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時候沒買一個玩具,孩子也能玩的很開心,我是如何做到的?”

“小時候沒買一個玩具,孩子也能玩的很開心,我是如何做到的?”

孩子們必須要有玩具嗎?沒有玩具就不能愉快玩耍嗎?

本文作者在她的大女兒小的時候沒有買一個玩具給女兒,對於孩子“玩耍不必拘泥於買玩具”,她有哪些秘笈分享給我們呢?看看今天的分享。

本文根據21世紀教育研究院教育創新研究中心主任馬志娟在“對話薇薇安·佩利:遊戲是孩子的功課”新書分享會上的發言整理,載自禹田文化(ID:yutianwenhua)。

我的兩個孩子,當她們一起的時候,最喜歡玩的不是玩具,甚至不是看動畫片,而是純粹的瞎玩,想到哪兒是哪兒,一個人發起,另外一個人馬上就能跟上。

他們不大需要一本正經的商量,卻能快速地轉換角色、切換場景。

我的大女兒八歲,小女兒四歲,儘管有時候大的對小的嗤之以鼻,說“那些遊戲都是假的”。但實際上,玩起來的時候,兩人同樣樂在其中。

作為父母,我們總想給孩子提供更好的條件,為此,我們做很多加法,比如,儘可能給孩子買更高階的玩具,選擇更優質的培訓課程。有這些看得見摸得著的東西,我們感到更踏實。

我發現,我們可以給到孩子的最好的東西,其實是真切的理解和接納,而要做到這一點,我們首先要能讀懂孩子的秘密花園。

對父母最直觀的考驗,是當沒有動畫片,沒有手機,沒有遊樂場,沒有任何一個製成玩具,甚至沒有書的情況下,我們能否和孩子消磨一天而不發生任何“災難”?

“小時候沒買一個玩具,孩子也能玩的很開心,我是如何做到的?”

▲馬志娟和她的孩子

在我大女兒小的時候,我沒有給她買過任何一個玩具,首先是自己看不上,我尤其不喜歡電動類的玩具,當然我們也接手了不少親戚的二手玩具。

但更重要的原因是,和她相處的時候,我們倆很少需要藉助製成玩具,大部分的遊戲來源於想象,主要透過口頭表達和表演完成。

在兒童的遊戲世界裡,一個帶有小象角色的遊戲並不需要一個小象玩偶的參與才能完成。

回想起來,我特別享受和女兒一起吃飯的時間。她坐在餐椅上,位置高低剛好與我處於平等對視的視角。她的小餐桌一邊放著她的小碗,一邊放著我的飯碗。餐桌那麼小,“卿卿我我”的世界想去哪都行。

我們一起講述了她今天外出的“奇遇”(其實是日復一日再平常不過的“遛孩子”),我們化身為各種各樣的動物,把大碗小碗的東西吃得一粒不剩,大象伸長鼻子卷一口吃的,小老鼠舔一口;我們也把飯碗裡的食物想象為各種各樣的東西,先吃掉一個小山包,再啃掉一個太陽……

必須承認,這樣的場景到我小女兒的時候,就不復存在了。

因為當小女兒還坐餐椅的時期,我忙得根本沒有時間坐下來和她好好吃一頓飯。如果我坐到她面前,我更關心的是她能不能不要磨蹭,不要挑食。不僅在餐桌上,還在許多和她相處的時間裡,我的懈怠把通往她的秘密花園的大門關上了。

養兒不是日日都能“卿卿我我”,但如果不能走近孩子的內心,就容易淪為日復一日的勞作。

遊戲是通往兒童世界的大門。

“小時候沒買一個玩具,孩子也能玩的很開心,我是如何做到的?”

有一次,我帶著小女兒等大女兒上合唱團的課,一個半小時,時間不長不短,去別的地方怕趕不回來,就地只有一個辦公樓的大堂和外面一個小院子,院子裡種著花花草草,有幾步臺階。你們知道我們那一個半小時是怎麼過的嗎?

她跪坐在花圃邊的石頭上,開始挖土、拔草、撿石頭。剛開始我忍著,不去想她一會兒會出現的髒兮兮的小手,費老大勁也摳不乾淨的黑指甲,畢竟這裡也沒什麼其他可以玩的,我權當她給我一個安靜小憩的機會。但過了一會兒,她說要請我吃飯!

她拿了不同形狀大小的石頭擺了幾個造型,一一介紹她做的大餐:玉米排骨湯、三杯雞、牛肉丸子,這些都是我平時做給她的飯菜。而且,因為她做飯了,她理所當然變成媽媽了!這個“媽媽”很操心,她要我吃這個,吃那個,每一道菜在我品嚐後都問:“味道怎麼樣?打幾分啊。”

“小時候沒買一個玩具,孩子也能玩的很開心,我是如何做到的?”

▲一個人“做飯”的孩子

如果平日問她,最喜歡媽媽做的哪道菜,她不一定能答出來(或者在不同情形下給出一致的答案);如果問她,媽媽是怎樣的人,她也不一定能給出完整答案。但在此時,前面就是一面鏡子,照著我自己。

她接著給姐姐、爸爸、爺爺和奶奶做了稱心的飯菜,我在旁邊跟她商量,誰喜歡吃什麼口味的菜。令我意想不到的是,她說要給她的小被子做飯(她從小用到大的一個抱被),她還會說要給她幼兒園的好朋友做飯。

在這個過家家的遊戲中,我一直配合她做女兒。但到後面,“女兒”開始不配合了,有點鬧情緒,不管媽媽做的飯菜做得怎麼樣,都說“我不要吃”或者“我吃飽了”。

最後,她主動提出結束遊戲:“嗯,好啦,我現在不要做媽媽了,我要做回女兒。”

大家應該也發現了,當孩子自己發起一個遊戲的時候,每一分每一秒都很輕鬆。有時候帶孩子很累,是因為我們擰著來,大人想要孩子往東,孩子要往西。

我們常聽到父母擔心孩子的專注力不好,但遊戲中的孩子,專注力一點兒問題都沒有。

孩子無法用成人我問你答的方式來表達她的喜好和感受,如果我們試圖給一個幾歲的孩子講大道理,由此達到教育的目的,也往往事倍功半。但她們在遊戲裡毫無防備地重現了她們眼裡的生活,她們也可以安全地在遊戲裡代入他人的視角,體驗冒險,試驗錯誤。

教育可能發生的前提是,我們能進入這個遊戲世界,按照這裡的規則行事,心甘情願承認孩子在遊戲王國的主權。

舉我們所熟知的躲貓貓為例,你會發現,如果我們很快就找到孩子,或者很快被找到,這個遊戲就玩不下去了。

“小時候沒買一個玩具,孩子也能玩的很開心,我是如何做到的?”

一個能讓兒童嘗試掌控和主導的世界,對她們而言非常重要。我們現在談論的一些很好聽的詞,比如培養孩子的想象力、溝通能力、交往能力等,並不一定要發生在大人精心設計組織的場景裡。

幼兒園老師會說,我們在幼兒園也玩遊戲啊,但其實這是兩種完全不同的遊戲。一種是老師主導的遊戲,要讓二三十個孩子聽懂、聽從指令有秩序地玩,其實不容易。

基於對兒童的深度觀察和理解,允許孩子自主發起遊戲,說實話也不容易,因為這些遊戲可能沒有先行計劃,過程缺乏組織。什麼時候開始,什麼時候結束,誰能參與,規則是什麼,都是即時生成的。

但我想,後者並不會因為是兒童自發,並非老師引導而減弱其教育意義。這反而是一個更深層次、更有難度、更高境界的做法。

作為教育者,要學習和反思的是,我們如何能創造合適的場域讓這些遊戲可以發生,並且在它發生的時候,帶著敬畏去傾聽、去理解,並在適當的時候,參與其中。

我相信,不管是家長還是老師,讓我們反觀自己在生活中和孩子相處的一些細節和場景;它會讓我們看到,好的親子關係不一定使多大力氣做加法,很有可能首先是減去障眼物,回到兒童世界本身。

我感受到,孩子年齡越大,遊戲的魔力似乎越在減弱,因為孩子越大,對社會規則的認知越強,更傾向於用一種別人對他的期望或者他認為的一種社會規則去交往、表達,內化他自己的認知,慢慢地,孩子自己也無法回去他曾經信手拈來的遊戲世界。而我們作為父母,也要隨之調適和他們相處的方式。

做父母,真是一輩子的修行。

我們是成年人,是把孩子帶到這個世界來的人,但我們並不因此就擁有對孩子武斷裁決的權力。

相反,我們需要常常躬身自察,在秘密花園裡尋找滋養我們的靈感,才能倖免成為“禍害父母”。

“小時候沒買一個玩具,孩子也能玩的很開心,我是如何做到的?”

本文作者:馬志娟

21世紀教育研究院

教育創新研究中心主任

— End —

給孩子最健康的玩耍環境,

讓孩子真正成為孩子!

特別邀請遠斌老師帶來為期28天的兒童玩耍課:玩出孩子的天賦人生 | 遊戲與玩耍 · 28天兒童觀察營,教你那些最適合孩子發展的玩耍方式。主要內容如下:

玩耍課程大綱

1、玩對人的一生的發展的價值和意義

2、不同年齡不同性別兒童玩耍的特點

3、自由玩耍和引導遊戲的區別

4、遊戲的種類及電子遊戲對兒童的影響

5、怎樣安排好玩耍的節奏?

6、如何帶領孩子一起體驗戶外空間?

7、如何在室內營造兒童的玩耍空間?

8、帶領孩子體驗不同的自然元素

9、玩具的選擇、製作、整理和照顧

10、多個兒童一起玩耍的注意事項

11、成人如何陪伴孩子玩耍?

12、適合不同年齡孩子的親子游戲

13、如何透過遊戲學習數學、語文、英語?

14、如何用遊戲解決兒童間的衝突?

15、如何用遊戲改善親子關係?

16、一個親子小遊戲緩解孩子分離焦慮

備註:分享過程中將充分結合參與學員的實際情況做調整

把玩耍融入生活,在玩的過程中,透過“兒童觀察”,觀察孩子的反應和情況,成為孩子成長顧問。

版權宣告:本文源自 網路, 於,由 楠木軒 整理釋出,共 3295 字。

轉載請註明: “小時候沒買一個玩具,孩子也能玩的很開心,我是如何做到的?” - 楠木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