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廣網北京10月6日訊息 據中央廣播電視總檯中國之聲《新聞超連結》報道,節慶期間,很多人都要出去吃一頓。看見打包用的塑膠飯盒、塑膠袋有人犯嘀咕了,擔心塑膠容器裝食物不健康。平時點外賣,更是有人擔心飯菜還熱著、燙著,放進塑膠餐具裡會不會有什麼食品安全風險。
網路上也時不時有這樣的傳言,說“美國醫師協會發現了引發癌症的‘兇手’——塑膠,提倡不要喝塑膠杯中的熱飲,不要吃任何包在紙裡或塑膠袋子中的熱食,不要吃塑膠盒中的食品或微波食品”。傳聞還說“當食物被置於高溫下時,塑膠產生的化學物質能引發52種癌症”。
塑膠餐具到底能不能用來裝食品?塑膠餐具能夠承受熱飲熱食嗎?塑膠食品容器對人體有什麼樣的影響?
就怕違規和濫用
塑膠這種高分子化合物能不能用來盛裝食品呢?
我國《食品安全法》第一百五十條中提到,“用於食品的包裝材料和容器,指包裝、盛放食品或者食品新增劑用的紙、竹、木、金屬、搪瓷、陶瓷、塑膠、橡膠、天然纖維、化學纖維、玻璃等製品和直接接觸食品或者食品新增劑的塗料”。
塑膠在列。
我們常用的塑膠食品包裝材料包括:聚乙烯(PE),也就是常見的塑膠袋;聚丙烯(PP)常在飯盒中使用;其他的還有聚苯乙烯(PS)、聚氯乙烯(PVC)等等。這些標識一般在塑膠食品容器的底部就能找到。
中國農業大學食品科學與營養工程學院副教授、中國科協“源新聞”專家庫成員吳曉蒙指出,一定要用正規塑膠食品容器。他介紹,我國對於塑膠作為食品包裝是有嚴格限制的,例如有(GB9685-2016)《食品接觸材料及製品用新增劑使用標準》以及(GB 4806.1-2016)《食品接觸材料及製品通用安全要求》。他表示,只要滿足這些標準的塑膠製品是可以放心安全使用的,怕的是不符合國家標準的,不合格或濫用的一些材料。
在部分與塑膠有關的食品安全事件中,有些是因為其聚合工藝不過關,有些則是在塑膠生產過程中使用的新增劑違規、超量。比如像雙酚A,它是一些塑膠製品加工過程中使用的新增劑,如果過度使用可能導致雙酚A從包裝中向食品遷移。吳曉蒙指出,雙酚A被證實有一定胚胎毒性和致畸性,我國對食品接觸材料中的雙酚A有限量,我國衛生標準中規定雙酚A不得用於生產嬰幼兒專用食品接觸材料。
加熱要看清型別
相關傳言中特別警告說,不要食用塑膠食品容器盛裝的熱食熱飲。
這方面來說,沒有傳言中說得那麼絕對,但是,也不可不留心選用。
不同材料的耐熱能力不一樣,熱變溫度有高有低。也就是說,某種塑膠容器超過某一特定溫度,它的物理形態就保持不住了。如果超過了其熱變溫度,就不要使用了。
比較常見的,像是礦泉水瓶用的PET,它的熱變溫度在80-85度;外賣餐盒常用的聚丙烯PP,在120度以上;塑膠袋用的聚乙烯PE在60度左右。吳曉蒙表示:“針對這三種常見塑膠材料而言,像塑膠袋、礦泉水瓶是不建議盛裝過熱的食品或者盛裝熱食時間過長,這可能會導致熱裝的形變,或者塑膠袋可能破掉、漏掉,也可能有一小塊脫落下來沾到食物上導致誤食。家庭生活中,一般在微波爐中可以使用的是PP聚丙烯這種材料。”
瓶裝水得扔嗎?
近幾年,塑膠對環境和人體健康的影響可以說是越來越受到關注。
澳大利亞一項研究的資料顯示,全球人均每週透過飲用水會攝入1796個塑膠微粒,按重量算這些塑膠微粒約為5克,等同於一張信用卡所用的塑膠,而世界範圍內的瓶裝水、自來水、地表和地下水中都含有微塑膠。
這樣一來,我們是不是得趕緊放下瓶裝水和塑膠水杯了?人體攝入了塑膠微粒又有什麼影響嗎?
對此,吳曉蒙表示,目前還沒有辦法下定論:“現在有研究表明,一些動物模型比如老鼠、斑馬魚來做實驗已經證明了食入微塑膠微粒會在一定程度上導致實驗動物代謝紊亂,其倡導組織會有一些變化,還有一些區域性的炎症反應。但是,到目前為止,還沒有直接證據證明微塑膠對於人類有什麼樣的影響,也只是透過動物來推測。我們攝入的這些微塑膠很大一部分都會被直接排出體外,但確實發現會有一些小微粒殘留在我們體內,所以微塑膠對於人類健康的影響是科學界的一個熱門話題。由於這方面研究開展還沒有很長時間,還沒有辦法下個定論說是一定有害或安全。”
世界衛生組織曾釋出過一份名為《飲用水中的微塑膠》的分析報告。當中指出,人體不大可能吸收粒徑大於150微米的微塑膠,估計對較小顆粒的吸收也有限,但對奈米顆粒等極小塑膠微粒的吸收率可能較高,但也表示“這方面資料還極其有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