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初楚君熊渠以一句“我蠻夷也”,成為楚人最靚麗的標籤。楚人的實用主義價值觀,擺脫了中原文明條條框框的束縛,在中原諸國還遵守著不興無義之師、出師必有名的禮儀規矩的時候,楚國反而不遵守這種虛頭巴腦的規矩,秉持著實用主義的觀點開疆擴土。
但是歷史進入戰國之後,楚懷王不但被秦相張儀耍弄,而且含恨客死秦國。讀史至此,楚懷王總給人以愚蠢的感覺。
“歷史倪說”認為,在禮崩樂壞的戰國時代,楚懷王仍以禮樂文明的視角對待諸侯列國,讓人彷彿有一種時代錯位感,楚國在與中原諸侯國長期的交往過程中,加上其疆域北擴,楚人逐漸被同化,在丟了“蠻夷”本性的同時,又未能看清國際社會的形勢,未能領悟中原列國的出牌規則,總結起來,即是“蠻性去,詐未補”。
秦、楚之間圍繞楚懷王發生的故事,以當時的環境來看,其表現可以稱得上“可愛”。
一、張儀欺詐之舉,即令楚懷王欣喜若狂
楚懷王十六年,秦惠文王有意討伐齊國,但是擔心齊楚睦鄰友好,一旦與齊國戰事爆發,楚國出手,秦國將腹背受敵。於是,秦國對外宣佈,張儀免相。與此同時,張儀直奔楚國,《史記·屈原賈生列傳》記載:“乃令張儀佯去秦,厚幣委質事楚”。
張儀見到楚懷王之後,直奔主題,希望楚國“為儀閉關而絕齊”。作為交換條件,秦國願意獻出六百里“商於之地”給楚國。
秦國的條件已經開出,楚懷王先是“大悅”,後又“置相璽於張儀,日與置酒”,並沾沾自喜“吾復得吾商於之地”。楚懷王不但按照張儀的要求做好了一切準備,還十分可愛地專門派了一名將軍隨張儀入秦,接收六百里“商於之地”。
張儀回到秦國之後,看著可愛的楚國將軍,不忍心撕破臉皮,即佯裝墜車負傷,躺在家裡休了三個月病假。《史記·楚世家》記載:“張儀至秦,詳醉墜車,稱病不出三月,地不可得”。
秦國的情況不時傳回楚國,楚懷王心急如焚,突然他以換位思考方式想明白了問題的“癥結”所在,即“儀以吾絕齊為尚薄邪?”楚懷王想當然地認為,張儀覺得楚國與齊國絕交的不夠徹底,故意拖著不辦,而從未想過是否是張儀故意耍弄楚國。
讀史至此,楚懷王的“可愛”足以令人心生憐憫。楚懷王的“可愛”還不止這些。為了讓張儀明白楚國的誠意,楚懷王“乃使勇士宋遺北辱齊王”。楚國如此舉動的結果是可想而知的,《史記·楚世家》記載:“齊王大怒,折楚符而合於秦”。
張儀之所以遲遲不上班等的就是齊、楚徹底破裂,秦、齊交好。《史記·楚世家》記載:“秦齊交合,張儀乃起朝”。
張儀上班第一天即見到了楚國接收“商於之地”的將軍。同時,張儀一臉詫異地反問楚國將軍,“子何不受地?從某至某,廣袤六里”。楚國將軍一聽,立即明白整個楚國已經被張儀耍的團團轉。
楚懷王哪能忍受如此羞辱,立即發兵討伐秦國。此時的楚國處於外交孤立的境地,出兵伐秦,結果可想而知。楚懷王十七年,楚國與秦國戰于丹陽,秦軍完勝楚軍。《史記·楚世家》記載:“斬甲士八萬,虜我大將軍屈丐、裨將軍逢侯醜等七十餘人,遂取漢中之郡”。
經此一役,楚國已經損失慘重,但楚懷王仍不罷休。不久,楚懷王盛怒之下“乃悉國兵復襲秦,戰於藍田”,結果楚軍又大敗。韓、魏兩國聞聽楚國大敗,落井下石,出兵襲楚。
二、楚群臣皆賀,齊人陳軫“獨吊”
當張儀以六百里“商於之地”與楚懷王換楚、齊絕交之時,“群臣皆賀”楚國“復得吾商於之地”,唯有齊人陳軫“獨吊”,讀來耐人尋味。陳軫擔憂楚國得不到六百里“商於之地”,到那個時候不是秦、齊之爭,而是秦、齊聯合,最終遭殃的將是楚國。
陳軫進一步闡明觀點,他認為,楚國與齊國睦鄰友好關係才是秦國最忌憚的,而今楚國貪圖蠅頭小利而放棄齊楚聯盟,將令楚國出於孤立無援的境地。當陷於孤掌難鳴的楚國面對秦國時,秦國非但不會履行承諾獻出六百里“商於之地”,反而會興兵討伐,同時前來討伐楚國的將不僅僅是秦國,還有齊國。
陳軫的看法令楚懷王陷入了沉思。為防止秦國不兌現承諾,陳軫建議,表面上與齊國絕交,私下裡交好,待秦國獻上六百里“商於之地”,再正式與齊國斷交。
令陳軫未曾想到的是楚懷王是一個十分講“信譽”的人,他不但未接受陳軫的計策,反而將陳軫臭罵了一頓。
當得知楚懷王因未能收回楚六百里“商於之地”準備興兵伐秦時,陳軫立即站了出來,表示反對,並表示此時“伐秦”不如“賂秦”,且與秦一起合力討伐齊國。《史記·楚世家》記載:“伐秦非計也。不如因賂之一名都,與之伐齊,是我亡於秦,取償於齊也,吾國尚可全。今王已絕於齊而責欺於秦,是吾合秦齊之交而來天下之兵也,國必大傷矣”。此時的楚懷王已經被怒氣衝昏了頭腦,失去了理智,他哪裡能明白此類權謀之術。
當楚國兩次伐秦慘敗,且韓、魏準備趁火打劫的時候,楚懷王才真正的冷靜下來,一方面割讓兩座城池與秦國媾和,一方面應付韓、魏來襲。
三、赴秦約,楚懷王自此別楚
楚懷王二十六年,“齊、韓、魏為楚負其從親而合於秦,三國共伐楚”。無奈之下,楚國以太子入質於秦,向秦國求救,齊、韓、魏三國退兵,楚國暫時得安。
誰曾想,楚懷王二十七年,楚太子陵因與秦大夫有私,“殺之而亡歸”。
楚懷王二十八年,“秦乃與齊、韓、魏共攻楚”,斬殺楚將唐眛,奪取楚國重丘而去。
楚懷王二十九年,秦國再次攻打楚國,“大破楚,楚軍死者二萬,殺我將軍景缺。懷王恐,乃使太子為質於齊以求平”。
楚懷王三十年,正當楚國在內外交困之際,秦昭襄王約楚懷王到武關結盟,《戰國策·趙策一》記載:“為楚攻韓、梁,反楚之故地”。
楚懷王收到秦昭襄王的信後,第一反應是“患之”,內心十分糾結,“欲往恐見欺,欲不往恐秦益怒”。昭雎以為“毋行而發兵自守耳!秦,虎狼也,有並諸侯之心,不可信也”。《史記·屈原賈生列傳》記載,屈原也對楚懷王赴秦約持反對意見。
最終,楚懷王聽從幼子子蘭的意見,赴秦約,入武關,當即被扣留。秦國要求楚懷王“西至咸陽,朝章臺如蕃臣”,楚懷王大怒不聽。秦國又要挾,割以巫、黔中郡。
在此緊要關頭,楚國方認清了當前的形勢,諸侯列國秉持的時代主題,已非昔日滿口禮儀、規矩,且“不興無義之師,出師必有名”。
楚國上下開始謀劃另立新君,以絕秦之要挾,但是又怕太子橫為質於齊,齊、秦合謀,“則楚無國矣”。最終,楚國以割“東國”之地換回太子橫回國即位,史稱楚頃襄王。
楚頃襄王元年,秦國以扣押楚懷王要挾不成,即發兵討伐楚國,楚國損失慘重。《史記·楚世家》記載:“秦要懷王不可得地,楚立王以應秦,秦昭王怒,發兵出武關攻楚,大敗楚軍,斬首五萬,取析十五城而去”。
楚頃襄王二年,楚懷王準備逃秦回楚,“秦覺之,遮楚道,懷王恐,乃從閒道走趙以求歸”。此時,趙惠文王初立,趙主父在代,“恐,不敢入楚王”。無奈之下,楚懷王將逃亡的希望投向魏國,《史記·楚世家》記載:“楚王欲走魏,秦追至,遂與秦使復之秦”。楚懷王再次被帶回秦國之後即病倒了,楚頃襄王三年,“懷王卒於秦”。
讀史至此,楚懷王以樸實無華的天性在歷史上留下了極其精彩的一幕,即當秦國崛起步步緊逼之時,楚國上下手足無措,難有招架之功。
關注“歷史倪說”,分享歷史精彩!
本文由“歷史倪說在參考以下資料:
1、《史記·楚世家》
2、《史記·秦本紀》
3、《史記·屈原賈生列傳》
4、《戰國策·趙策一》
5、《資治通鑑》
6、《綱鑑易知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