時應勢、不斷開闢。從早年的人人網、QQ,到如今的B站,學生在哪裡,他就在哪裡。這位已逾花甲之年的“大齡網民”總能和學生打成一片。

他就是東華大學紡織學院特聘教授邱夷平。

走進校園,很多95後、00後學生提到邱夷平的名字,總是心生敬意。因為這位親切和藹、滿肚子學問的教授,是一個有故事的人。

這位黨員教師是我國紡織專業有名的專家,還和我國最大的棉花生產基地、加工基地——新疆有著不解之緣。連續十年暑假,他帶領師生奔赴新疆調研,為當地紡織企業把脈“疑難雜症”。援疆10年來,在邱夷平的帶領下,由東華大學牽頭、國內十幾所紡織類高校共同參加的“一帶一路”全國大學生紡織援疆團,先後共有100多名教師、600多名學生參與其中,共走訪新疆400餘家企業,培訓人員2萬餘人次,簽署合作協議20餘份,累計完成調研報告45萬字。

入黨四十年,邱夷平從未忘記作為共產黨員的初心和使命。從大海到戈壁,他帶領年輕的師生們一起跨越山海播種夢想:不斷鞏固脫貧攻堅成果,在全面推進鄉村振興的道路上行穩致遠。

在海外生活18年,讓家人代交黨費18年!邱夷平:援疆十年,帶學生一起傳播夢想!

學科助力,革新紡織技術

邱夷平和新疆,有著不解之緣。他的舅舅一家在解放初期就來到新疆,是生產建設兵團農二師的老兵團人。

上世紀五六十年代,支援邊疆的熱流在許多青年人心中湧動,無數有志青年希望投身到新疆兵團屯墾戍邊的偉大事業中,甚至還有人瞞著家人偷偷拿走戶口本去報名。

時間過去了半個世紀。談及當年,有一次,東華大學紡織學院一位教授向邱夷平發出感慨:今天的年輕人裡,不知道還有多少人能夠克服艱苦條件,坐火車到新疆看看、為當地人做點事情?

這句不經意的發問,讓邱夷平內心萌生了一個想法。2011年,在東華大學校園網上,他公開向在校生髮出倡議。令他沒想到的是,振“筆”一呼竟然得到百餘人積極響應。

經過面試選拔,邱夷平組織起由東華大學志願者組成的紡織援疆團,他們坐了40多個小時硬座,奔赴“全中國棉花最好的地方”。

那是7月初,火車內氣溫最高接近40攝氏度。邱夷平回憶,南疆風沙大,車窗只能緊閉。學生們坐下沒一會兒,褲子便被汗水浸溼,只能站起來晾乾,而後再坐下、再站起來……如此迴圈往復,卻沒有一個人喊苦。

烏魯木齊、阿克蘇、喀什……在新疆,師生們開展以紡織產業調研與授課為主要內容的暑期社會實踐活動,一口氣跑了46家工廠。

在調研中,師生們發現,新疆作為我國重要的優質棉生產基地,其棉花產量佔據了全國三分之一,卻由於人才不足、行業技術力量相對薄弱等因素,當地紡織行業無法做大做強。例如,當地的塔里木大學一度沒有紡織專業,無法將當地產業優勢及時轉化。在塔大,校領導握著邱夷平的手說:“我們缺的就是教師。”

眼前困難重重,但邱夷平鼓勵師生:“新疆建設刻不容緩,而我們作為唯一一個以紡織為特色的援疆團隊,有經驗也有能力幫助新疆紡織產業。”

在他的牽頭下,東華大學師生利用學科專業優勢幫助開展紡織技術革新,為新疆地區的紡織產業發展貢獻了重要力量。2011至2013年間,援疆團先後攜手塔里木大學和新疆大學建立教育實踐基地,促進紡織學科建設。此外,援疆團還透過與新疆纖維檢驗局展開合作,不斷最佳化新疆機採棉的品質。

在海外生活18年,讓家人代交黨費18年!邱夷平:援疆十年,帶學生一起傳播夢想!

“援疆團團魂”,亦師亦父

如今,雖已年過六旬,但邱夷平仍然奔走在援疆一線。

多位援疆團團長回憶,這些年,邱夷平總是和學生一同搭火車、換汽車,一同翻越天山。暑期調研,援疆團一百多名團員分佈在新疆多個地州,其中的協調、排程都離不開“援疆團團魂”邱夷平,每支小分隊他都會親自去探望。

“當時我們跑了9個地方,路上花了162小時,合計12902.6公里,這個距離超過了紅軍長征。”援疆團第六期團長劉凡茜子感慨,作為年輕人,有時自己都會感覺吃不消,但邱老師步子總是邁得飛快,常常要小跑才能跟得上。

在學生心目中,邱夷平亦師亦父。畢業多年,王倩楠已為人母,但提起邱夷平,她一度哽咽。2013年援疆結束後,沒有買到回老家車票的王倩楠和幾位團員只得回宿舍過暑假。彼時,學生宿舍沒有空調,幾人計劃去校體育館打地鋪乘涼。聽聞這一情況,邱夷平馬上找到了王倩楠,遞給她家中的鑰匙,並囑託道:“我和林老師(邱夷平的太太林旭)正好這幾天要出門,你們覺得熱,就住到我家裡來。”看著手中的鑰匙,王倩楠的鼻子一陣酸楚。雖然最後她婉拒了老師的邀請,但恩師真誠的目光卻令她難忘。“邱老師就像父親,即使我已畢業多年,但遇到困惑請教他,他總是不吝賜教”。

最近,邱夷平又有新進展:在B站上成為一名新晉UP主。截至記者發稿時,他在B站釋出的影片“碩士生面試如何準備”已獲得超過46萬播放量,短短十天就收穫了2.1萬粉絲。

已過花甲之年的邱夷平,心裡想的最多的仍是學生。教育興則國家興,今年的95後、00後,都是未來的國之棟樑。每每想到這裡,他總感覺肩上挑著重擔,一絲不得懈怠。

在海外生活的18年,讓家人代交了18年黨費

“為老百姓做點實事,為國家排憂解難。”這份腳踏實地的“孺子牛”精神,邱夷平直言,正是受到父母言傳身教的影響。邱夷平的父母都是老黨員。“工作永遠是第一位的,為國家做好工作就是對長輩最大的孝順。”這是父母常唸叨的一句話,也早就刻在了他的心裡。

上世紀80年代,邱夷平和太太林旭出國求學。在海外生活的18年裡,邱夷平始終沒有忘記自己是一名共產黨員,讓家人代交了18年的黨費。在事業蒸蒸日上之時,他毅然選擇回國任教。原因正是父母時時掛在嘴邊的那句話:“一定要回國,為祖國服務!”

邱夷平記得很清楚,自己的母親1944年入黨,即便在管理崗位上工作多年,但直到離休前也沒有給自己提過一次薪。上級部門有一次專門為她下撥過一個提工資的名額,也被她“利用職權”,讓給了下級。“母親總是將好處讓給別人,在榮譽面前讓得遠遠的。”他記得,母親離休時,不少人來送別。母親一句“看起來我什麼也沒得到,但我什麼都得到了”,深深烙印在邱夷平的腦海中,成為他為人處世的重要精神養料。

“大學之大,正在於文明學生之精神,教會他們學以致用,培養學生的愛國情、報國志。”邱夷平說,眼下自己最大的心願是培養更多“後浪”。“一個人的力量總是有限,只有培養出更多人才,才能將自己的能力指數級般地放大。”

人物小傳

邱夷平,1955年7月出生,1981年加入中國共產黨,現為東華大學紡織學院特聘教授,曾任紡織學院院長。他放棄國外優越工作生活條件,毅然投身祖國紡織教育事業。他是萬里援疆傾心育人的實踐者,連續10年先後帶領700餘名學生及青年教師、輔導員參加援疆實踐,培訓新疆紡織產業員工逾兩萬人,並積極參與“一帶一路”沿線國家援建工作。曾獲上海市歸僑僑眷先進個人、上海市華僑華人專業人士“傑出創業獎”等榮譽稱號。

作者:吳金嬌

編輯:王星

責任編輯:樊麗萍

*文匯獨家稿件,轉載請註明出處。圖:受訪者提供

版權宣告:本文源自 網路, 於,由 楠木軒 整理釋出,共 2793 字。

轉載請註明: 在海外生活18年,讓家人代交黨費18年!邱夷平:援疆十年,帶學生一起傳播夢想! - 楠木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