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培公是《康熙王朝》中的重要人物之一,因足智多謀被康熙所信任,多次為康熙化險為夷。特別是他見到宮裡的蠟燭沒有捻子,便推斷出太監將要叛亂更是讓人拜服。
其實早在審理黃敬一案時,周培公就有預感宮內暗潮湧動,太監很可能要作亂,只是不知道具體時間。而他恰巧發現蠟燭沒有燈捻子則是太監們還未發出的訊號彈。
康熙登基之初,清朝統治並不穩固:內有鰲拜等權臣,外有以吳三桂為首的三藩,還有明朝的朱三太子朱慈炯,這些人都對康熙虎視眈眈,特別是後者更要置康熙於死地。
康熙除掉鰲拜後不久,以吳三桂為首的三藩掀起叛亂,席捲半壁江山。此時,朱三太子認為時機已到,意欲同吳三桂聯手合作。不過由於雙方條件沒有談攏,朱三太子只能單獨行事。
朱三太子是崇禎皇帝的兒子,明朝滅亡後他在外潛伏多年,矢志反清復明。他在紫禁城內安插了許多眼線,絕大多數都是宮內的太監。他計劃利用康熙全力應對三藩之亂時,組織宮內的太監在夜晚發動突然襲擊,擒殺康熙。然後亮明身份,號召天下義士反清復明。
在太監作亂之前,朱三太子就買通了黃敬利用歌女毒殺康熙,不過計劃洩露。這時周培公已經在宮中嗅到了不一樣的氣味,他知道太監會生變,只是不知道具體的時間。而當晚,周培公和其他重臣在宮中商議。恰好屋內蠟燭即將燃盡,周培公便吩咐太監換蠟燭。
太監拿出十幾根蠟燭,周培公隨手點了一根,發現點不著,一看是沒有燈捻子。又換了好幾根,還是如此。正當其他大臣還以為是這批蠟燭質量不好的時候,周培公走到門口對胡太醫說,當心小心太監作亂!
果不其然,當蠟燭燃盡的時候,作亂的太監便拿出刀劍從四面殺出。虧得周培公這一喊,胡太醫才不至於措手不及,併成功撲滅了這場變亂。
那為何周培公看到蠟燭沒有捻子就知道太監要作亂呢?
因為蠟燭是由宮內太監保管的物品,只有太監才能經手。偶爾有一兩根蠟燭沒有燈捻子也很正常,不過連著十幾根都沒有,就說明大有問題了。
因為蠟燭是宮中的照明工具,這批蠟燭都沒燈捻子,必然宮內會同時陷入一片黑暗,這對於太監來說是非常明顯的訊號彈,而其他人則不以為然。這些太監一看燈滅,便趁勢作亂。
虧得周培公心思縝密,看出了其中的破綻,不然康熙真是難逃此劫。事後,周培公得到重用,但最終還是兔死狗烹,因滿人的反對,被康熙發落到苦寒之地,染病而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