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言:
武既至海上,廩食不至,掘野鼠去草實而食之。仗漢節牧羊,臥起操持,節旄盡落。——班固《漢書》
漢朝蘇武的故事,照亮了我國曆史的一角,被後世人所傳頌的。眾人皆知,在我國漢朝為了平復匈奴反我國土,大漢朝因此折損了多少將領士兵。為了邊境穩定,漢朝當時是採取了最為強硬的應對方式,多次向邊境增派兵力,派去了漢武帝身邊最為信賴的衛青、霍去病等。匈奴是出了名的彪悍,因此漢朝損失非常嚴重。但好在最後奪回了河西走廊等失地,為了能夠繼續威壓匈奴,還在附近擴充了疆土面積。也是在那時候,把匈奴各種漢朝沒有的稀奇物件、食物、水果帶回到大漢,順便開啟了貿易之門。而匈奴在多次受到漢朝重創之後,終於向漢朝傳遞出和解的訊號,當時漢朝便派出蘇武作為使臣,前去匈奴議和,殊不知一去便被匈奴扣押了整整19年。
出使匈奴遭變節
很多人對於蘇武牧羊的歷史典故應該比較熟悉,但如果對其背後的歷史不夠了解的話,恐怕會產生疑惑,為何匈奴明明釋放和談的訊號,卻將大漢派來的使臣扣留和刁難,難道是匈奴人使詐,和解是假的嗎?其實不是,匈奴人雖然天性彪悍,但卻也是一個講究誠信的遊牧民族,蘇武之所以被匈奴扣押,主要問題還出在身邊的“豬隊友”身上。
當向來“寧死不降”的匈奴一族傳來和解訊息時,漢武帝為了彰顯大國風範,便派出的兩位使臣前去促成和解相關事宜,當時蘇武為正使,張勝為副使。這原本是促進兩國邦交的大好時機,卻不料漢朝的使臣到了匈奴時,卻遇見了內亂。匈奴單于麾下有叛變,挾持了單于的母親作為人質,企圖謀權篡位。匈奴有叛變與大漢使臣原本沒有交集,可偏偏大漢副使參與了本次逆反。匈奴在平定叛亂之際,也將大漢朝派來的使臣全部緝拿,而蘇武也難逃一劫。
蘇武一再據理力爭,張勝雖然同是漢朝使臣,不僅臨時變節忘了使命,更是連累同伴。匈奴單于對於蘇武的言辭將信將疑,便要求蘇武向匈奴投降,留在匈奴為官盡忠自證清白。但蘇武卻一再回絕,表示一朝為漢臣便永世是漢臣,不願投降匈奴。匈奴單于不肯罷休,想著蘇武一介文官,折磨幾天便會服軟,於是將他送去極寒之地牧羊。
名為牧羊,實為刁難
將蘇武流放到極寒之地,那裡不僅極其寒冷,而且吃穿用度全部極其匱乏,而一心想要折磨他的匈奴人,更不會給他提供任何可以抵擋飢寒的東西。且不說不會給衣物與食物,就連所牧之羊,也皆是公羊,既不產奶,也不產崽。蘇武在極寒之地,渴了便只能夠喝血水,餓了就只能吃樹皮、樹根和野菜。而在極寒之地,就連充飢的野草也極其稀少,樹木又常年在低溫之下難以舒展新芽,毫無生機。有時候幸運能夠遇見地鼠,抓起來吃了就算是吉日了。
值得一提的是,在那片極寒之地上,與蘇武同在的,一般都是重罪流放的犯人,所以在一開始還得提防人身安全。而原本以為折磨幾天就會服軟的漢朝大使,卻沒想到碰上了硬骨頭,受苦一年半載都沒有受降的意願。匈奴單于原本也敬佩蘇武具有大丈夫堅韌不拔的氣節,但同時也更加激起匈奴單于想要留下蘇武為臣的決心。
可不管提出高官厚祿,蘇武都不為所動,一心想要回到漢朝。匈奴單于惱怒之下告訴蘇武,除非公羊產崽,太陽西出東落,才有可能放蘇武回去。蘇武繼續流放極寒之地,過著野草都不夠吃的苦日子,但好在有身邊的羊作伴。而這一等,便是等了十九年,那時匈奴與漢朝已經邦交往來,原本大漢也不知道蘇武還活著,是在一隻鴻雁上發現字條,告知蘇武仍在還活著,並在極寒之地牧羊。最終在漢朝的交涉之下,蘇武才回到大漢。
為何不吃羊
後來有很多人都覺得詫異,為何蘇武在那裡寧願吃野菜充飢,也不願宰羊吃肉呢?實際上,不是不想,而是不能!首先,所牧之羊皆是不會產子的公羊,吃一隻,那便短缺一隻,這是在明顯不過是事實。而匈奴人一旦發現羊少了,便能夠察覺蘇武的意志已經鬆動,稍微再增加一些難度,或者再流放更久,或許蘇武就會答應受降。這樣一來,蘇武一旦吃羊無疑是在給自己“加刑”。
另外,古人講究氣節,不受降也不受物質誘惑,在蘇武看來,再餓再難也不能丟了大漢使臣的氣度和風貌,就算是食不果腹也不能輸了氣節,吃了羊與認輸並無差別。在古人看來,尤其是對自身氣節要求非常嚴格,覺得自身所代表的不僅僅是自己,而是整個漢朝乃至整個國家的氣概。更何況蘇武還是作為大漢的使臣,一舉一動代表的便是大漢的形象與顏面。所以,不是不吃羊,而是不能!
總結:
雪地又冰天,窮愁十九年。渴飲雪,飢吞氈,牧羊北海邊。心存漢社稷,旄落猶未還。歷盡難中難,心如鐵石堅,夜在塞上時聽笳聲,入耳痛心酸。——《蘇武牧羊》
從後來者的角度來看,在那極寒之地,他整整牧羊19載,明明知道是公羊卻依然沒有放棄希望,明明可以享受富貴卻斷然拒絕,寧可丟了富貴也不能丟了氣節。就算是在極其惡劣的環境中,也依然關心著大漢社稷,也沒有忘了自身的使命,是作為大漢朝的使臣,前來匈奴和解,彰顯大國風範,而不是來匈奴受降。而他也終將不辱使命,在19年後迴歸漢朝,手中依然持那個被他保護了十九年的漢朝使臣大旗,成為了後人歌頌的歷史故事。
參考文獻:
《漢書》《蘇武牧羊》