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梁炳青
去書樓,正值初秋。微涼,雨下了整整一週。
車從宜賓柏溪,沿著金沙江,在盤曲的山路上行駛一個多小時。到書樓時,天居然放晴。心情,也晴朗起來。
書樓,是屏山縣的一個移民鎮,像一塊溫潤的碧玉,鑲嵌在江畔。渾濁、桀驁不馴的金沙江,因向家壩水電站,在這一段變得溫馴、平和,像一個安靜的處子。俯看,高高低低的房子,挨挨擠擠地安臥在群山之間,像一隻小小的搖籃,又像一隻欲飛未飛的彩蝶。有山則秀,有水則靈。靈山秀水,鍾靈而毓秀。
書樓,這位藏於山間的小女子,被雞罩山罩著,被金沙江水滋養著。書樓,真的是一塊風水寶地。
走進書樓,就像走進了世外桃源。
街上,沒有熙熙攘攘的人流,也沒有喧囂與鬧雜。街的兩邊,植滿文靜的桂圓樹、桂花樹。細細碎碎的桂花,或黃如金,或雪似白,星星點點地點綴在青枝綠葉間。一絲絲、一縷縷地沁入心脾,讓人神清而氣爽,舒坦而熨帖。書樓,便氤氳在這迷幻的香裡。
走進書樓,就像走進了川南歷史的秘境。
神秘的石柱地遺址,就在書樓。2010年6月至2011年11月,四川省文物考古研究院對遺址進行了4次搶救性考古發掘,發現有新石器、商周時期文化層堆積及大量漢代墓葬。發現的新石器時期的文化遺存,將川南歷史向前推進了3000年。
公元前316年, 秦國踏滅蜀國, 留下金沙、三星堆這樣燦爛文明的部族何去何從?這批人的生命、生活、遷徙, 已經沉沒在歷史長河中。石柱地遺址發掘出古蜀人生活的物證,讓我們看到古蜀人南遷在此留下的背影。
石柱地遺址也留下了一個謎,即斷代。此次發掘中,沒有唐宋元時期的文物。自古以來,馬湖江兩岸廣大區域為彝族等少數民族聚居區。自元朝至元九年始,先後設定馬湖路總管府、馬湖總管府、馬湖府。其轄區範圍大約為今四川屏山、沐川、雷波、馬邊一部分及雲南水富、綏江、永善一部分。明洪武四年改馬湖路置,萬曆年,改屏山為治所,屬四川布政司,煙火一向繁盛。
到底是什麼原因,使唐宋元時期成為石柱地遺址的空白?七八百年的時光裡,這一帶到底發生了什麼?
走進書樓,就像走進了金沙江下游悠久歷史的博物館。
在書樓,還有一座隱密的馬湖府古城。這座古城內,集中遷建了被淹沒庫區原有的42處地面文物。這裡有研究明清時期中央對西南地區治理制度的平夷長官司衙門,有反映客家文化的丹桂灣、凌家老房子等古民居,有反映明清大江文化的禹帝宮、迎江門,有反映宗教文化的南華宮、文昌行祠,還有神秘的員外府……
徜徉其間,但見芳草萋萋,青磚灰瓦,畫簷飛甍,感覺時光倒流,似乎是在歲月中穿行,在歷史中穿行。撫摸著那一磚一瓦,一欄一柱,似乎撫摸著歷史的肌膚,與時光和過往來一次深情的回眸。除了驚喜,還有驚奇,更有驚歎。
站在萬壽寺,舉目四望,江水泱泱,江面上似乎搖晃著歷史的光影。山上,山嵐如帶。稀疏的房屋,時隱時現。有如書樓,藏之江畔,猶抱琵琶,盈盈欲語。
【作者簡介】
梁炳青,教師,四川省作家協會會員,作品散見於《十月》《四川文學》《青年作家》《散文百家》《散文選刊》《奔流》《草原》《黃河文學》《四川日報》等報刊。出版有散文集《後窗》。
【“浣花溪”文學欄目徵稿啟事】
歡迎投來散文(含遊記)、小小說等純文學作品,詩歌因系編輯部自行組稿,不在徵稿範圍內。字數原則上不超過1500字,標題註明“散文”或“遊記”或“小小說”。作品須為原創首發、獨家向“浣花溪”專欄投稿,禁止抄襲、一稿多投,更禁止將已公開發表的作品投過來。作者可以將自我簡介、照片附加在稿件中。郵件中不要用附件,直接將文字發過來即可。部分作品會被華西都市報《寬窄巷》副刊選用。作者資訊包括銀行卡戶名、開戶行及網點準確資訊(不能錯一個字、多一個字、少一個字)、卡號、身份證號碼、電話號碼。投稿信箱:[email protected]。
【如果您有新聞線索,歡迎向我們報料,一經採納有費用酬謝。報料微信關注:ihxdsb,報料QQ:33864057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