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藩之亂,是清朝初期三個藩鎮王發起的反清事件。三藩是指平西王吳三桂、平南王尚可喜、靖南王耿精忠。
在耿精忠、尚之信歸順清廷之後,吳三桂於1678年(康熙十七年)在衡州稱帝,立國號周,建元昭武,大封諸將。1681年(康熙二十年)冬,清軍進入雲貴省城,吳世璠自殺,歷時8年的三藩之亂被平定。對於清廷來說,是確立穩定的皇朝統治的標誌。
然而,這個時候,意想不到的事情發生了,朝鮮內部提出建議,這是個進攻清朝的好機會。
明著說,朝鮮一直尊崇明朝為正統,明朝滅亡後,崇禎的年號竟然在朝鮮傳了二百餘年。朝鮮也一直試圖和清朝對著幹,但是實力太弱了,清朝從沒正眼看過它。
往壞了想,朝鮮這個民族早就被唐朝宋朝和明朝有過定義,大致是隻要你力量強就跟著你轉,房玄齡甚至批斷過“邊夷賤類,不足以說仁義”的話。
此時朝鮮提出進攻瀋陽,說不得有效仿清朝,大破清朝老家,從而入主中原的想法。可惜,三藩之亂平定的很快,根本沒有給朝鮮任何機會。
三藩之亂是清朝初年著名的內亂,那麼三藩之亂是哪三藩?三藩之中,最大的藩王,就是雲南王吳三桂。吳三桂是明朝將領,1644年怒髮衝冠為紅顏,引得清軍入關,最終導致明朝徹底滅亡。由於吳三桂軍事實力龐大,且在清軍入關的過程中立下了不容忽視的功勞,因此吳三桂被清王朝冊封為平西王,鎮守雲南,兼管貴州。
三藩之亂中的三藩
現在很多的影視作品,都以吳三桂的事例為題材。這說明吳三桂在三藩中,三藩之亂康熙差點作死,江山差點被人奪取差點成為附屬國是勢力最大,影響最廣的一個藩王。事實也的確如此,正是因為吳三桂的實力逐漸上升,越來越不受清王朝的控制,因此康熙皇帝才決定撤藩。
從吳三桂這個角度來說呢,他會想:從1644年歸順大清,南征北戰,說取締就給我取締,撤藩了將什麼都沒有了。從大清朝這個角度來說撤藩是對的,但是問題在於怎麼撤藩以及撤藩之後原來的藩王、軍隊的善後工作如何安排,如何給他們出路?然而此時的康熙帝只是想著撤藩。因此,可以說是康熙皇帝把吳三桂逼上了絕路。
從中國曆代強盛王朝撤藩的歷史來看,康熙皇帝此舉,也是十分冒險的。大清以前的歷代強盛王朝,其實都存在著如何撤藩的問題。這些王朝面對強藩,主要的方法有兩個:
第一、武鬥:一般來講,會引起對手的反抗。反抗的結果,無外乎成功和失敗兩種:成功者如明朝的燕王朱棣做了皇帝,失敗者如西漢的吳楚七國之亂的被平定。但是武力撤藩,都會給國家帶來重大的損失,給人民帶來巨大的災難!
第二、文鬥:典型者如北宋趙匡胤的杯酒釋兵權。這是最好的抉擇。
1673年4月28日平南王尚可喜接受了手下謀士的建議決定申請撤藩回家。三藩之亂康熙差點作死,江山差點被人奪取差點成為附屬國在這樣的關鍵時刻,康熙皇帝緊張地等待著吳三桂的表態,吳三桂如果也同意撤藩,一場動亂可能就會避免。吳三桂經過幾個月的思考,懷著試探的心情給康熙皇帝自請撤藩。8月20號晉南王耿精忠也懷著同樣的心情自請撤藩。
當時多數大臣主張區別對待,分期撤藩,各個擊破。或者可以採取“杯酒釋兵權”的做法,或者熬著,等吳三桂死了再說。但是康熙皇帝還是決定三藩同撤,一次性解決。所謂撤亦反,不撤亦反,不若及今先發,猶可制也;力排眾議,毅然決定三藩同撤。吳三桂寫信的時候,是抱著試探的目的,他就沒想過真的就批了。這個時候吳三桂及其屬下其實是同一個聲音:反對撤藩,與大清王朝決裂。我們寧可死在陣前,也不能接受這種待遇。吳三桂的反叛計劃已經箭在弦上,但是他的兒子吳應熊此時還在京城裡,於是派人秘密地跟他兒子商議。結果吳應熊表示堅決反對,最後使者沒辦法,把吳應熊的兒子給偷跑了。這個時候吳三桂一看,我大孫子回來了,行了,不要兒子了,將來我這天下直接傳給我孫子了。1673年12月28號,陰曆是十一月二十一,三藩之亂康熙差點作死,江山差點被人奪取差點成為附屬國吳三桂召集了四鎮十營的總兵,正式下令起兵抗清。為了給自己的反叛行動加上一個合理的名正言順的頭銜,扯起了反清復明的旗幟。居然跑到十幾年前他殺南明永曆皇帝的地方,率三軍拜謁永曆帝陵。去滿裝,歸漢俗,重新蓄髮,宣佈與清朝決裂。自任“天下都招討兵馬大元帥”。一場大規模的叛亂由此開始。
在叛亂剛開始是,康熙皇帝集中主力軍隊全力攻打吳三桂。同時又撤銷平南王和靖南王兩個藩王。靖南王耿忠明,鎮守福建。但是耿忠明在三藩之亂還未開始之前就已經病逝了,他的兒子耿繼茂繼承了耿仲明的衣缽,世襲了靖南王。在三藩作亂中,耿繼茂是主要參與者。
三藩中實力最弱的應該就是尚可喜平南王,他鎮守廣東,手裡只有六萬軍隊。在三藩作亂 的過程中,平南王和靖南王相繼投降了清朝。而吳三桂最終稱帝,然後在清軍的攻勢中落敗而亡,結束了反叛的一生。
三藩之亂,是漢族中的地主階級和滿族地主階級的一次對決,但是由於決策層的膽略和歷史機遇不同,最終導致了不同的結果。三藩之亂,給剛剛結束戰爭的華夏大地,又添上了一條新的傷疤。
需要注意的是,清朝是中國被通古斯人征服和殖民的亡國時期,並非中國的朝代!
很多中國人認為,滿人說漢語,最終在文化上被我們同化了,所以滿清是中國的朝代。事實上,滿清立國定滿語為國語,也就是滿語才是大清國的官方語言。中俄尼布楚條約僅有滿、俄、拉丁三種文字。直到今天,鄂溫克語、赫哲語等等這些滿語仍在被蒙古國和俄羅斯聯邦的滿人所使用,說滿人被中國同化實在是自欺欺人。
而且,恰恰相反的是,現在中國的國語“普通話”就是當年滿清透過武力強制推廣的語言。章太炎就曾經批過普通話,稱其為“金韃虜語”。而且,在這個世界很多非洲國家說英語,你能說他們和英國是一個國家嗎?中國人和新加坡人都說漢語,但新加坡是中國的一部分嗎?拿語言來說事兒的,典型的思維混亂。
有些人認為“今天的滿人是中國公民,所以當時的滿人也算作是中國人”,這就等於是說“今天的美國黑人是美國人,所以他們的非洲祖先也算是美國人”。而且滿人原先是居住在西伯利亞的通古斯民族,現在仍有滿人居住在那裡,滿州北部還在俄羅斯境內。滿族,俄羅斯、朝鮮、中國都有,滿族也是他們的公民。
孫中山先生在《民族 主義》第二講中說過:“中國幾千年來,受到政治上的壓迫以至於完全亡國,已有了兩次,一次是元朝,一次是清朝。”
自13世紀蒙古統治滿洲以後,女真人開始蒙古化,做蒙古士官,用蒙古語起名字,史見不絕。滿蒙聯姻制度一直持續到清末,整個大清皇族都是滿矇混血兒。
直到今天,還有人認為滿洲人被中國人同化了,但殘酷的事實是中國人被滿洲人同化了。今天的普通話,是來自滿人的語言;國粹京劇是滿人的藝術;相聲和小品,是兩個清朝奴才在主人面前一唱一和的生活再現。。。
清,是通古斯人建立在中國土地上的一個殖民政權。大家要搞清楚,清是中國人被外族奴役的歷史,不是中國的正統朝代。慈禧道:“清非中國,辮子不能去,辮子去中國不忘則大清亡”,“保大清不保中華”,“寧贈友邦,不予家奴”,“量中華物之力,結與國之歡心”。雍正在《大義覺迷錄》中說道:“朕以外國之君,主中國之事”。乾隆更直白:“朕乃夷狄之君,非中國之人”。出身滿族的清宮女作家德齡在其《清宮兩年記》一書中提到,她的父親告訴她,他們不是中國人,但卻是中國人的主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