縱橫家,是春秋戰國時代,盛行的學術流派之一,創始人名為鬼谷子,因鬼谷子身世成謎,縱橫家也被賦予了很多神秘色彩。除了鬼谷子之外,戰國時期縱橫家的代表人物主要有蘇秦、張儀、孫臏與龐涓。此四人皆是鬼谷子的徒弟。其中孫臏與龐涓相愛相殺的故事,直到現在還是很多人津津樂道的話題之一。
事實上,孫臏並非其本名,其真名已經無從查證,至於為什麼叫他孫臏,只是因為他被龐涓施以“臏行”。所謂臏行,就是強行挖去膝蓋骨。不僅如此,龐涓還在孫臏臉上刺字,讓其成為奴隸,彼時只有奴隸臉上才有刺字。本是同門的兩個人,龐涓卻如此對待孫臏,很多人說是因為嫉妒孫臏的才能,所以才想以此毀掉孫臏。可這種說法也沒有嚴謹的史料能夠證實。
不過儘管如此,這種說法還是目前為止流傳最廣的一個說法。不過嫉妒一個人的才能,真的能夠做到如此殘忍的程度嗎?也不禁令人生疑,畢竟一個真正善妒並且殘忍的人,是很難走到龐涓那樣的地位的。
1964年,在考古學家對山東省臨沂市的一座大型漢墓進行研究發掘的過程中,發現了大量戰國時期的竹簡,經過研究發現這些竹簡竟然就是一直名聲在外,卻始終未曾得見實物的《孫臏兵法》,這個發現曾在考古界轟動一時。之後在對《孫臏兵法》的研究之中,發現其中記載了很多戰國時期的戰爭細節,從這些細節,似乎更容易窺見到龐涓殘害孫臏的真實原因。
這個原因還要從著名的“圍魏救趙”開始說起。這個故事相信喜歡歷史的都不陌生。公元前354年,龐涓率兵大舉進攻趙國,趙國抵擋不過,向齊國求援。齊國國君深知“唇亡齒寒”的道理,於是命田忌為主將,前去對趙國施以援助。
按照田忌的想法,他準備直接馳援趙國國都邯鄲,不過孫臏卻阻止了他,孫臏告訴田忌,此時龐涓將魏國主力部隊都帶到了趙國境內,魏國可謂後防空虛,應該直取魏國國都大梁,以此來逼迫龐涓回防,方能達到援助趙國最好的功效。
很多人對這個故事的瞭解便是如此,因為這也是《史記》之中的記載。不過《孫臏兵法》中對此戰的細節進行了補充。據《孫臏兵法》記載,龐涓雖然帶走了魏國大部分兵力,但是魏國本就實力強橫,國內還留有一些兵力,田忌想要短時間內抵達魏國國都大梁幾乎是不可能的。
孫臏也深知這一點,所以他圍魏救趙的策略,最主要的就是給龐涓製造一個假象。這個假象就是讓龐涓誤以為齊國軍隊毫無戰法,很容易就能夠擊潰,貪功的龐涓自然不會放過這個機會,就會在攻擊邯鄲的同時,組織兵力調頭攻擊齊國大軍,因此落入孫臏準備好的圈套之中。那麼孫臏究竟是如何誘使龐涓上當的呢?
孫臏讓田忌先行攻擊易守難攻的平陵城,並且讓田忌派去了最不會打仗的手下去打此仗。結果可想而知,田忌派去攻擊平陵城的軍隊幾乎全軍覆沒,兩個主將也相繼被殺,關鍵是此仗之後,田忌便率軍直逼大梁。如此大的犧牲之後還是毫無章法,即使是多疑的龐涓都信以為真,認為齊國軍帳中無可用之人,因此才親自率領兵力想要打一個閃電戰,將齊國大軍殲滅。最終,龐涓在回擊齊國軍隊的路上遭遇孫臏的埋伏,魏軍大敗,龐涓被俘。
事實上,在那個動亂的年代,成王敗寇本沒有對錯,可孫臏這一計策卻是以犧牲數萬將士為前提,不可謂不狠毒,所以單從這一點上來看,孫臏的毒辣比著龐涓也不遑多讓。而以龐涓對孫臏的瞭解,自然是深知這一點的,所以他才會抓住機會就對孫臏狠下毒手,可能他覺得如果他不先毀掉孫臏,那麼孫臏也會找機會先毀掉他吧。
所以從《孫臏兵法》記錄的這些細節來看,龐涓殘害孫臏未必就只是因為嫉妒孫臏的能力和才華。
龐涓 孫伯靈 田忌 魏國 齊國 鬼谷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