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是以往不敢想象的一幕。
“你還有化學專業的師兄師弟想轉型做VC嗎?”吳迪最近經常被HR同事追問著。
吳迪去年剛入職一家上海20人左右的VC機構,專注於新能源、新材料方向。2010年,他本科讀於國內某知名211大學化學專業,畢業後進入一家顯示材料上市公司擔任工程師。在車間呆了3年,薪資一直沒有太大的變動,感覺職業前景有限,吳迪索性離職重新考了母校研究生。
2021年,吳迪畢業後四處投遞簡歷。彼時恰逢“雙碳政策”提出,國內VC/PE機構紛紛組建團隊投新能源賽道。由於專業背景對口及工作經驗優勢,他成功入職目前這家VC機構擔任投資經理,所在的新能源團隊依然缺人。“坦白說,我從來都不敢想象有一天自己會從事風投,畢竟專業背景相差太大了。”吳迪感嘆。
這並非個例。隨著新能源火爆,曾經被視為“天坑專業”的化學也開始火了,VC/PE機構點名高薪招化學博士、材料博士。“我們新進的投資人基本上都是海外藤校理科海歸,專業包括化學、材料、能源等等。”某頭部本土創投合夥人坦言,現在新能源賽道競爭激烈,但門檻不低,專業對口的候選人才可能有望撬動他們的校友圈資源。
新能源火了
VC/PE爭搶化學博士,月薪80K
每逢高考選專業,“生化環材,四大天坑”的說法就不絕於耳。在大家的印象中,化學專業本科畢業生往往難以找到對口工作,而且工資低,工作環境差。
畢業於北京一所985院校應用化學專業的肖旭,就是因為所學專業可選擇的崗位特別少、薪資還很低,最後選擇回到老家當了一名中學老師。現實很殘酷:以往很長一段時間內,同樣的碩士畢業生,計算機專業畢業後就可以拿到20k/月,而化學專業每個月卻拿不到10k。
“化學專業投入週期長,產出低,要在實驗室耗很久,可能頭髮熬白了也不一定有成果。”宋雪告訴投資界。她曾在國內知名211高校攻讀博士,後來因為壓力太大而退學。後來,宋雪透過自學Java在杭州找到了一份程式設計師的工作,薪資待遇還不錯。
曾幾何時,化學專業學生要進入VC圈十分罕見。2019年,知乎有這樣一個帖子:“本人海外化學類博士畢業,還考過CFA、FRM等相關證書,去國內小型VC做投資經理合適嗎?”然而底下得到的回答絕大多數是——不合適。雖然這位網友的最終歸屬不得而知,但可以看出:對於當時的化學生來說,轉行做VC並不是一個好的選擇。
然而到了2022年,這一切正在發生了微妙變化——一方面,移動網際網路神話遠去,網際網路大廠普遍進入“畢業”時代,裁員大刀懸在頭頂;另一方面,隨著新能源和合成生物等科技賽道火爆,昔日“天坑”專業的學生反而逆襲了。
“從2020年以來,我們部門新進的同事幾乎清一色都是材料、化學專業出身,相關主管明確要求在招聘時,類似研發、測試這種崗位基本只招上述專業學生。”就職於某電池獨角獸的劉偉透露,2021年學院有近300名畢業,其中超過50人去了寧德時代和比亞迪。
眼下,新能源電池廠商搶人甚為瘋狂。第三方職位搜尋引擎職友集資料顯示,新能源行業已成為“生化環材”專業學子就業的重要方向——部分生物類、環境類細分專業前往新能源行業的比例在20%以上(行業分佈佔比前三);而化學類、材料類成為了最熱門專業,基本在30%以上;其中材料化學、新能源材料、粉體材料科學與工程、能源化學專業比例在40%以上,遠超排名第二的行業。
此前,華為曾釋出公告,將提供5倍薪酬,面向全球招募在數學、計算機、物理、材料、晶片、智慧製造、化學等領域有特別建樹,並有志成為技術領軍人物的天才少年。
就連VC/PE也下場爭搶化學系學生。從2021年下半年開始,各大投資機構紛紛大舉招聘新能源投資經理/總監。投資界獲悉,北京一家知名VC機構,今年組建了一個新能源投資團隊,竟然整個Team都是化學博士。
不久前,國內某知名VC機構委託獵頭尋找多位新能源投資總監,base上海,並且開出誘人的待遇:薪資範圍50k-80k,22薪。至於候選人的條件,不但明確要求招聘化學專業學生,還需要候選人熟悉電化學領域(電化學電池/燃料電池)。
“這兩年新能源以及新材料投資很火爆,投資機構都會要求候選人要有化學、材料相關學科背景。”一位來自上海的獵頭告訴投資界,目前一個兼具化學和產業背景的候選人可能有十幾家獵頭同時搶,競爭激烈。
這是以往不敢想象的一幕。
網際網路時代遠去
化學創始人開始攻佔富豪榜
回望過去20年,中國網際網路湧現了無數富豪新貴,現在江湖變了。
我們從2020年的富豪榜開始講起。這一年,孫飄揚家族打破了原有富豪榜格局。在那年富豪榜的前二十名中,馬化騰、丁磊、黃崢、張一鳴等企業家大多是計算機相關專業,但位於第11名鍾慧娟和第17名的孫飄揚卻是兩名化學專業的創始人。
其中,孫飄揚本科就讀於中國藥科大學藥物化學專業,碩士就讀於南京大學有機化學專業;妻子鍾慧娟畢業於江蘇師範大學化學專業,還曾是一位中學化學老師。他們二人各自執掌一家醫藥上市公司——恆瑞醫藥和翰森製藥。
隨後,寧德時代掌舵人曾毓群強勢崛起,我們目睹著網際網路時代漸漸遠去,新能源造富時代正在來臨。梳理2021年福布斯中國內地富豪榜,可以看到此次共有32位來自新能源行業的大佬入選,財富值共計8057億元,占上榜者總財富值的8.45%。而在這一波新造富浪潮中,冒出了不少化學專業出身的創業者。
譬如贛鋒鋰業集團董事長李良彬。1988年,李良彬從宜春學院化學專業畢業,分配到江西鋰廠科研所成為一名技術員。1997年,李良彬帶著四個志同道合的同事一同離職,在江西省河下鎮建立了第一條10噸的金屬鋰生產線。因經營理念不合,李良彬創立的贛鋒金屬鋰廠瀕臨倒閉,於是他獨自買下工廠,開始負債經營。
2000年,李良彬與贛鋒金屬鋰廠簽訂資產轉讓協議,公司更名為贛鋒鋰業。用了7年時間,贛鋒鋰業才回到正軌——2007年,贛鋒鋰業銷售收入達到2個億,淨利潤4000多萬元;2010年,贛鋒鋰業成功登陸深交所,並於2018年在香港上市。時至今日,贛鋒鋰業已直接或間接掌握18項鋰源,成為新一代“鋰王”,2021年,李良彬以422億元財富入選《2021福布斯中國內地富豪榜》排名第93位,成為江西首富。
還有浙江富陽的新首富、天賜材料董事長——徐金富。1964年出生,徐金富本科就讀於杭州大學化學系,並獲得中國科學院化學專業碩士研究生學歷。2000年,他創立了天賜材料,靠著賣洗髮水、沐浴露等個人生活護理用品的材料起家。而後,化學背景出身的徐金富敏銳察覺到鋰電池行業的商機,開始涉足鋰電池電解液的研發和生產領域。
2011年,天賜材料成功自產了鋰電池電解液的靈魂材料——六氟磷酸鋰,為後續發展打下了基礎。2014年,天賜材料在深交所掛牌上市,當時市值僅數十億。隨著“六氟磷酸鋰”價格走高,天賜材料地位也水漲船高,最新市值超1100億。根據今年5月釋出的《2022新財富500富人榜》,徐金富憑藉402.2億元的財富,位列榜單第99位,排名浙江杭州富陽地區富豪榜第一位。
表面看起來,這些人只是千千萬萬的化學畢業生中的典型案例,但我們可以從他們的故事一窺時代的變遷——在網際網路時代,計算機專業出身的創始人層出不窮;如今,中國產業鉅變,更多其他學科背景的人登上歷史舞臺。
從新能源到合成生物
今年,VC追著投化學學霸
“我們現在追著投化學學霸。”雖然這是一位VC朋友的調侃,但並不算誇張。
成立超90年的清華大學化學系是國內學術水平最高的化學系之一,畢業生分佈在化工、生物、醫藥、材料、環境、能源、資訊等各個行業;而南開大學的化學系畢業生,則活躍在生物醫藥領域,如君聖泰創始人兼CEO劉利平、君聖泰創始人兼CEO劉利平、藥坦藥物創始人劉學軍、來凱醫藥創始人、CEO呂向.....他們在各自領域獨領風騷。
還有北大化學系注重與生命和材料等學科交叉融合,中國科技大學化學專業在國際學術界頗具影響力,尤其在單分子化學物理、奈米材料科學等交叉前沿學科領域取得了重大原創性成果;而1946年成立的蘭州大學化學系曾是我國最強化學系,在有機化學方向走出數位兩院院士……
不久前,騰訊去崑山投了一個光伏專案——協鑫光電。而協鑫光電的三位創始人範斌、田清勇、白華,都來自清華⼤學化學系。2010年,博士畢業後的範斌回到廈門,找來了清華同學田清勇、白華一起創辦了惟華光能即協鑫光電前身,專攻鈣鈦礦技術。
創業初期,由於他們選中的鈣鈦礦技術過於超前,公司常常陷入經營困難的窘境。直到2016年協鑫集團入股,團隊重新出發再次創立了協鑫光電。如今,市場逐漸認可鈣鈦礦技術,主動來找協鑫光電的投資人也變多了。據瞭解,協鑫光電此次B輪融資十分火爆,投資機構爭搶激烈,最終被騰訊拔得頭籌。
還有固態電池獨角獸衛藍新能源,身後同樣是一群化學人。2016年,82歲高齡的院士陳立泉和俞會根、李泓一同創辦了衛藍新能源。其中,衛藍新能源創始人、董事長俞會根畢業於蘭州大學有機化學專業,是中科院物理研究所研究生導師、教授級高工。而首席科學家李泓也曾就讀於蘭州大學化學系,後在中科院長春應用化所、中科院物理所學習,獲得了博士學位。
剛成立的幾年,衛藍新能源一直默默無聞。直到2021年,蔚來宣佈將在2022年首發150kWh固態電池,固態電池賽道開始火爆。與此同時,衛藍新能源引來了華為哈勃、小米、蔚來等一眾產業背景投資人。深圳一位參與了某電池獨角獸融資的PE合夥人透露,衛藍新能源估值一度有人開出150億元人民幣。
除了新能源,同樣的一幕也在另一賽道上演——合成生物。
今年4月,紅杉中國種子基金領投了合成生物初創公司——百福安生物完成近5000萬元天使輪融資。有趣的是,公司科學創始人許建和教授也是來自清華大學化學系。1987年,許建和教授在清華大學化學系完成了本科學業,並於1995 年獲得了華東理工大學和日本京都大學聯合培養博士學位。
還有合成生物第一股——凱賽生物的創始人劉修才,也畢業於化學系。1982年,劉修才畢業於中國科技大學近代化學系,後獲得中國科學院土壤化學碩士學位;1989 年,他又拿到了威斯康辛大學生物化學博士學位。1997年,他回國創辦了凱賽生物,專注研究合成生物產業化。2020年8月,凱賽生物登陸科創板,現市值超400億。
“考察一圈你會發現,合成生物領域活躍著很多化學背景的創業者。”北京一位投資人唐震解釋道,合成生物雖然是一門集生物學、生物資訊學、計算機科學、化學、材料學等多學科交叉融合的學科,但化學理論知識是重要基石。
“可以說,化學人everywhere!”唐震感嘆,現在從醫藥、生命科學、化妝品到新能源、新材料、合成生物,化學專業的學生已經處處可見。
這是一個影響深遠的變化。只有當苦學多年的化學、材料碩士、博士被瘋搶,才會有更多的學子願意投身這些昔日“冷門”專業。須知道,以這些基礎學科為起點的技術科學研究是整個科技創新體系的源頭,堪稱所有技術的“總開關”,決定著一個國家創新體系的深度和厚度。
一切才剛剛開始。
作者 I 張繼文
(文中的吳迪、唐震、肖旭、宋雪、劉偉皆為化名)
來源:澎湃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