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次獲得諾貝爾獎的「競價策略」最佳化

編輯導語:競價策略是用來控制費用的工具,透過你的預算控制整體的費用,競價策略可幫助您控制單次最佳化事件費用,並且競價推廣已經成為企業的必要選擇之一;本文作者分享了關於競價策略的最佳化以及思考,我們一起來了解一下。

一次獲得諾貝爾獎的「競價策略」最佳化

假設你和老王同時對一個廣告位進行競價,你出價10塊,老王出價8塊,你贏了這次競價;感覺似乎你應該支付10塊,但是很反直覺的是,在目前大部分的廣告系統中,你可能僅僅只需要支付8塊。

我們看一下谷歌的競價廣告說明,如下圖中紅框部分,的確是採用這種支付策略。

一次獲得諾貝爾獎的「競價策略」最佳化

這看起來是反常識和直覺的,我們從小看到的各種競價,比如拍賣會,或者投標會上,都是價高者得,並按照報出來的價格進行支付。

那麼為什麼這些廣告系統中,競價策略需要做這種調整呢?這裡有一個獲得諾貝爾獎的策略調整,我們先從競價策略的演變說起。

01 傳統競價策略

我們經常在影視劇中看到“拍賣”的場景,拍賣師走上展臺拿出一個古董字畫,同時標出低價,然後坐在下面的眾多競價者開始報價,100萬,110萬,150萬,最後當沒有人再報出更高價格時,拍賣師喊著“150萬一次,150萬兩次,150萬三次”,落槌成交。這是最常見的英式拍賣(English Auction),又叫公開增價拍賣(Open Ascending Bid)。

除了“英式拍賣”之外,還有一種“荷蘭式拍賣”,始創於荷蘭的鬱金香拍賣場,其過程和“英式拍賣”過程相反,賣方由高往低喊價,過程中如有人願意購買,此價即為成交價,荷蘭式拍賣亦稱公開減價拍賣(Open Descending Bid)。

無論是英式拍賣,還是荷蘭式拍賣,都是公開拍賣,也就是競價方需要公開說出自己的價格;但是在很多時候,競價方是不希望報出自己的價格的,因此又衍生出和公開式(Open)相對的密封式(Sealed)拍賣。

密封式拍賣是競價者將出價金額密封放入信封提交給拍賣方,金額一旦提交中途不能更改。最後拍賣方開啟信封,宣佈出價最高的競價者獲得競拍標的物,並支付所出的價格。

這種方式在很多工程專案招標、地產拍賣中使用。常見情況下,在密封拍賣中,出價最高的最後以最高出價進行最後的支付,這種拍賣方式稱之為密封第一價格拍賣(The First Price Sealed Auction)。

02 「密封第一價格拍賣」引起的問題

密封第一價格拍賣的方式非常簡單,且符合直覺;但是這種方式下,競價者的決策過程非常的複雜,作為競價者來說,他們希望能在拍賣中獲勝,又希望支付儘可能少的錢,但是因為又是多方參與競價,所以價格如果低了可能會輸,但是價格又不能高於拍賣物的評估值。

也就是說,每個競價者都希望能夠不超過自己的評估值,又希望比其他競價者略高,但問題是大家都不知道各方的出價,所有競價者都會面臨這個情況;因此各個競價者都會搞一套複雜的預判策略,最後的拍賣結果經常出現意想不到的結果。對於拍賣者來說,每次的收益也會不穩定。

比如,在一次競價中,我對於標的物的價值預估是10萬元,但是我可能會預估其他參與者只會出價5萬元,所以我可能出價6萬。結果沒想到有人出價7萬,我輸掉了這次競標,不僅對於我來說遺憾,對於賣家來說,他本來可以賣到更好的價格(10萬),結果卻沒能實現,收益不佳。

這種情況,在更高頻的競拍中顯得格外明顯,相比於線下競標這種近乎於一次性的方式,線上廣告的競爭則是高頻的,不同位置的不同時間段的廣告位置都是在多次出價競爭的。廣告主(競價者)會不停的調整自己的出價,試探競爭對手的價格,從而實現自己的策略最優。

舉一個例子,在百度搜索的關鍵詞“小姐姐”下的廣告位,你可能覺得一次點選價值10元,老王覺得一次點選價值15元。

如果採用「密封第一價格拍賣」進行拍賣,百度廣告給出的底價是3元,那麼你會先從3元開始出價,老王再出3.1元,你再出3.2元,這樣你跟老王開始不停加價,並且都會採取“微小差值策略”,直到價格到了10元,因為你覺得這個位置只值10元,你就會停止出價。

這個時候只剩下老王在出價,從老王的策略來看,現在又沒人跟我搶了,老王又不傻,那老王就不用再出10元,直接調回底價3元就好,這個時候精明如你又會重新入場,新一輪競價過程開始,週而復始,如下圖所示(你跟老王你追我趕)。

一次獲得諾貝爾獎的「競價策略」最佳化

細心的你應該會發現這種方式的明顯缺陷就是不穩定,雙方都在不停的調整價格,這對於你跟老王來說都是一種極大的精力浪費。

同時對於廣告平臺來說,雙方的價格都超出了3元,但是出價都是從3元開始,導致收益不是最大。

另外從「重複博弈」的角度看,這也不符合帕累托最優,即資源沒有最高效的分配,按道理因為老王的評估價格更高,理應都歸他,而不是一半的機率被你拿到。

03 一次獲得諾貝爾獎的改動

既然符合我們直覺的「密封第一價格拍賣」有這麼多問題,那麼有更好的解決方法嗎?答案是肯定的。

1961年,經濟學家威廉 · 維克裡(William Vickery)在《金融》(The Journal of Finance)上發表論文《反投機、拍賣與競爭性密封投標》完整論述了密封第二價格拍賣(The Secon Price Sealed Auction)。

密封第二價格拍賣和密封第一價格拍賣的改動點在於,競價方依然密封出價,最終以出價高者獲勝,但是獲勝方僅需要支付競價方出的第二高價格即可。

比如,文章開頭的例子,假設你和老王同時對一個廣告位進行競價,你出價10塊,老王出價8塊,你贏了這次競價,但是你只需要支付8元即可。

正是這麼“小小”的改動,讓威廉 · 維克裡獲得了1996年的諾貝爾經濟學獎,密封第二價格拍賣也被稱之為“維克裡拍賣”。那麼為什麼這麼一個小小的改動可以有這麼大的最佳化效果呢?

從博弈論的角度來說,在密封第二價格拍賣中,競價者按照自己的評估值出價就是最優策略(博弈論中稱之為:佔優策略);因為如果出價低於評估值,不僅失敗的機率會增加,同時即便獲勝支付的金額也不會減少;而如果出價高於評估值,本應競價失敗的拍賣卻獲勝了,此時需要支付的金額可能高於自己的評價值,等於是一種損失。

我們再拿剛剛你和老王對搜尋關鍵詞“小姐姐”競價的例子來看,對於你來說,因為你的評估值是10元,所以不論老王出價多少,你出價10元是最優策略,分兩種情況來看:

  1. 老王出價高於10元,那麼無論如何你也贏不了,因為你不可能超過自己的評估值;
  2. 老王出價低於10元,那麼你應該出到自己的最高評估價,也就是10元,進而最大可能贏,並且因為按照第二價格支付,你也沒有動力去調低價格,調低了反而增加失敗的機率,贏了支付的金額也不會變。

在第二價格拍賣中,競價者不用去預測別人的出價,只需要按照自己的評估值去出價是最優的,和第一價格不同,決策成本為零且沒有任何投機性。

到這裡,可能細心的你會覺得對於拍賣者的收益來說,第一價格的期望收益是不是會更高些,而第二價格賣家最終期望收益會變小;威廉 · 維克裡在他的那篇論文中也證明了兩者的期望收益是一致的。

在這種機制下,永遠是對廣告位評估值最高的競價方獲勝,同時保證了廣告平臺的收入的穩定性。

目前,主流的廣告平臺,比如谷歌、百度、新浪微博等都是採取這種競價方式。

04 一點延伸

前面的討論主要是介紹了「密封第二價格拍賣」的策略,基於威廉 · 維克裡的論文,拉開了拍賣理論這個新領域的序幕,後續還有很多人研究對於賣家來說如何提高拍賣的最終期望收益;比如競價人數、拍賣底價和最終收益的關係,以及什麼是最優的拍賣策略。

拍賣理論同樣和博弈論也有著千絲萬縷的關係,拍賣競價的過程中也涉及到多重博弈。

本文參考和引用:

《合適》——坂井豐貴

#專欄作家#

南村小付,微信公眾號:南村小付,人人都是產品經理專欄作家。快手高階產品經理,曾任職阿里,歡聚時代,7年網際網路產品設計運營經驗。

本文原創釋出於人人都是產品經理,未經許可,禁止轉載

題圖來自Unsplash, 基於CC0協議

版權宣告:本文源自 網路, 於,由 楠木軒 整理釋出,共 3183 字。

轉載請註明: 一次獲得諾貝爾獎的「競價策略」最佳化 - 楠木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