堅持創新驅動 強化科技引領

在青蔥創客實踐室裡,餘順歡指導學生進行創作。受訪者供圖

“小科學家”們聚精會神地做著實驗。受訪者供圖

在剛剛結束的第35屆廣東省青少年科技創新大賽中,廣東梅縣外國語學校斬獲“廣東省科協主席獎”“國家專利申請獎”等多項大獎,總體成績位列梅州市第一,全省前列。其中,該校初一級學生卓鴻邦發明的《智慧自適應真空吸附爬壁機器人》將代表廣東省參加全國總決賽。

少年智則國智,少年強則國強。在科技創新的時代,未來的希望就在青少年身上。

近年來,梅縣區各類科普活動如雨後春筍般湧現、科普教育基地不斷完善、梅縣區學子在國家、省、市級科技相關比賽中接連取得驕人成績,便是梅縣區大力推動科技教育工作創新發展的最好說明。

“接下來,梅縣區科學技術協會將繼續圍繞區委、區政府中心工作,立足自身職能,創新科普宣傳形式,突出抓好青少年科普教育等重點,團結帶領全區廣大科技工作者積極投身全區經濟和社會各項事業發展,為產業發展、鄉村振興等重點工作做好科技服務,營造崇尚科學的良好氛圍,助推梅縣蘇區振興發展。”梅縣區科學技術協會主席黃玉表示。

●何苑妮 劉洪橋 曾健鋒

搭建平臺

突出抓好青少年科普教育工作

高精度3D印表機、繪圖儀、機械臂小車、程式設計機器人……在佔地200多平方米的梅縣區青少年創客基地內,擺放著琳琅滿目的高科技產品。從一旁的照片牆上,可以看到“小科學家”們在此學習程式設計、搗鼓機械零部件研發“新產品”的畫面。

“受疫情影響,線下的公益課程暫停了,但基地的老師們一直透過微信公眾號線上釋出實驗影片,在微信群裡交流溝通,讓孩子們在家也能繼續‘動手動腦’。”基地負責人李聰會說。

2016年,梅縣區科學技術協會(下稱“梅縣區科協”)聯合梅州哆夢創客科技有限公司成立了這一創客基地,以青少年為主要物件,圍繞“體驗、實踐、創造”三個階段提高青少年思維能力、解決問題能力、動手能力。

成立以來,梅縣區以該創客基地為依託,聯合該區多所學校,在各中小學校開展各類主題科學知識普及活動,開發創客教育活動課程,進行科技知識普及,讓學生在“創造、創新”的理念中學習成長。

“我們結合當下‘創文’‘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進校園’等需要舉辦了不少科普活動,均透過展示圖片、科學實驗、科普知識搶答等寓教於樂的方式來進行。”李聰會告訴筆者。

在廣東梅縣外國語學校的青蔥創客實踐室裡,左邊是上課區,擺放零散的課桌具有小組討論的優勢,方便學生交流和開啟創新思維。右邊是實踐區,擺滿了獲獎作品。教室有別於傳統課室的佈置,整體設計看起來十分有創意。

“青蔥創客實踐室建立於2016年,從它創立開始至今,一直十分受歡迎。”廣東梅縣外國語學校綜合實踐中心主任餘順歡說,學校投入50多萬元打造這一創客空間,作為學校普及創客思想的平臺,用於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動手能力和自我管理能力,成為實現科技教育的重要場所。不少學生表示,青蔥創客實踐室為他們提供了動手實踐的平臺,成為了他們第二課堂最常來的地方之一。

近兩年來,餘順歡已經帶領學生參加了許多比賽,在剛結束的第35屆廣東省青少年科技創新大賽中,由他指導的作品《智慧自適應真空吸附爬壁機器人》將代表廣東角逐國獎。走進他的辦公室,牆上貼滿了獎狀和證書,桌上也擺滿了獎盃。

“廣東梅縣外國語學校是一所‘年輕’的學校,將科技教育作為提高學生初中、高中整體素質的重要內涵。”餘順歡告訴筆者,除了指導學生參加比賽,培訓師資隊伍也成了他目前的重要工作。“傳統課堂已經無法滿足教學需要,我們需要更多專業的老師來共同推動梅縣區科技教育的發展。”

服務群眾

不斷提升全民科學素養

為了向廣大群眾宣傳科技知識,近距離感受科技的魅力,進一步豐富基層群眾的精神文化生活,近年來,一場又一場科普宣傳活動走進了社群,先進新奇的科技產品和生動有趣的活動環節大大激發了市民的參與熱情。

“以前只在網路或新聞上看過,親身接觸、體驗高科技還是頭一回。”市民黃叔說,自從參加了幾場小區裡的科普活動之後,他才知道現在已經有了掃地機器人,工廠流水線上的操作也由機器人代替,體會到了國家科技發展的日新月異。

“透過舉辦科普宣傳活動、設定科普宣傳欄、發放科普宣傳資料等方式,將與群眾生活息息相關的實用科技知識送到家門口,幫助他們形成良好的生活習慣和科學的生活方式,既豐富了群眾的精神文化生活,又提高了群眾的科學素質。”黃玉介紹,目前,梅縣區此類活動每年參與人數達到7萬人次,取得了良好的社會效果。

此外,今年梅縣區科協將以省“優秀科普示範社群”新城辦事處錠子橋居委的模式為範本,全力推進鎮、村兩級建成“科普活動站”。

作為全市的農業大區,梅縣區科研人才不只待在實驗室裡,更要把實驗室建到田間地頭,推動現代農業發展,帶動農民脫貧致富。

“農技員來了!”近期,受高溫天氣影響,農作物病蟲害發生機率較高。為了保障農業生產,梅縣區農技人員紛紛深入田間地頭,加強農作物病蟲害防治技術推廣,為農村群眾答疑解惑。

“下大雨的時候先施一次藥,用的藥一般以預防為主,最好用銅製劑,對蔬菜的病害預防效果很好,下完雨以後最好再用一次藥……”在梅南鎮藍田村的蔬菜種植基地裡,梅縣區植物保護與檢疫站高階農藝師李富正手把手指導村民吳伯如何做好田間管理和病蟲害防治,為農作物後期生長創造有利條件。

吳伯告訴筆者,最近一會出太陽一會下雨,這種天氣對蔬菜的影響很大,病蟲很多,需要防治白粉病、根腐病、枯萎病等,幸虧有農技人員經常過來指導,按照農技員教的方法去做了之後,效果很好。

目前,梅縣區正積極促成農村、企業、高校、科研機構的有效對接,積極吸納醫院院長、學校校長、農業站站長、“農秀才”、“土專家”等人才進入基層科協組織,為科技工作者搭建平臺,為農業農村工作提供科技支撐,讓人才下沉、科技下鄉、服務“三農”。

全面推進

持續最佳化創新生態環境

在位於梅縣區扶大高新技術開發區的振聲科技綜合大樓裡,筆者見到了廣東振聲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研究院院長、高階工程師陳金德。

陳金德手中不斷點選著滑鼠,來回切換著多個畫面,眼睛專注地盯著大螢幕,仔細檢視系統的執行情況。

“這是我們研發的工程爆破資訊化智慧管控系統,企業到爆破現場時透過我們的裝置即手機APP,對現場人員進行點名和影片採集,爆破作業完成後,企業把影片資訊上傳到平臺,公安部門就能自動獲取爆破資訊,實現對爆破作業現場的有效管控。”陳金德指著眼前的大螢幕向筆者解釋道。

針對民爆行業中的監管難問題,陳金德和科研團隊在2015年研發出了這一系統,透過採用“網際網路 ”、影片處理、GPS等技術,實現企業端和公安部門之間的資訊流通,對爆破作業進行高效的封閉式管理。

目前,該系統已在爆破作業專案中得到廣泛應用,不僅為公安部門的安全監管提供了便利,也取得了可觀的經濟效益。

陳金德告訴筆者,從一個技術落後的炸藥生產手工作坊到涉足網路資訊、農業裝備和食品加工裝置製造等10多個領域的行業領跑者,振聲科技的秘訣和法寶正是堅持科技創新。目前,研究院的科研隊伍已壯大到了20多人,為之後的科研工作提供人才保障。

科技興則國家興,創新強則民族強。誰牽住了科技創新這個“牛鼻子”,誰下好了科技創新這步先手棋,誰就能佔領先機、贏得優勢。

日前,經國家發展改革委等五部委認定,廣東嘉元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國家企業技術中心正式揭牌,標誌著梅州實現國家企業技術中心“零”的突破,這無疑是梅縣區科技發展領域的又一重大利好訊息。

察勢者智,馭勢者贏。在廣東嘉元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國家企業技術中心揭牌儀式上,梅縣區委副書記、區長溫助民表示,區委、區政府將繼續圍繞“發展是第一要務,人才是第一資源,創新是第一動力”原則,堅持“專案為王、企業第一、服務至上”理念,以“新基建”“新技術”“新業態”為抓手,打造一流營商環境,用心用情用功服務企業不斷創新、精益求精、勇攀科技高峰,以創新發展贏得更加廣闊的天地、更加美好的明天。

版權宣告:本文源自 網路, 於,由 楠木軒 整理釋出,共 3175 字。

轉載請註明: 堅持創新驅動 強化科技引領 - 楠木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