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始皇作為統一六國建立第一個封建大一統王朝的人,給後世留下了很多的遐想和探索空間。秦始皇為了更好的統治在位期間建立很多的法規,用來約束百姓和大臣,同時也設立百官。自稱是“朕”並且讓大家喊“始皇帝”原本一個很簡單的稱呼後世在對秦始皇進行考古研究的時候卻發現其中大有內涵!
原來在秦始皇統一六國平定天下之後,認為自己的功績自古以來都是沒有的,是其他五帝都不曾達到的。當時的文武百官在對秦始皇的稱呼上引用傳統的尊稱“上古時期有天皇、帝皇、泰皇”建議秦始皇採用最高貴的“泰皇”作為自己的稱呼。但是秦始皇只是用了一個“皇”字。秦始皇認為自己“德高三皇、功蓋五帝”前面取用皇、後面採用帝,自創稱號“皇帝”,因為自己是第一個所以稱作“始皇帝”在位期間取消認為有“臣議君,子議父”嫌疑的“諡法”。並且規定天子自稱為“朕”。
其實在秦始皇時期他的自稱並不單單隻有“朕”除此之外秦始皇還自稱“寡人”,就是自己站在最高處孤獨的意思。在秦始皇之前天子的稱呼還有很多像:孤、吾、餘等等,為什麼秦始皇單單選址了“朕”作為自己的自稱,這裡面有什麼內涵?“朕”字在很多的歷史文獻中都有記載,但是卻有著不同的含義:《書.堯典》中就有過相關的記載這裡的“朕”就是單純的自稱“我”的意思。但是在《莊子.應帝王》中卻有著代表預兆的意思。在漢朝的墓堆裡出土的法經對它的描述又有超過的意思。對於“朕”字最早的記載是在甲骨文當中,之後在《說文》中也有對“朕”字的記載!
“朕”字其實在秦之前使用的次數更多,從出土的甲骨文當中看“朕”的偏旁是“舟”,原本的意思是舟的裂縫,和之後第一人稱的“我”搭不上關係。其實,不盡然。我們都知道人的生存離不開水,中華民族的起源就在水邊,古代的封建國家的建立也是。依水而居,舟就成了生活的必需品,特別是在先秦時期的漁業和狩獵佔領主導地位,雖然本意是舟字,但是有很多的代用詞,我們看它的另一邊是灷字。
灷象形字是“火”,在這裡是火種的意思,“火”改變了人類原有的飲食方式,人的生存也離不開火把!在古代生產並不高的時候火把是權力的象徵一般都是交給位高權重的族長手中。在古代就有“水能載舟,亦能覆舟”的說法,在一定程度上這也是一種比喻,水是百姓,那麼舟就成了當政者。一人乘舟御水,舟上放著火把也可照亮遠方的路。照這樣看啦“朕”就是一個歲統治者的完美稱呼。而且朕只是書面的自稱,在一些官方的檔案上秦始皇給予的答覆中提筆寫的都是皇帝或者是始皇帝的稱呼。不單如此因為還要避諱秦始皇的名諱,每道需要寫到皇帝時都要在旁邊另起一張表示自己的尊重。在秦朝之後的各個朝代中對於“朕”的稱呼也只是皇帝的專用稱號。
其實,這些規定的主要目的就是為了證明皇帝的與眾不同的同時刻畫皇權的神秘,秦始皇建立的一些體系並不單單只是想要在秦二世、三世中延續,他想要的是在後代中永久的延續下去,成就秦國的千秋大業!
【來源:歷史鑑】
宣告:轉載此文是出於傳遞更多資訊之目的。若有來源標註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益,請作者持權屬證明與本網聯絡,我們將及時更正、刪除,謝謝。 郵箱地址:[email protec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