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吳能成為三國鼎足勢力之一,孫權的能力是毋庸置疑的,“生子當如孫仲謀”,這就是曹操對孫權的評價,可見孫權能得到曹操如此高的評價,確實有兩把刷子。不過在晚年,孫權性情大變,導致了東吳的衰退。
據記載,孫權晚年時不敢用人,變得猜疑和暴怒,身邊每個大臣都惶惶不可終日。不僅如此,晚年的孫權還驕奢淫逸,弄得東吳民不聊生,民怨四起。正是一系列的惡行,使得孫權在人們心目中的地位一落千丈。甚至連陳壽在《三國志》中將孫權的死亡都稱為“薨”。據悉,這是諸侯死後使用的。反觀劉備、曹操去世後,陳壽使用了天子才能使用的“崩”、“殂”。
有人說,孫權晚年之所以這樣,跟在位太久有很大的關係,雖然皇帝擁有至高無上的權力,但是時間一長,就會產生高度緊張的狀態,特別是到了晚年。事實上,晚年昏庸是帝王們的通病,比如漢武帝劉徹、明太祖朱元璋等,但這到底是不是根本原因呢?
其實,不僅僅是這個原因,孫登之死也是其中一因素。孫登是孫權的長子,此人非常有見識,繼承了孫權早年的優良基因,非常受到孫權的喜愛,可惜不幸英年早逝,導致孫權一時間無法確定繼承人,從此性情大變。
孫登去世的九年時間裡,孫權只好冊封三子孫和為太子,卻又封了四子孫霸為魯王,給予了孫霸與孫和差不多的待遇。這下可好,宮內大臣們紛紛站隊,便有了“太子派”和“魯王派”,一時間整個東吳亂成一團。面對這種現象,孫權又無法忍受,於是處理了兩個兒子,廢掉了第二任太子孫和,並賜死了孫霸,最後冊封了年僅7歲的孫亮為太子。
表面看去孫權是在對付自己的兩個兒子,其實卻是在針對江東各個世族名門。在孫權晚年,無論是孫策帶來的老班底,還是孫權的嫡系人馬,都逐漸凋零,而江東其他家族則迅速崛起,朝中無人可談心,這也是孫權變得昏庸原因之一。
總之,晚年的孫權在一些朝中事務和繼承人上的處理不果斷,加上不敢用人和無人可用,導致了日後整個東吳的衰退,最後在孫皓的手中,被司馬炎擊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