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於歷史上的秦朝滅亡,想必很多人都是深有體會,在秦始皇所統領的時代,也是特別被人們所爭議的,但是不得不說秦始皇嬴政在公元前230年的時候就開始滅諸侯國,之後更是逐漸的吞併了六國,最終建立了一個秦朝帝國的統治政權,事實上每一位成功的皇帝麾下就有很多文武俱全的將軍以及謀士,作為歷史上的第一位皇帝,秦始皇嬴政手下的將軍更是數不勝數,可能其他將領大家也沒什麼印象,但是大家比較熟知的一些將領卻都是父子兵,王家父子王翦、王賁,以及蒙氏父子蒙武、蒙恬,另外兩位大將,一位名為李信,另一位名叫章邯,這兩位將領在歷史當中同樣也是赫赫有名的。
如果當年在秦朝還有這幾位將領人物在世的話,那麼是否大秦朝就不會被滅亡了呢?據說當時秦三世投降並且秦朝滅亡的時候,也只是在公元207年,這個時候距離秦始皇統一六國才過去僅僅10多年時間,那麼那些之前曾經幫助嬴政建國的將領都去哪兒了呢?事實上這件事也確實值得我們大家來說一說的。
一、王家父子情商高,立下汗馬功勞並決定退隱
從歷史當中的一些事件上也能夠看得出來,王家父子以及在之後曾多次被稱為元帥的郭子儀,他們都是擁有著較高情商的將領,對於帝王之心都是有一些猜測的,在幫助皇帝打下天下之後,就害怕功高蓋主的事情發生在自己的身上,最終被皇帝猜疑而死的不明不白,事實上將領王翦的擔憂也並不是無的放矢,而是在歷史當中很多人都有著這樣的例子為證。
畢竟王翦與其子王賁也確實在諸多戰役當中立下了功勞,尤其是與秦始皇嬴政在統一全國的途中更是功勞頗大,因此王翦才會有害怕皇帝猜疑的擔憂產生,但是聰明的王翦卻並沒有做任何大舉動,反而及其主動的交上手中兵權,如果只是這樣的話,也不能夠打消皇帝心中的猜疑,並且有些有能耐的將領哪怕不需要兵符,也可以讓很多軍隊跟隨,可想而知這樣的人,一旦造反對於皇帝來說是多麼不能夠接受的一件事情。
所以在上交了兵權不說,王翦更是向皇帝訴說自己想要回家養老的意願,雖然當時的嬴政也答應讓他回家養老,在遇到難以解決的問題,還是會找王翦解決,但是王翦這位將領心中卻明白,只要一日得不到皇帝批准的退隱就一日不得安寧,所以哪怕他在這期間打了勝仗或者做下功勞的時候,也會向皇帝索要一些黃白之物,或者其他獎賞,但是卻絕不會要求官職上的賞賜,事實上王翦只是用自己的舉動向皇帝表明,想要告老還鄉的決心,以及對於官職高低的不在意。
二、聰明的將領王翦不戀權勢,最終父子二人歸隱
當時秦始皇還因為將領王翦選擇為子孫後代,請求賜一些田產的決定,感覺特別安心,事實上這位老將領也確實及其讓秦始皇省心,雖然不瞭解王翦最終是否已經成功的告老還鄉,但是特別遺憾的是在秦二世之時,王翦與其子王賁都已經去世,所以我們之前的假設也就不能夠實現了,雖然這個時候王家父子已經去世,但是想必如果他們依然在世的時候,那麼可能秦朝根本就不會再秦二世的時候呈現亡敗之勢。
本來當時的王翦多次上奏嬴政要告老還鄉,最終歸隱於市,那個時候其子王賁已經被封為了通武侯,但是在之後的歷史當中,卻一直沒有這個人的任何事件,可想而知,從那之後他也與父親過上了歸隱的日子,可能大家對於這樣的說法並不是特別認同,但事實上王翦的孫子王離在秦朝末年的時候卻有出現過,所以可見在王翦父子消失的這麼多年當中,只能用歸隱來解釋了。
三、蒙武、蒙恬立功無數,在秦二世時去世
除了王家父子之外的另一對將領級人物就是蒙氏父子了,要說起這對父子對於秦國的忠心那是不言而喻的,畢竟蒙武的父親就曾經輔佐過一任又一任的秦國君王,雖然最終沒能看到秦國統一的一天,但是卻也把這個任務交給了自己的兒子蒙武,蒙武也並沒有讓他的父親失望不止參與過多次戰役,甚至更為秦國統一天下立下了汗馬功勞,蒙武作為當時的大將王翦的副將,也是為秦國統一天下的舉動奠定了一定的基礎。
事實上,在歷史當中這位名為蒙武的將領,他有兩個兒子,其中一個就是與他一起為將的蒙恬,而另外一個名為蒙毅,蒙毅是歷史上非常有名的一位文官,特別厲害,蒙武的兒子蒙恬也曾經在抵禦匈奴的戰役當中立下了很大的功勞,是一位特別有領導才能的將領,曾帶領30萬大軍擊敗匈奴之人,且更收復了多個地方,總的來說,蒙恬是一位對於匈奴有著極其大的威懾力的將領;但就是那麼一位有領導才能的將領,卻在秦二世時期就已經不在人世了,具體在哪場戰役當中去世,或者是因什麼去世,在歷史當中也並沒有特別清楚的訴說。
四、後起之秀李信頗有功勞,卻因自信過頭付出代價
所以說如果在秦二世的時候蒙武與其兒子蒙恬兩個人有其中之一,還存於世上的話,那麼可能秦始皇辛辛苦苦建立的秦朝帝國就不會在這時敗落,更不會最終在秦三世手上滅亡,畢竟當時除了秦二世以及秦三世的領導能力頗差之外,主要的原因還是因為朝中無人可用,才最終落到敗落的地步,其實在這時除了之前所說的王家父子,一直蒙氏父子這四位將領之外還有兩位將領,其中之一就是後起之秀李信。
李信這名將領雖然是後起來的一位將領,但事實上他在攻打趙國的時候,也是做出了極大的功勞的,當時要不是李信從太原以及雲中出兵配合王翦的行動,也不能夠最終如此輕易的就滅亡趙國,在攻打燕國的時候,同樣是李信這裡的人馬擊敗了燕國的太子丹,並且告訴我,大軍攻克薊城之後還追殺過當時燕國君王的兵隊,本來擁有著很多功勞的李信,卻始終因為太過年輕,閱歷太少,最終過於自信,在一次帶兵打仗的時候差點把命都給丟了。
五、曾被始皇誇讚的李信,最終因輕敵落敗
事實上這在史書上都有記載,是當時秦始皇對於李信以及王翦的考驗,當時的秦始皇問他們兩位領軍的將軍說,吾想要攻打下荊州,兩位將軍認為有多少軍隊可以拿得下來?據記載,因將領王翦他就是一個特別謹慎的人,所以他認為低於六十萬人拿不下來,但是年輕自信的李信卻認為有二十萬人已經夠了,在那個時候秦始皇還惋惜過,並說王將軍確實老了,對於打仗更害怕失敗了,並且還誇讚了李信,覺得李信是正值壯年,也敢於去挑戰稍有困難的戰爭。
但是如果真的瞭解他們兩位將領的話,就會發現王翦這位老將軍之所以那樣說,只是以做好的最充足的準備,對待敵人的攻勢,其實這樣的舉動,雖然看似浪費了兵力,並且有一種殺雞用牛刀的感覺,但其實早已經把自己立於不敗之地;反而再看李信的回答,卻覺得他有些輕浮自信過頭了,畢竟作為一名後起之秀,他哪怕在領兵方面再有天賦,但是第一次獨自領兵也應該稍微謹慎一些,但是他卻因為太過自大,而並沒有謹慎,最終落得差點生死。
六、如果這五位大將都在的話,秦朝是否就不會滅亡
當時因為秦始皇對於李信這位將領的青睞,所以命令他帶領軍隊去滅楚國,但是直到那次事情落幕,也再也不曾見到李信的身影,李信的下落有很多猜測,有些人覺得他是在那次戰疫當中付出了生命的代價,也有人說因為他太過自大導致整個軍隊都與他吃了很大的虧,所以最終被秦始皇所不喜,從而不曾得到重用,逐漸消失在大家的視線當中,但其實他一直是有後代留存下來的,這樣的話是否就可以說明他並沒有在那次戰爭當中死去哪?據說之後的一位飛將軍李廣就是李信的後代之一。
介紹到這裡很多人應該也都明白了,事實上在秦國滅亡之時真正還存在著,也並沒有什麼特別有名的將領了,雖然在秦國統一天下時,還有一位大將名為章邯,但是這位名為章邯的大將,帶領軍隊的能力絕對不能和以上五位將領相比,但是在那五位將領都逐漸去世的時候,章邯就算是其中的佼佼者了,所以當時的秦朝在面臨眾多虎視眈眈的敵人,卻在朝中無可用之人的時候,走向敗落,走向滅亡也是遲早的事情。
雖然我們都明白,如果當時這五位當年跟隨秦始皇的開國大將,還依然健在人世的話,想必秦朝帝國也不會走向滅亡的道路,只能說秦始皇開創的秦朝帝國是為了成為歷史發展的推手,只是為了推動歷史的齒輪慢慢往前轉動,其實這也是必然的,畢竟每個朝代從建立之初就應該想到會有被滅亡的一天,這是一個無法解釋的輪迴,大家是否認可這個說法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