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18年11月11日,隨著貢比涅森林中《協約國對德停戰協定》的簽署,第一次世界大戰終於落下帷幕。
大洋彼岸,美國人的慶祝活動卻已在4天前“提前”舉行。出現這一幕,並非美國人未卜先知,而是源自一場“致命”的新聞失誤。
當一戰時間進入1918年11月,協約國的勝利事實已無懸念,德國人的投降只是時間問題。與此同時,而各家報社也在不遺餘力的抓“熱點”,以期報紙大賣。
最早捕捉到“熱點”的是合眾社(合眾國際社的前身)。11月7日午前,合眾社的辦公室收到了法國前方傳回的電報。閱讀之後,記者們迅速擬定了當天下午特刊的標題:“戰爭結束”!
緊隨其後,有關“停戰協定”已簽署的訊息迅速藉助報紙、電報、電話傳遍了美國。人們爭相走到街上開始慶祝。
覆蓋全美的慶祝活動
慶祝活動從紐約開始,逐漸覆蓋全美。接到“停戰訊息”後,時任紐約市長的約翰·海蘭(John Hylan)當即宣佈放假。
理髮師將顧客丟在椅子上、商店關門要求大家有事明天再來、吃午餐的職員也沒回到工位,紐約的大事小情全都為慶祝活動讓路。
時代廣場上人潮湧動,男高音恩里科·卡魯索(Enrico Caruso)在尼克爾博克酒店的二樓陽臺上向揮舞星條旗的人們致敬,並演唱了國歌——《星條旗》。
在戶外,報童揮舞著報紙,高喊著“德國投降!”、“戰爭結束了!”的口號,汽車鈴聲、防空警報聲、教堂的鐘聲,響徹整個紐約。高樓的二樓窗戶上掛出星條旗,人們將手中的報紙拋向空中。
卡內基音樂廳(Carnegie Hall)中,波士頓交響樂團正舉行音樂會時,外邊傳來了歡呼聲和戰爭結束的訊息。當觀眾還未反應過來,指揮當即改了節目單,砍掉了“曼弗雷德·序曲”和“D小調交響曲”,轉而演奏“星條旗”和“馬賽曲”。
美國信孚銀行總裁斯沃德·普羅塞爾告訴《華爾街日報》,“11月7日必將載入史冊,成為世界國家歡欣鼓舞的一天”。但後來事實證明,這句話只對了一半...
紐約的慶祝活動迅速隨訊息傳遍美國。
儘管由於“西班牙流感”的緣故,美國多地禁止公眾集會,但從大城市到小城鎮,人們還是湧上街頭都在慶祝這“虛假的停戰日”。
在華盛頓特區,總統“伍德羅·威爾遜”也出現在白宮門廊上,向聚集慶祝的人群揮手致意。波托馬克河畔響起禮炮,美國陸軍派出9架飛機繞場助興。與此同時,費城市長托馬斯·史密斯前往獨立廳敲擊“獨立廳”。
而在好萊塢的派拉蒙製片廠中,傳奇導演塞西爾·德米爾緊急“喊卡”。他解釋到:“我們今天要停下來,因為戰爭已經結束了!”
在賓夕法尼亞,這場過早的慶祝活動變地“激烈”起來。當地一名被誤認為支援德國人的退役士兵慘遭毆打。慶祝活動中的煙火還發生了爆炸,導致4人死亡,其中一人的兄弟還遠在歐洲前線作戰。
拒絕承認的真相
就在美國人以為戰爭真的結束,一片狂歡之時。美國國務卿羅伯特·蘭辛(Robert Lansing)當天下午立刻澄清事實,否認停戰協定已經簽署。
但美國人拒絕相信蘭辛的闢謠,他們不僅撕毀了闢謠的報紙,甚至還順手砸了發“假訊息”(實際上是真訊息)的美聯社辦公室。對和平期盼已久的人們就像沉入夢境一般,拒絕承認現實。
這種情況一直持續到第二天,也就是11月8日,這天清晨宿醉的美國人終於接受了戰爭還未結束的事實。對此,當時還是上尉的哈里·杜魯門(後來的美國總統)評價到:“虛假的報紙訊息是及其可怕的,報紙負責人的罪行僅比最壞的罪犯第一點”。
那麼,這則愚弄了全美國的“虛假的停戰訊息”從何而來?
一切的源頭還要追溯到法國。當時確實有一則“停戰指令”,但只適用於區域性。
1918年11月7日,協約國司令部受到了一則來自德軍的電報,內容是:德國停戰代表團將從柏林出發,經比利時抵達法國商討停戰。為此德軍將在下午3時(倫敦時間下午2時)停止敵對行動,以便代表團能夠越過前線。
根據事後的調查報告顯示:由於電報未註明這是“區域性性”停火,致使一些人誤解為全面停火,戰爭結束了。而且,同樣的電文不僅駐法國的美國遠征軍收到了,美國的外交機構也收到了,並開始擴散。
例如,美國領事就在午餐會上當眾宣佈了這一訊息,讓記者們嗅到了一絲氣息。與此同時,美國駐法武官B·H·沃伯頓則將訊息緊急發回國內,以求證實。
但一切還是沒有快過那個蹭熱點的男人——羅伊·霍華德。
陰錯陽差:上了頭版的“假訊息”
就在沃伯頓少校焦急等待國內回覆時,羅伊·霍華德早已“抄近路”將訊息發回紐約,並在確認結果出來前,迅速傳至美國各地。
時任“合眾社”總裁、為“獨家新聞”來到歐洲的羅伊·霍華德正在回國的路上。11月7日,他剛從巴黎乘火車抵達佈雷斯特,在與亨利·威爾遜將軍交流的過程中,他敏銳的發現了他想要的“獨家新聞”。
亨利·威爾遜告訴霍華德,“他剛剛從巴黎方面收到停戰的訊息”。霍華德追問道:“是官方訊息麼?”威爾遜答覆到:“確實是總部傳來的”。於是,霍華德索要了副本。
或許是出於信任的緣故,亨利·威爾遜不僅將訊息的副本給了霍華德,還派出法語翻譯約翰·塞勒滋少尉幫助他溝通當地的電報局,將訊息發回美國。
但這樣做明顯是違規的......
按照“合眾社”的流程,所有來自法國的新聞都必須經過駐法記者西姆斯簽發。但當時西姆斯遠在巴黎,溝通需要大量時間。
為了“守護”這條獨家新聞,霍華德不惜偽造了西姆斯的簽名,將訊息直接從佈雷斯特發回美國,但這也只是“虛假停戰訊息”事件中的一環。
當霍華德急匆匆的趕往佈雷斯特的電報大樓時,發現大樓中除了電報操作員,早已空無一人,因為當地的法國人在聽說了“停戰訊息”後早跑上街去狂歡了。結果在等待了一會後,霍華德又繞過了法國的資訊審查員,直接把訊息發回了紐約。
幾分鐘之後,電報傳到了大洋彼岸的紐約。“合眾社”紐約負責人霍金斯看到訊息是由西姆斯簽發,還通過了法國方面的稽核,就理所當然認為訊息屬實。
當天下午,“合眾社”開始刊發霍華德的獨家新聞:“德國人投降了!戰爭於下午2點結束(指倫敦時間)”。
軒然大波歸於平靜
由於美國人對停戰期盼已久,結果訊息一經見報就迅速擴散開來,連美國的鄰國加拿大也收到信兒,開始提前慶祝。
但假訊息畢竟是假訊息,經不起證實。當天《紐約晚報》的編輯們多方聯絡記者也未能證實這則訊息,遂對合眾社的“停戰訊息”表示懷疑。
第二天,當事件水落石出之時,泰晤士報、美聯社指責“合眾社”的新聞是“史上最公然、最邪惡的欺騙行為”。而《紐約晚報》還不忘落井下石,標榜自己沒有跟風發表“虛假的停戰協定”。
儘管霍華德和他的“虛假停戰協定”激起了軒然大波,但這件事很快又被更大的波浪所掩蓋。事件後的第三天,11月11日上午真正的停戰訊息傳來,美國人再次擠滿了大街小巷,開始慶祝和平的到來。
最後說回一切的始作俑者羅伊·霍華德,他的對手美聯社不遺餘力想要置他於死地,呼籲送他上軍事法庭;並要求“合眾社”為過早的慶祝活動掏一筆不菲的清理費(約8.5萬美元)。
但是由於美國很快迎來了“真停戰訊息”,而且亨利·威爾遜將軍極早的宣佈為“虛假停戰訊息”一事負責,並公開發表了正式公告。因此,不僅亨利·威爾遜免於處罰,霍華德也得以倖免。
很快,真訊息和慶祝活動活動面前,霍華德和他“假訊息”引發的事件就被拋諸腦後,快速淡出人們的視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