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商隱《詠史》:歷覽前賢國與家,成由勤儉破由奢

大家好,我們的搞笑飛哥裁縫鋪又來了,今天起我們一起來分享歷史知識,也許你可以得到意想不到的收穫哦。
作者:平兒。我不是《紅樓夢》裡的平兒,我是聊歷史的平兒。個人公眾號:平兒聊歷史。
對於李商隱,大部分人對他的印象還停留在愛情詩,什麼"相見時難別亦難",什麼"此情可待成追憶",什麼"心有靈犀一點通"……
李商隱《詠史》:歷覽前賢國與家,成由勤儉破由奢
但是,其實他也創作了很多詠史詩,也關心著家國的興衰榮辱,其中最著名的應當是七絕《賈生》了,"可憐夜半虛前席,不問蒼生問鬼神",賈誼跟漢文帝秉燭夜談,但是漢文帝根本不問百姓民生,只是跟他聊一些鬼神祭祀之事,可憐賈誼滿腹的治國之策得不到漢文帝的用心傾聽與理解。
(注:其實"最"這個字現在很敏感,不能隨便用,我也沒有在任何權威文章中看到,李商隱最著名的詠史詩是《賈生》,但是,我還是讀過不少古詩詞的,感覺李商隱的這首《賈生》確實是他詠史詩中的佳作,且名句"可憐夜半虛前席,不問蒼生問鬼神"也算是他詠史詩中流傳最廣的了,因此,《賈生》就是我心目中李商隱最著名的詠史詩。)
此外,他的詠史詩還有《隋宮》"地下若逢陳後主,豈宜重問後庭花",《北齊二首》"晉陽已陷休回顧,更請君王獵一圍",《籌筆驛》"管樂有才原不忝,關張無命欲何如"……
今天,我們就一起來看看他的《詠史二首·其二》,因為這首詩的第一句"歷覽前賢國與家,成由勤儉破由奢"讀起來還挺順口的,跟韓愈的名句"業精於勤,荒於嬉;行成於思,毀於隨"句式感覺挺像,成功引起了我的興趣。
李商隱《詠史》:歷覽前賢國與家,成由勤儉破由奢
"歷覽前賢國與家,成由勤儉破由奢"——縱觀之前賢明的朝代,都是成功於勤儉,破敗於奢靡。
這句話是本詩的總覽,接下來,李商隱一一舉例,用歷史上的事件,來證明這句話中的道理。
"何須琥珀方為枕,豈得真珠始是車"——哪裡一定要琥珀做的枕頭才能睡,一定要珍珠裝飾的車子才能乘坐呢?
頷聯用了兩個歷史典故,前半句涉及的歷史人物是南朝宋武帝劉裕,後半句涉及的歷史人物是春秋五霸之一的齊桓公。
劉裕的小名叫寄奴,沒錯,就是辛棄疾名篇《永遇樂·江口北固亭懷古》"人道寄奴曾住"裡的那個"寄奴"。
《南史·本紀·卷一》就是寫的劉裕的傳記,其中記載了這樣一件事:"寧州嘗獻虎魄枕,光色甚麗,價盈百金。時將北伐,以虎魄療金創,上大悅,命碎分賜諸將。"這句話中的"虎魄枕"就是"琥珀枕","上"是"皇上、皇帝"的意思,指劉裕,他把琥珀枕打碎,用來為將士療傷,而不是用來供自己使用享受。
李商隱《詠史》:歷覽前賢國與家,成由勤儉破由奢
瞭解這段歷史後,"何須琥珀方為枕"的內涵就很好理解了,李商隱很認同劉裕的這種做法,在生活上勤儉,將資源都用在對於朝廷重要的事上面,比如軍事,比如人才。
齊桓公同樣認為人才更加重要,他覺得車輛上有大珍珠沒有什麼了不起,真正的珍寶是自己身邊的人才。我想,齊桓公身邊最重要的人才,應該就是一代名相管仲吧,連諸葛亮都拿管仲自比。
李商隱《詠史》:歷覽前賢國與家,成由勤儉破由奢
"遠去不逢青海馬,力窮難拔蜀山蛇"——想要遠去卻沒遇到駿馬,力氣窮盡難以拔出蜀山蛇。
李商隱《詠史》:歷覽前賢國與家,成由勤儉破由奢
從《隋書》的記載可以看出,青海馬能日行千里,是難得的良馬。韓愈的名篇《馬說》中也有"千里馬常有,而伯樂不常有"之句,可見,好馬經常用來比喻人才。因此,李商隱這裡的"青海馬"應該也是指人才。
李商隱《詠史》:歷覽前賢國與家,成由勤儉破由奢
從這段記載來看,"蜀山蛇"指的是敵人,"拔蜀山蛇"也就是打敗敵人。
有了這番分析,頸聯就很好理解了。李商隱表面詠史,實則懷今,唐文宗像頷聯裡說的那樣勤儉惜才、勵精圖治,奈何時運不濟,最終還是隻能像頸聯裡說的那樣,無可奈何,宦官奪權,文宗想要奪回政權卻以失敗告終,最後自己也鬱鬱而終。這樣看來的話,蜀山蛇可能就是指的當時的宦官勢力吧。
"幾人曾預南薰曲,終古蒼梧哭翠華"——幾個人曾經聽過舜帝的《南風歌》,一唱而天下太平,最後還是隻有舜帝墳冢前的蒼梧樹,對著皇帝儀仗哭泣。
尾聯的意思就是堯舜之治如今已不再,恐怕天下將亂,對此,李商隱應該是十分痛心的。
李商隱《詠史》:歷覽前賢國與家,成由勤儉破由奢
這首詩跟李商隱最著名的朦朧柔婉的詩風不像,而且用典特別多,如果不是知道是李商隱寫的,我還以為是辛棄疾的作品呢(辛棄疾是個用典高手,往往一篇詞作中包含很多歷史典故,我的老粉應該都懂的)。
看來,人都是多面的呢。
希望讀完本詩後,大家對李商隱的認識不再那麼單一,他不是隻會寫愛情。
本文配圖來源於網路,如果侵權,請聯絡我刪除。
喜歡的小朋友一定要多多說說自己的意見,我們一起來討論,分享自己的觀點,說的不對的也要指出來

版權宣告:本文源自 網路, 於,由 楠木軒 整理釋出,共 1755 字。

轉載請註明: 李商隱《詠史》:歷覽前賢國與家,成由勤儉破由奢 - 楠木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