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投降後,蘇聯抓住了大量日本女兵,處理辦法迄今讓日本後怕
《後漢書·東夷傳》
中國與日本原本是一衣帶水好鄰居,《後漢書·東夷傳》曾記載:“倭奴國奉貢朝賀,使人自稱大夫,倭國之極南界也。光武賜以印綬”,也就是說當時的日本曾經請求漢朝冊封。後來在日本發現的“漢委奴國王”證實了這一點,表明兩國曾有一段友好相處的階段。
隋唐時期兩國交往密切,日本多次派遣使者到訪中國學習先進的政治、文化制度。中國從不吝嗇的敞開懷抱,傳播我們的文化。然而近代以來日本空前高漲的軍國主義思想走向了對外擴張的不正道路,亞洲各國深受其害,尤其是中國自清朝末年以來深受打擊。沒有任何一個人渴望戰爭,人人都想維持和平摒棄戰爭。
上世紀三十年代,日本在悍然發動侵略戰爭,最終正義之士必勝。起初日本在亞洲勢如破竹,犯下了此血淋淋的罪行,好在中國抵禦住了侵略,在各國反法西斯聯盟的攜手努力下贏得最終的勝利。在日本戰敗投降以後,蘇聯趁機出兵俘虜了許多日本女兵,此後對女兵採取極端處理措施,至今都讓日本感到後怕,究竟蘇聯人對日本女兵做了什麼呢?
日本自明治維新以後國力空前發展,然而狹小的國土面積制約了日本未來的發展策略。作為一個島國日本眾多資源匱乏,加上軍國主義思想作祟,日本發動了慘無人道的侵略戰爭。率先將矛頭對準中國東北,隨後大舉入侵,日本希望透過戰爭化解國內矛盾,同時獲取資源與利益,好讓自己更加強大。
這個小小的彈丸之國對東南亞發動全面入侵,開闢了多出戰場。以至於戰爭後期日本兵力匱乏,無法應對多線作戰,只不過已經陷入戰爭泥潭無法自拔,失敗的後果是無法承擔的,為了解決當時困境,日本在國內大肆宣傳戰爭利益,甚至出動了不少女兵與娃娃兵。
為了應對日益嚴峻的戰場局勢,日本不惜在國內降低徵兵的標準,實行全民徵兵政策,在天皇的號召下實行“玉碎”。女人、孩子但凡是拿得動武器的人都要上戰場,在這種情況下似乎不參戰就是國家的廢人,日本孤注一擲的做法短時間內的確起到了一定作用。
雖然一定程度上緩解了兵源短缺的問題,然而日本毫無下限的徵兵措施讓整個軍隊的戰鬥力直線下降,畢竟很多人僅僅經過了幾天的訓練就拿起槍上了前線,情況可想而知。在西線戰場德國軍隊步步後退,最終柏林被攻陷宣佈投降。失去了最重要的盟友,日本的好日子也快到頭了,戰爭後期的消耗已經讓日本瀕臨崩潰。
蘇聯作為反法西斯的重要力量之一,將德國人趕出國門以後乘勝追擊,在柏林城牆上插上了國旗,隨後蘇聯將目標對準東線的日本,蘇聯來勢洶洶,幾天時間內就把瀕臨崩潰的日本擊敗。俘虜日本士兵60多萬,日本終於迎來了最後的結局。
日本數十萬人被俘虜,意味著自己的生命完全被人控制。當初日本在侵略別國的時候絲毫沒有想過會有這一天。如今報應來了蘇聯人把這些俘虜統統流放到苦寒的西伯利亞地區,這裡荒無人煙,俘虜們日復一日的從事高強度工作,寒冷與飢餓成了要人命的的東西。在這種情況下許多俘虜沒有等來國家接走他們的一天,很多人都永遠留在了異國他鄉。
最為慘烈的是俘虜中的女士兵,女兵的身體素質本就相對弱一點,加上這些女兵大部分都沒有經過專業訓練,就被強制入伍,其中不少還是未成年。就這樣在寒冷的西伯利亞從事無休無止的勞作,過著生不如死的生活,對她們來說這裡就是人間地獄,即便有命活下來也只能整日如行屍走肉一般。
蘇聯人對待俘虜採用這樣的做法還是為了報復,報復當初日本的罪惡。戰爭從來都沒有完全勝利的一方,無論是戰勝國還是戰敗方,都是付出了慘重的代價。在戰爭面前人們沒有選擇的餘地,一旦開戰將會關乎到每一個人,因此我們更應該用心去珍惜來之不易的和平生活,避免慘劇再次發生。
參考文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