堅持職普比大體相當 鞏固中職基礎地位

近年來,伴隨著中等職業學校招生數和在校生數的滑坡現象,社會上出現了“全面普及普通高中教育”“取消或減少中等職業教育”的聲音。這涉及與經濟社會發展不可分割的職業教育發展方向問題。本報就此採訪了10位職教領域專家。

國家發展和個人成長的雙重需要

“關於中等職業教育在高中階段教育的比例,在改革開放40多年中,始終是國家教育政策予以重點關注的大問題。堅持職普比大體相當,與之相關的國家語境是一以貫之的。”教育部職業技術教育中心研究所研究員姜大源說。

在姜大源看來,發展中等職業教育,保持中職基礎地位,是國家經濟發展的需要,是國家脫貧攻堅的需要,是國家社會穩定的需要。然而,從社會氛圍看,“重灌備、輕技工;重學歷、輕技能;重理論、輕操作”的觀念沒有從根本上得到扭轉。

中職是實體經濟急需的一線青年勞動者不可替代的培養基地,新時代創新型技術工人和新型職業農民等技能型或高技能型人才存在的缺口也需要透過中職來彌合。國家大力實行鄉村振興戰略,在推進農村普及高中階段教育中加強職業教育,將“職教一人、就業一個、脫貧一家”逐步向“職教幾人、就業多個、致富百家”方向發展。顯然,職業教育已成為實施精準扶貧、阻斷貧困代際傳遞的長效和長遠之策。

姜大源說到幾個必須關注的事實:一是農民工職業教育問題。據國家統計局資料,2018年中國農民工總量為2.88億。在全部農民工中,未上過學的佔1%,小學文化程度佔15.3%,初中文化程度佔56%。二是退伍軍人職業教育問題。我國現有退伍軍人5700多萬,並以每年幾十萬的數目增加,他們大都缺少必備的社會勞動本領和職業技能,就業潛在壓力很大。三是殘疾人職業教育問題。國家扶殘助殘最重要政策之一是特殊教育,職業教育從中發揮著重要作用。

北京師範大學職業與成人教育研究所所長、教授和震表示,政府和社會必須幫助職業學校擺脫歧視性標籤。職業學校要堅持以立德樹人統領教育教學全環節、全環境和全要素,提升學生綜合素質、工匠精神、道德品質。遼寧教育學院研究員、遼寧省職教學會常務副會長高鴻表示,中等職業教育要適應新時代科技高速進步和產業快速發展的需求,進一步強化學生的職業素養和核心能力培育,鼓勵中等職業教育採取多樣化發展模式,滿足不同區域、不同群體的多樣化需求。

中國職業技術教育學會副會長、上海資訊科技學校原校長鄔憲偉說,職業教育是教育事業中不可或缺的一種型別,它不僅能滿足經濟社會發展的需要,也能滿足一類人才成長成功的需要。今後,要進一步提高技術技能人才的社會地位,改革對口招收中職畢業生的考試方式,加強中等職業學校基礎能力建設等。

適合的教育才是最好的教育

從世界範圍來看,中職學生升學是職業教育發展到一定階段的必然趨勢,絕不可以忽視學生的升學需求。但問題的關鍵在於,這批學生在哪裡準備升學?是在普通高中升學,還是在職業學校升學?

華東師範大學職業教育與成人教育研究所名譽所長、教授石偉平認為,在普通高中沒有做好系統變革教育模式的前提下,這批學生在普通高中不見得能獲得更好的發展。即便升學成功,有很大可能仍舊升入高職院校學習,那為何不更早接受適合自己的教育?“特別是幼兒園教師、商務外語等人才宜早培養、宜長期培養、宜貫通培養,以中職為起點貫通培養更加符合人才成長規律。”石偉平說。

石偉平表示,上海市“3+2”中高職貫通模式與“3+4”中本貫通培養模式所獲得的成功,充分證明了這種升學模式的科學性與先進性。“如果這樣,還會有‘高中階段教育職普比大體相當’政策底線堅守的問題嗎?適合的教育,才是最好的教育。”石偉平說。

杭州市中策職業學校校長高志剛認為,中職教育工作者應該把學生的升學和就業當作一個整體來對待。就業,必須追求優質就業,必須伴隨學歷提升,工學真交替、大交替;升學,必須追求優質升學,始終指向促進就業,有一個好的預期在前方等待,鼓勵自我突破。“一句話概括,好的中職就是讓學生就業無憂文憑不愁的雙滿足、真發展。”

高志剛說,中職教育不是被動地滿足企業的用工需求,更不是一味地滿足社會和學生的升學願望,在當下特定歷史時期和社會背景下,應該帶有更大的組織性和引導性。引導學生樹立正確的就業觀和生涯發展觀,引導企業形成良好的人才觀,甚至幫助合作企業轉型為教育型企業。引進優質社會資源,在職業學校匯聚成資源高地,一起創造一條條就業和升學交融的適合之路,供學生選擇、助學生髮展。

海南師範大學教育學院教授沈有祿認為,要合理引導人民群眾利益訴求。“不是所有的孩子都適合普通高中的通識及學術類課程。國際上對不同型別的學生一般從初中後就開始分流,一些學生在科學知識學習上存在一定困難,但在動手能力上卻很有天賦,且錯過15歲至18歲這個階段,再學習技術技能效果會差很多,這也是為什麼西方學徒教育從十幾歲就開始的重要原因。”沈有祿說。

沈有祿還表示,中職學校需要不斷提高自身教育教學質量,管理好、教育好學生,讓家長看到希望,放心送孩子上中職。中職的根本問題是質量問題,只有提高中職學校教育教學質量,辦出特色,才能吸引更多優秀學生。

分類指導和發展中等職業教育

今天,我國中職處在一個十字路口,陷入了“需求兩難”的境地,更需要觀念和思路的變化及創新。

國家教育行政學院學術委員會主任、職教研究中心主任邢暉認為,發展中職的基本思路是堅持“兩點論+重點論”,即兼顧兩方面需要,突出階段性重點,調整思路。一是國家統籌,地方為主,分類指導,多樣發展。實踐證明,我國中職發展模式符合地方經濟和百姓需要。二是改變以學歷等級或知識教育為劃分的中職標準,探索以職業技能初中高水平培養來劃分職業教育層次;改變中等職業教育學歷化、學齡段化、全日制化的單一功能,探索學歷和培訓並重、學齡段和非學齡段並錄、全日制和非全日制並舉的多種功能;改變單一化中等職業學校建制,探索多種層次一體化、多種型別共存的形式。三是職教內部整合,多種學制和形式並存,加強職教與普通教育和終身教育的溝通與合作。在條件成熟的地區探索高中內課程分流,在有些地區實施高中後起點職業教育,加強在中小學階段的職業啟蒙和職業體驗教育,使職業教育成為終身教育的核心。

江蘇理工學院職業教育研究院院長莊西真建議,要採取因地制宜、因校制宜、分類指導的方式發展中等職業教育。在經濟尚不發達的落後地區,首要任務是加強基礎能力建設,調整普通高中和中等職業學校比例結構;在中等職業教育已經發展到一定規模的地區,主要任務是深化產教融合、形成辦學特色;在中等職業教育已經具有較好基礎、具備一定辦學特色、畢業生就業競爭力較強的中等職業教育改革示範區,則應該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為經濟轉型升級培養具有一定創新創業能力的高技能人才。

武漢職業技術學院黨委書記、湖北省職教學會會長李洪渠認為,當前在一些地區中等職業教育吸引力不夠。出現這些問題的原因是複雜的,有地方政府重視不夠的原因,也有職業學校自身內涵建設不足的問題。一所職業學校的社會影響力和吸引力,最主要是由這所學校的社會貢獻力決定的,學校要確立服務當地經濟社會發展的思想,努力滿足當地技術技能型人才需求、各類潛在學習者個性化多樣化的學習需求、企業技術改造和職工培訓需求,辦成“地方離不開”的學校,才能贏得社會廣泛認可。  作者:本報記者 翟帆

《中國教育報》2020年10月15日第1版

宣告:轉載此文是出於傳遞更多資訊之目的。若有來源標註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益,請作者持權屬證明與本網聯絡,我們將及時更正、刪除,謝謝。

來源:中國教育報

版權宣告:本文源自 網路, 於,由 楠木軒 整理釋出,共 3080 字。

轉載請註明: 堅持職普比大體相當 鞏固中職基礎地位 - 楠木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