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南交大學生作業成了思政教材

朱瑩燕 中青報·中青網記者 王鑫昕

臨近期末,西南交通大學人文學院新聞評論課的一場考試吸引了很多同學的關注。近日,在西南交大圖書館,同學們的評論作品被公開展示,主題涵蓋脫貧攻堅、高鐵發展等,當中既有文字作品,也有影片評論。

這些作品大都是同學們用腳走出來的。按照課程要求,同學們走進貴州大山深處,實地瞭解脫貧攻堅給貧困地區帶來的變化,也走進高新技術企業的實驗室,探尋自主創新成果是如何誕生的,還訪問縣級融媒體中心,感受媒體融合的前沿動態。


西南交大學生作業成了思政教材


現場教學。西南交通大學人文學院供圖

同學們基於實踐而完成的評論作業,透過公共媒體平臺發表。看到自己的評論作品在網際網路上贏得網友的關注和討論,學生徐小芳很高興:“原來我的思想可以影響這麼多人。”

在期末考試中,這些作品公開接受了老師和同學的評價。評分老師翻看每位同學的實踐周志,仔細詢問同學的採訪、評論、遇到的困難及克服的過程。

“這個展出只是我們期末分數的一部分。”學生徐正陽說。據介紹,這門課程實行過程性評分,從選題策劃開始就有考評,當中實踐部分佔了很大的比重,因此同學們一開始就不輕鬆。

西南交大學生作業成了思政教材
同學們的採訪實踐。西南交通大學人文學院供圖

2020-2021年,西南交通大學共立項校級一流課程249門,梅紅教授主持的新聞評論課是其中一門。按照一流課程建設要求,新聞評論課的學生走進田間地頭、工程現場、工廠車間等,從實踐中收穫真知。師生們還利用寒假、暑假和秋季學期的時間,長途和短途實踐相結合,紮實走基層。

6年來,西南交大新聞評論課程的學生走進20多個課外實踐基地,前往廣西、四川、重慶、青海等地實地調研,瞭解社情民意,在實踐中開展社會調查,核查新聞事實,挖掘新聞故事,進而完成他們的評論作品。

這門專業課程也在一定程度上成了大學生的思政課。作為課程的任課教師之一,西南交大人文學院團委書記劉爽說,當代大學生充分享受了網際網路資訊傳播的雙向性和自主性,學生們基於實踐而完成的作品在網際網路上進行了二次傳播,他們自身也成了思政教育作品的生產者,理性地參與到了社會公共意見的建設中。 

西南交大學生作業成了思政教材

西南交大圖書館頒發的文獻收藏證書。西南交通大學人文學院供圖

經過期末考試的考評後,同學們的優秀作品在西南交大校內各平臺展示,並被學校圖書館收藏。


來源:中國青年報客戶端

版權宣告:本文源自 網路, 於,由 楠木軒 整理釋出,共 928 字。

轉載請註明: 西南交大學生作業成了思政教材 - 楠木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