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是戰國時期秦國的第一位王,殺商鞅,用張儀破合縱!
秦惠文王(又稱秦惠王,)作為戰國時期秦國的第一位王,嬴姓,趙氏,名為駟,秦孝公的兒子。他為太子時曾觸犯禁條,商鞅堅持太子同樣需要接受處罰而處罰了他的師傅。以此結怨。太子即位後以某些理由將商鞅以車裂之刑處之且滅其家。
秦惠文王少年時犯法被流放,歷經艱難而即位。即位之後,殺商鞅卻護商鞅之法,用張儀破合縱,東出而伐韓魏,奪得大片土地,南下巴蜀,增添天府之國,西北而破義渠,使義渠再無患秦之力。其上乘秦孝公之變法,下起秦國東出之路,其對於秦國的功勞不可謂不大,堪稱一代頂尖的政治家。
嬴駟剛剛繼位就面臨一個很尷尬的局面,自己新君登位,何以立威?而且六國早已對秦國虎視眈眈,早想欲除之而後快!這時候嬴駟急需迅速確立自己的君威。那商鞅之死就不算奇怪了!商鞅身為秦國軍政大權的實際控制者,雖然並無二心,可變法舉措已經初見成效,各種制度也已經向正規渠道發展!而商鞅本人在秦國只得老百姓的擁戴,卻並不能得到秦國貴族的支援。但是嬴駟需要貴族的支援啊!這是他身為君主要做的第一件事情。
商鞅作為秦國的二把手,總是讓嬴駟覺得是自己施展拳腳的枷鎖!幹什麼總是受商鞅的限制,因此嬴駟藉助秦貴族的力量,將商鞅車裂。而貴族們發現商鞅雖然死了,但是他確立的對貴族權勢的削減政策並沒有廢除!最後發現最大的贏家是嬴駟!貴族們被擺了一道!這就說明嬴駟心裡很清楚,商鞅關於加強中央權力的集中政策是對的!商鞅一死,嬴駟才有自己的空間和能力來施展自己的心中報負!
秦惠文王即位後,迫於老氏族以及東方六國的壓力,再加上本身對於商鞅的怨恨於是車裂了商鞅。但是在面對用新法還是復辟舊法的時候卻堅決的選擇了新法,這便是一個成熟政治家的表現了,能夠正確分清楚感情於理智,不讓感情凌駕於理智之上。殺人是為了平穩過度過去政權交接的危險時刻,而對於新法,卻不因對於商鞅的私人恩怨就進行否定,反而是根據秦國客觀的情況而選擇維護新法,殺商鞅而用商鞅之法,從而保護了秦國變法的成果並且保證了秦國能在大爭之世一直強盛的根基。
當時的秦惠文王剛剛登基不久,作為秦孝公手下老牌貴族的甘龍和杜摯,卻與魏國合謀起兵謀反,想要另立新君。這主要是商鞅在秦國舉行的變法,觸動了這些貴族世家的利益,在強烈牴觸的情緒下,才會做出如此反叛的事情。好在秦惠文王贏駟臨危不亂,快刀斬亂麻的癱瘓了齊魏聯盟,將這些世家老爺們全部緝拿歸案,斬首示眾。不過作為謀反首領之一的甘龍,卻沒有因此遭受過重的懲罰。並非是他當了叛徒,而是他們的祖先,在秦穆公執政時,曾經有過這麼一個約定,叫做"贏氏當國,甘氏當政。"也正是因為這個諾言,秦惠文王才不得不將他放回家裡頤養天年。據說在甘龍壽終正寢之後,他的長子繼承了爵位,依然還是大秦帝國時期的老牌世家代表。而且十二歲便被封為宰相的甘羅,便是他的直系子孫。
秦惠文王上位後,第一件事就是除掉了商鞅,商鞅變法深入人心,但是他觸動了統治階層的利益。當時,商鞅變法得到了朝廷上下的支援,民間百姓對商鞅的呼聲也很高,趙惠文王意識到商鞅手握重權,已經威脅到了他的利益。在他上位後,對商鞅進行車裂,而且順手鏟除了商鞅的黨羽,鞏固了自己的統治權。
秦惠文王善於發現人才,在他即位期間,採用了張儀,並且對他進行了重用。張儀對秦惠文王在擴張領土上的建議便是連橫。秦惠文王認為張儀說的很有道理,便毫無懷疑的進行重用。張儀主張秦國參與各諸侯複雜的鬥爭,秦國在參與過程中,進行謀利。在擴張上,秦國對東邊的魏國下手,魏國抵擋不住來勢洶洶的秦兵,敗下陣來,魏國被迫割讓15座城邑給秦國,秦國的領土大大的增加了。除此之外,秦惠文王還平定了義渠。樗裡疾是一位足智多謀的人才,秦惠文王很是欣賞他的才幹。秦惠文王在位期間,派遣樗裡疾率兵攻打魏國,樗裡疾驍勇善戰,在作戰方面也有很高的技巧,樗裡疾率兵攻入魏國後,奪取了曲沃,將他加入到秦國的領土中。後來,樗裡疾先後攻打了趙國和楚國,都為秦國奪得了領土,擴大了秦國的疆土面積。
秦惠文王時期,秦國的國土面積更是有了很大的提升。先有東出從魏國和韓國奪得的土地,更在司馬錯與張儀的爭論中果斷選擇了司馬錯的意見,把目光放在了很多人忽略的巴蜀之地,利用巴蜀國中的矛盾,巧妙的取得了巴蜀的土地,這為整個秦國建立了一強有力的戰略大後方。巴蜀之地經過秦國後來的治理,成為秦國重要的糧食產地,這為秦國後來與東方各國的爭鬥中提供足夠的物質基礎,保證了秦國對於東方六國遠征的後勤,可以說對於巴蜀的攻佔在戰略上建立了對於東方六國的巨大優勢。同時對於義渠國幾乎致命性的打擊更是保證了秦國西北部的戰略安全,使秦國能夠全力東出爭霸天下。可以說秦惠文王為後來的東出在軍事上做了巨大的貢獻。
若說秦孝公任用商鞅變法為秦國建立了大爭之世的立國之根基,那麼秦惠文王時期則是在政治、經濟、軍事上掃清了秦國東出爭霸的所有障礙,為後來之君能夠東出爭霸做好了準備。秦惠文王乃是秦國能夠一統天下的重要國君。惠文後是魏國的公主,在魏國和秦國的聯姻中,嫁給了秦惠文王。惠文後在公元前334年,嫁給了秦惠文王。嫁到秦國後,成為了魏夫人。和秦惠文王成婚5年之後,便生下了嬴蕩。
後來,秦惠文王去世,嬴蕩成為秦國的新一任君主。公元前307年,秦武王去世。秦武王生前並沒有產下一子,所以他去世後,各兄弟便打響了對皇位的爭奪戰。在當時,惠文後支援的是公子壯,由於朝中的權力實際是被魏冉緊握在手,後來,秦昭襄王上位後,魏冉擔任將軍一職。秦昭襄王登基後,魏冉肅清了朝中不利於新君主的勢力,並將將惠文後等人殺害。
秦宣太后姓羋,後來嫁給秦惠文王之後,封她為八子,所以,又稱羋八子。秦武王去世後,魏冉輔助公子壯成為秦昭襄王,在平定秦國內部戰爭之後,魏冉將惠文後等人清除,讓羋八子執掌內政。秦昭襄王登基時,還年幼,就由母親羋八子和魏冉輔佐他登基。雖然秦昭襄王是秦國的君主,但是實權並沒有在他身上,等到他長大後,廢掉了宣太后、魏冉、羋戎等權力,並將魏冉等四貴驅逐出秦國,自己開始執掌政權。沒有政權的宣太后在後宮依然救國享樂的日子,還在後宮養男寵。這些事情秦昭襄王都知道,但是也沒有阻止,秦宣太后去世後,秦昭襄王將她葬在了芷陽酈山。
秦惠文王為什麼要殺商鞅,又能不能夠不殺商鞅呢?從私人角度,秦惠文王對商鞅是有私仇的。秦惠文王還是太子的時候曾經因為犯法而被大公無私的商鞅所懲治,從一國太子流放為庶人。這對一個少年來講,這是一件莫大的恥辱。匹夫尚有復仇之志,更何況一國的太子甚至是一國的國君呢?仇恨很有可能是支援這個少年能夠忍受流放時磨難的重要原因之一。因而,當秦惠文王真的掌權的時候,真的很難抑制住自己內心的憤恨而向商鞅舉起屠刀了。
商鞅變法秦國變強了不假,但是商鞅變法中卻也積累了大量的社會不安定因素,首先對於老氏族的打壓大大損害了老氏族的利益,老氏族對於商鞅的痛恨可想而知,同時嚴苛的刑罰又傷害了平民,平民階層固然享受到了新法的好處,但是對於新法卻不可能沒有情緒,來自老氏族和平民的不滿情緒在二十年變法中滿滿聚集,就如同蓄勢的洪水,若不能找到一個很好的宣洩口,那麼必然會造成秦國的動盪,同時東方六國又對秦國變法心有忌憚。殺商鞅成為了平息社會情緒,穩定東方六國的最好也是唯一的方法了。對於剛剛即位的秦惠文王來講,除了殺商鞅並沒有其他的更好的辦法去化解當前的局面。若殺商鞅而能平天下,那麼,殺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