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1644年,隨著李自成率領的農民軍進入北京,已經存在了276年的明王朝,正式宣佈滅亡。
而作為明朝最後一任皇帝的崇禎皇帝,在李自成入城之後,也自縊於景山之上,成了歷史上最令人扼腕嘆息的亡國皇帝之一。
但是,今天我們去北京的明十三陵參觀的時候,卻能看到一座屬於崇禎皇帝的明思陵。雖然比起其他明朝皇帝的帝陵來說,要小了很多,但確實是有崇禎皇帝的帝陵存在的。
所以,很多朋友就很容易產生一個疑問:作為亡國之君的崇禎皇帝,是怎麼葬入皇陵的呢?
其實,崇禎皇帝的埋葬,得分成三個階段來說。
首先是入殯。
崇禎皇帝自縊於景山之上,同時李自成率軍入城。史書記載,李自成入城後,派人找到了崇禎皇帝的屍體,停屍於東華門內側。因為崇禎皇帝死的太過倉促,直到第二天才找到合適的棺材。
最終,李自成以紅漆棺殯崇禎帝,以黝漆棺殯周皇后。兩人入殯的時候,所穿衣物皆是以皇帝皇后的規制來進行的。可以說,在入殯這件事上,是由李自成來完成,而且非常尊重崇禎皇帝。
但是,在停靈期間,發生了非常令人心寒的一幕。
當時明王朝滅亡的時候,崇禎皇帝自縊而死,但當時北京城內的大臣們,卻幾乎完好無損。在崇禎皇帝停靈期間,這些原本立於君側的明朝大臣,前來祭拜的人竟然寥寥無幾。
按照李自成的意思,雖然崇禎皇帝已經殯天,但還是要按照天子禮儀,完成身後事的。然而可惜的是,熟悉明末歷史的朋友應該都知道,李自成雖然打下了北京城,但當時李自成實在也沒機會去替崇禎皇帝風風光光搞一個下葬的儀式。因為當時他面對的,是山海關外隨時可能打進來的後金軍隊,還有風雨飄搖的中原局勢。
所以,李自成只能下令,讓昌平地方官趙一桂,負責崇禎皇帝的下葬一事。
崇禎皇帝的下葬,可謂是寒酸至極。
因為崇禎皇帝登基的時候,明朝已經是風雨飄搖。當時明朝最大的一個問題,就是財政極其拮据。內有天災為禍,又有流民作亂,再加上北方的後金虎視眈眈,所以崇禎皇帝也實在是拿不出銀子,去給自己修一個像樣的陵寢。
而且,崇禎皇帝一直也覺得自己年富力強,還沒到修陵寢的時候。再加上當時的崇禎皇帝,本就不想葬於之前幾位明朝皇帝入葬的天壽山,而想葬於旁邊的馬蘭峪。這樣一來,一旦修陵寢的話,肯定會花費更多的銀子。因此,崇禎皇帝修陵寢一事,也就一直這樣耽擱了下來。
直到李自成打進北京,崇禎皇帝上吊自盡,陵寢依然還是沒有影的事情。
對於這種情況,李自成當時其實也很為難。畢竟,他已經承諾了要厚葬崇禎皇帝,但又不可能拿大量的銀子去給崇禎皇帝修陵寢。所以最終,李自成只能下令,將當年崇禎皇帝的田貴妃的陵墓開啟,然後將崇禎皇帝和周皇后葬進去。
這也是為什麼,今天我們看到的明思陵,會比其他明代皇陵都小的原因。因為思陵原本就不是一座皇陵,而是一座貴妃陵。
非但陵墓沒有,銀子也沒有。
當時李自成把崇禎皇帝下葬的任務,交給了昌平地方官趙一桂。但是當時剛剛經過戰亂的昌平,手裡也拿不出錢來。最後實在沒法子,趙一桂只能找當地的鄉紳募捐,最後大概募捐到230兩銀子,用這筆銀子給崇禎皇帝下葬。
是的,沒看錯,是230兩銀子。
相比歷代明朝先帝,崇禎皇帝既沒有自己的陵墓,下葬的時候更是隻花了二百多兩銀子,而且這銀子還是募捐來的!
整個中國歷史上,大概沒有比崇禎皇帝下葬更寒酸的帝王了。
下葬之後,照理來說,崇禎皇帝的身後事也就算辦完了。但在歷史上,隨著李自成在山海關大戰當中失敗,清軍入主中原。崇禎皇帝的身後事,再次出現了一些轉折。
這就是第三個階段,重修。
因為清軍當時剛入關的時候,其實是打著替崇禎皇帝報仇,替明朝清理匪患的旗號。所以,清朝當時對於崇禎皇帝,還是相當尊重的。當時順治特遣工部,將崇禎陵寢修建香殿三間,群牆一週。也就是說,明思陵的地上建築,大多是後來清朝給修的。後來歷經康熙、雍正、乾隆三朝,對明思陵又不斷進行修繕。可以說,崇禎皇帝死後的榮耀,是清朝皇帝給的。
當然,清朝皇帝這麼做,絕不是發善心什麼的。只不過是當時滿人要實行異族統治,必須籠絡住大量漢人的人心。為崇禎皇帝修陵,恰好可以達到這一目的而已。
至此,崇禎皇帝的下葬過程,徹底結束。
當然,要說徹底結束,好像也不太正確。因為自乾隆年間之後,崇禎皇帝也就在地底下消停了一百多年,就到了民國。民國時期,軍閥混戰,盜墓的行為更是極為猖獗。崇禎皇帝的這座明思陵,很快就被盜墓者盯上。思陵的地宮,至少兩次被當地土匪盜掘。崇禎皇帝的屍骨,也早就不知道哪裡去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