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你是崇禎,要怎麼才能挽救明朝呢
崇禎最大的毛病就是愛折騰,能力不行還愛瞎指揮的人最可怕,他乖乖地躲後宮醉生夢死就是對大明朝最大的挽救!
朱由檢是明朝在北京的最後一位皇帝,這是一位極其能折騰的主,可以說明朝就是在他手裡葬送的。
當然很多人會說明亡於萬曆,雖然說萬曆也不是啥好鳥,但是要這麼說明顯不合適,真正瞭解明末歷史的人,是知道崇禎年間,明朝有幾次自救的機會的,但是他總是選了最差的那個。
大家都有自己對一段歷史的看法和想法,我來說說對崇禎的看法和如何自救辦法!
最消極的辦法,狗命要緊,其他靠邊站
如果說,要想保住自己的性命,那麼崇禎的選擇就很多了。最差的一種就跟他哥朱由檢一樣,就關在紫禁城吃喝玩樂,到崇禎十七年的時候,李自成肯定進不了北京,自己爽了,管他身後刀山火海。
如果覺得北京不安全,還可以跑到舊都南京,這樣鴨血粉絲湯、秦淮有美女,多快活,多逍遙啊!後金過不來,流民進不來,餘生醉生夢死,絕對是沒啥問題的!
一條毒計,守住半壁江山
如果崇禎還是想折騰,顯示一下自己的存在感,首先看看自己的錢袋子,要是寬裕的話,好好把中原的災害解決一下,把農民起義安撫下去,別在鬧事了,遼餉啥的該停就停了。
要是真的被李自成等別有用心的野心家利用,農民起義軍發展到崇禎十四年那樣一發不可收拾的程度了。
也別捨不得,該放棄的還是得放棄。但是在遷都走之前,必須得來點絕戶計,別說這計策毒,明朝可是實用主義至上的,隆慶年間為了對付蒙古,下了條燒草令,可蒙古人氣慘了,最近被迫求和。
大明朝廷整體南遷,南遷的時候,要堅壁清野,把北直隸、山東等地的百姓人口,全部遷到淮河以南,在淮河構築防線,嚴防死守,封鎖一切商隊人口流動。
這些動作做完後,以水師海船、商船,從遼東撤軍,將北方交給農民軍,死守襄陽到淮河一線的防線。把北方交給滿清和農民軍,讓他們狗咬狗去,看看是土匪厲害,還是強盜牛逼,等他們打完再說。
這樣一來,不管是農民軍消耗滿清,還是滿清消耗了農民軍的實力,總歸是一死一傷。然後養精蓄銳的明軍,發起第二次北伐戰爭,一舉蕩平北方。當然領兵將領必須可信可靠哈,盧象升、孫傳庭可以,吳三桂、祖大壽這些二五仔就算了。
工商業已經成為明朝創造財富的主體,財政收入必須從工商業收取
大明王朝發展到崇禎時期,已經面臨嚴重的社會問題,這是以地主階層為統治階級的社會形態所必然引發的問題,土地兼併,社會矛盾尖銳。
兩千年的迴圈,不過是一個新興的強權政府崛起取代另一個腐朽的王朝,殺光上一個王朝的既得利益者,建立一個新的利益群體。然後再腐化,再被殺光,如此重複下去。
其實說句實話,明朝的統治階層的腐化,要遠遠超過此前的任何一個朝代。這個問題主要是朱元璋的問題,制定的官制、俸祿、衛所制的時代倒退引起的。
基本上明朝立國不到百年時間,這一套制度和統治基礎就完全崩壞了。正統年間,朝廷就接到了衛所的土地制度已經崩壞到不足二三成的奏報,恐怕天下的田畝制度也好不到哪裡去吧。
那為什麼這樣腐敗的政府,還能繼續存在近二百年呢?主要還是因為明朝的工商業逐漸繁榮起來,消耗了大量的人口,才保證了社會的穩定。
明朝中後期,在江南甚至出現老百姓不願種地,逃離土地的現象。同時經濟作物的種植逐漸普遍起來,甚至一些地方放棄種糧。在以江南為核心的東亞、東南亞地區,生絲的需求量甚至超過白銀,生絲可以當錢用的情況都時有出現!
這些都說明,工商業已經成為社會極為重要的一個組成部分,創造的財富遠遠超過農業了。所以崇禎如果要挽救明朝,必須認清這個現實。朝廷財賦的大頭應該逐漸向工商業轉變,而不是總盯著農民的一畝三分地。
力圖改制,圖強變法,澄清宇內,再造大明山河
明朝滅亡,主要原因就是經濟的崩潰,導致朝廷的連年虧空和赤字,皇帝修幾個宮殿就把國庫修空了。蘇浙的富商、官僚,修了多少園子,也沒見他們上街要飯去!
明朝從正德朱厚照開始,就想從富商身上刮銀子,最後無疑都失敗了。為什麼呢?因為地主官僚階層和商賈階層是一體,官僚為商業提供保護傘,獲取生意的一部分或者大頭。所以皇帝想收商稅,這不是搶官僚們的銀子嗎,他們必然拼死拼活地要反對。
崇禎如果想收商稅的話,有兩種辦法,一個就是他爺爺萬曆、老哥天啟用的辦法,派太監去強徵,這個魏忠賢魏公公可是一把好手。另一個就是想方設法,將官僚階層和商人階層給割裂開來。
對於崇禎來說,這兩種辦法其實是需要同時使用的,因為大明朝眼下就窮得當褲頭了。這樣的話,第一手是派出魏忠賢下江南進行定點清除目標,比如復社諸位君子,就都不要放過了,該殺的殺,該抄家的抄家,這趟活計下來,夠大明朝廷吃十來年了。
第二步就是割裂商賈和官僚,作為現代人,我們有很多的借鑑經驗,比如英國的重商主義、滿清的扶持皇商,都是可以採用的措施。
最重要的一步是,將商人吸納進入朝廷和官場,給他們權力,讓他們真正能為自己說話,那麼官商勾結的同盟關係就能夠大破。大明朝的財政危機就可以迎刃而解啦!
編練新軍,改革軍隊的指揮和管理方法,提升軍隊協調作戰能力
說句實話,明朝就是到滅亡的前夕,明軍的戰鬥力也是依然線上的,並不是說明軍就沒有低谷期,但明軍總能以最快的速度恢復戰鬥力。
明末戰亂,明軍老吃敗仗的原因,基本都集中在將領和指揮系統的問題,協調作戰能力極其地差。薩爾滸之戰,兩軍會合時間沒碰上,杜松輕敵冒進,被努爾哈赤各個擊破。
渾河之戰,遼軍袖手旁觀,主動逃跑,丟下白桿兵和戚家軍與皇太極血戰,更可氣的上,兩軍還一個一個上,清兵損失慘重、久戰不下,最後用炮火才全殲明軍。
這一次次的戰例,都展示著流淌著漢家血脈的明軍將士的強大戰力,但是因為缺乏一個統一協調的大腦,最終留下了悔恨的血淚。
所以崇禎必須一方面要收回軍隊的指揮權,收回各方兵馬指揮權,由盧象升來統領整編,協同訓練,配合作戰,便宜行事,三品以下文官、二品以下武官有先斬後奏之權!
另一方面,編練新軍,以孫傳庭為總督,以戚金為總兵,按戚家軍訓練之法,訓練十萬新軍。同時下撥三十萬兩白銀,犒勞告慰此前戰死的戚家軍將士。
以上,是我的一點見解和思考,兩種解決明末崇禎的危局的想法。當然,簡單的一點思路,如果細細推敲,肯定有很多漏洞,權當博君一笑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